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和刻不容缓。少年儿童是祖国美好的未来,培养其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美术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那么,如何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呢?
首先,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各实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实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他们的独特个性,并给予他们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美术课上,有时面对一些精美的工艺品、优秀的绘画作品,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啧啧称赞,可立即意识到什么,马上闭上嘴巴,努力克制不出声;有时学生画得很得意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画向周围的同学展示,往往老师会指责他们不守纪律,这一来,孩子们的真情和审美感却因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遭到压抑,这是我们做教师的多大失职啊!孩子就是孩子,爱说爱笑、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要与这种天性相违背,要求课堂中安安静静、说话规规矩矩、坐姿端端正正……这倒是体现了教师的绝对权威;还有的老师不喜欢有个性的学生,他们听不得上课时有不同的声音……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的教育模式怎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者更新观念,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给美术课堂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们在轻松、无拘束、少规矩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大胆描绘。课堂上,教师还应多一点点头和微笑,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造渴求,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为孩子们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打好基础。
其次,采用多变、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小学的美术教育,虽然不能培养出专业的画家,但能培养他们敢于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这是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出新的作品,但在实际教学中去受旧观念束缚,不是采用灵活的教法,生动的画面去诱发,而是固定了条条框框,学生的作品死板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我认为,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应从立体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的考虑学生的发展,变“教师为中心”的示范直观教学法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知识的总结、发现和探索,交给学生去完成。比如:在学习《画家凡·高》(“欣赏·评述”课)一课时,我没有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从本课中找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然后课下去研究、查找资料做到对这幅画的充分理解,上课时将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介绍给大家听,我鼓励学生可以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让大家也喜欢你介绍的画。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是想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结果学生们为之而兴奋了,他们有的去图书馆、新华书店翻阅资料;有的找美术界的人士,向他们讨教;有的则来问我;有的把家里的陈年老书翻了个地朝天……结果,他们了解的资料许多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在课堂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摘读作者的简介;有的介绍画者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有的解释画面的含义、历史背景……从画的作者、年代、画中含义,美之所在,林林总总内容详实而丰富,淋漓尽致的显示了他们的调查研究才华。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摒弃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平常我们总会听到大家这样评价学生的画:“画的不像?”“画的真像!”“跟老师的差不多!” “你这样画不对,没有波浪形的嘴巴,应该是樱桃形;没有长方形的眼睛,应该是扁的;你这样画手不对,手应该是五个手指”。其实这样的评价,对小学生来说是完全不合理的。“像不像” “对不对”那它肯定有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而这个样板可能是老师课堂上带来的范画或是现实中的真实事物。在这种标准约束下的学生,永远只会依葫芦画瓢。在学生潜意识中,学生已丢了自己的个性,学生自己不敢再有打破常规的做法,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造”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创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划等号。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长翅膀的人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况且,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欣赏儿童绘画中特有的夸张、平面、拟人、图式、剖面、装饰等特点,不能以“像不像” “对不对”或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的作品。
我在美术课上,尽量多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例如: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可见,只有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充分地保护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并给予孩子足够的想象时间和空间,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激发起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最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艺术环境建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发展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善于临摹而疏于想象,或想象内容单一贫乏。这些问题不是仅仅通过启发、引导就能够丰富起来的。培养学生想象力我是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欣赏想象丰富的儿童绘画或工艺作品,举办绘画比赛,引发学生联想,突破创造思维的狭窄性,敢于大胆表现。二是欣赏、感受张贴的中西方大师不同风格的画,如毕加索、马蒂斯、莫奈、齐白石、徐悲鸿等的作品,牵引想象,拓展思维,敢于大胆创新。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感受这浓浓的艺术创新氛围,创新思维怎能得不到充分的拓展呢?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 发现美、感受美、 欣赏美和创造美;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我,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地创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首先,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各实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实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他们的独特个性,并给予他们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美术课上,有时面对一些精美的工艺品、优秀的绘画作品,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啧啧称赞,可立即意识到什么,马上闭上嘴巴,努力克制不出声;有时学生画得很得意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画向周围的同学展示,往往老师会指责他们不守纪律,这一来,孩子们的真情和审美感却因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遭到压抑,这是我们做教师的多大失职啊!孩子就是孩子,爱说爱笑、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要与这种天性相违背,要求课堂中安安静静、说话规规矩矩、坐姿端端正正……这倒是体现了教师的绝对权威;还有的老师不喜欢有个性的学生,他们听不得上课时有不同的声音……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的教育模式怎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者更新观念,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给美术课堂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们在轻松、无拘束、少规矩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大胆描绘。课堂上,教师还应多一点点头和微笑,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造渴求,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为孩子们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打好基础。
其次,采用多变、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小学的美术教育,虽然不能培养出专业的画家,但能培养他们敢于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这是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出新的作品,但在实际教学中去受旧观念束缚,不是采用灵活的教法,生动的画面去诱发,而是固定了条条框框,学生的作品死板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我认为,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应从立体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的考虑学生的发展,变“教师为中心”的示范直观教学法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知识的总结、发现和探索,交给学生去完成。比如:在学习《画家凡·高》(“欣赏·评述”课)一课时,我没有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从本课中找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然后课下去研究、查找资料做到对这幅画的充分理解,上课时将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介绍给大家听,我鼓励学生可以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让大家也喜欢你介绍的画。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是想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结果学生们为之而兴奋了,他们有的去图书馆、新华书店翻阅资料;有的找美术界的人士,向他们讨教;有的则来问我;有的把家里的陈年老书翻了个地朝天……结果,他们了解的资料许多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在课堂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摘读作者的简介;有的介绍画者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有的解释画面的含义、历史背景……从画的作者、年代、画中含义,美之所在,林林总总内容详实而丰富,淋漓尽致的显示了他们的调查研究才华。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摒弃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平常我们总会听到大家这样评价学生的画:“画的不像?”“画的真像!”“跟老师的差不多!” “你这样画不对,没有波浪形的嘴巴,应该是樱桃形;没有长方形的眼睛,应该是扁的;你这样画手不对,手应该是五个手指”。其实这样的评价,对小学生来说是完全不合理的。“像不像” “对不对”那它肯定有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而这个样板可能是老师课堂上带来的范画或是现实中的真实事物。在这种标准约束下的学生,永远只会依葫芦画瓢。在学生潜意识中,学生已丢了自己的个性,学生自己不敢再有打破常规的做法,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造”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创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划等号。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长翅膀的人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况且,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欣赏儿童绘画中特有的夸张、平面、拟人、图式、剖面、装饰等特点,不能以“像不像” “对不对”或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的作品。
我在美术课上,尽量多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例如: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可见,只有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充分地保护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并给予孩子足够的想象时间和空间,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激发起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最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艺术环境建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发展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善于临摹而疏于想象,或想象内容单一贫乏。这些问题不是仅仅通过启发、引导就能够丰富起来的。培养学生想象力我是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欣赏想象丰富的儿童绘画或工艺作品,举办绘画比赛,引发学生联想,突破创造思维的狭窄性,敢于大胆表现。二是欣赏、感受张贴的中西方大师不同风格的画,如毕加索、马蒂斯、莫奈、齐白石、徐悲鸿等的作品,牵引想象,拓展思维,敢于大胆创新。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感受这浓浓的艺术创新氛围,创新思维怎能得不到充分的拓展呢?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 发现美、感受美、 欣赏美和创造美;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我,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地创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