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要为“学”而导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一书中指出: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因此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变“教”为“导”的具有全新理念的主体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做到两点:一是少教多导。“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和教是相辅相成的,导是第一位的,教应以导为主。”二是多方设法。“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总而言之,“导”是为了学生“自得”,“导”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学生“自得”才是最终目的。
  正是在叶老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导学案。这种导学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相对于“备教”而言,它更侧重于“备学”。它不仅是为教师“好教”而写;更主要是为学生“会学”而设。但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对导学案仍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备出的仍然是教案,导出的“学”说到底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平等交流完全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并没有还学生真正的主人的地位。
  导学案到底因何而“导”呢?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案,应从以下几个环节上为“学”而“导”,凸显出“学”的特征。
  一、为学生创设情境而“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到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时,十分反感夸夸其谈的“抽象演说”,认为这是地地道道的浪费时间,是对学生的犯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些著名的论述无一不充分强调了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作用,以期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创造一次由形象感知到抽象认知的顿悟,让学生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而激发浓厚的学习情绪,饱含激情地踏好课堂教学的节拍,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食物从何处来》这篇说明文时,并没有直接解题,开门见山,而是让学生说一说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食物,再想一想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乍一看上去,钱老师似乎在引导学生谈生活感受,但随着教学环节的逐步深入,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养”、“异养”的抽象概念。教师营造的这种适宜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而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为训练学生思维而“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因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是靠思维训练来支持的。能力的提升与否是由思维质量的高低决定的。思维训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素质,更关系到学生思想品质和人生发展。
  阅读教学设计哪些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每一位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需要精心策划的。但有一条原则不能违背,那就是: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核心。教学目标和训练思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训练思维不仅是为了教师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更是为了学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幽径悲剧》之前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1.幽径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藤萝的美表现在哪里?3.悲剧指的什么?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悲剧?这四个问题基本涵盖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学生也就基本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课文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三、为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维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导学案的设计要从生字词的检测,关键文本的诵读,学生与文本碰撞,写作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具有导“学”功能的学案就要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凸显“导”的功能。
  笔者在设计《岳阳楼记》的导学案时,紧扣文言文阅读这一主线,按初读悟情——细读融情——再读拓展的思路来展开。在初读阶段,通过“三读”,即自读——读流畅;听读——知节奏;点读——明语气。“三读”的落实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文言文,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说明了什么?2.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3.朗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现了怎样的心情?和上文有什么联系?4.“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5.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为唤起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独特体验的前提。没有学生的自主,个性化也就无从谈起。自主阅读的核心是创造性阅读,只有富有创造性的阅读理解,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导学案在引导和唤起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上应注意一定的导向性、开放性、拓展性。比如在教《故乡》一文时,在如何看待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上,学生可能会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乐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体会和感受。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如,在教《成功》一文时,围绕季羡林先生的成功公式:天资 勤奋 机遇=成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成功公式。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写出了不少令人叫绝的成功公式。比如,成功=信心 细心 恒心;成功=压力 定力 毅力;成功=爱心 刻苦 感恩;成功=目标 方法 拼搏。
  由此可见,导学案设计时一定要预留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感受和交流体验的时间,这不仅可以唤起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而且为他们搭建一个合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作者单位:海安县曲塘镇
  双楼初中 )
其他文献
带着鲜花上学初二(7)班班主任陈老师喜欢养花,把几盆花搬到教室。受他影响,一些学生也把家里的花搬来。到初二时,教学里已经有20多盆花了。陈老师实行承包责任制,每盆花都指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促进生产和遏制高消费,商品的供求规律在很多场合还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是,滥用商品经济概念,把很多不应作为商品的东西,也作为商品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小学语文教
<正> 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医学伦理学第五次讨论会于去年10月14日至18日在西安召开,全国共有400位代表参加,收到论文170篇。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树奇参加了这次会议,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以日本医学哲学伦理学会会长杉田勇教授为首的代表团、加拿大安大略的林奇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郭罗夫·潘斯教授等国际友人。 大会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医德原则、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医学道德、医疗卫生承包责任制与医学道德、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医学道德、各种特殊人群(老年、儿童、
颅内肿瘤常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甚至是疾病的早期表现。因而有时可能误诊为精神病,以致延误治疗。为了总结经验,我院就1959年1月至1976年9月的住院脑瘤患者的精神症
当孩子天使般来到人间的时候,父母们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可是,没过多久,许多喜悦就变成了从未有过的烦恼。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自己家里的孩子却成绩平平;人家的孩子当上
Inspired by the birch bark, which has multilayered structures, we fabricated layer-by-layer (LbL) assembled montmorillonite (MMT) and poly(p-aminostyrene) (PPAS
时间:6月1日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第五次代表六会。6月1日的上午.我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少先队员们欢聚在人民大会堂。胡锦涛爷爷和国家领导
如今的家长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要求,总是尽可能满足他们。日久天长,孩子在十分舒适顺利的环境里生活惯了,意志情感方面脆弱了,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一旦欲望不能得到及时满足
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是2岁儿最主要的特性。在2岁儿的成长中,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眼睛一睁开就开始吵吵闹闹。另外,2岁儿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