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用说“NO”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Des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理查的妈妈喜忧参半地对我说:“无论什么事,无论他愿不愿意,他第一句总是说‘NO’,有时拿他真没办法。”
  可以想像得到,这位年轻的妈妈在听到孩子第一声“NO”时,一定觉得很逗、很开心,因为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但没多久,她便被孩子张口就来、随时随地、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和规律可循的“NO NO声”弄烦了。
  幼教专家指出,当2岁左右的幼儿动不动就说“NO”时,则意味着孩子即将进入第一反抗期了。反抗期的孩子相对来讲总是会难于管教一些,但难管也得管,只要注意方式。比如为了不刺激其固有的任性行为和违拗心理,家长平时与其总是断然拒绝,不如巧作变通,学点不说“NO”也能达到拒绝目的的技巧。
  
  说出理由
  
  刚吃完午餐,小男孩约翰就想去沙场玩。他指着外面扬着小脸对我说:“我想出去玩。”如果我当时说:“不行,现在你要去睡觉。”孩子除了知道老师“不同意”,还可能被激怒,引起逆反心理:我就是要去。所以我没有那么说。而是蹲下来,拉起约翰的小手说:“吃完饭,就要准备睡觉。我们下午才能出去玩。”从这个不含否定字眼的回答里,孩子同样领会了“现在我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先扬后抑
  
  午饭时间到了,吉吉正玩在兴头上,她央求我:“再玩5分钟……”我如果说:“不,现在就去洗手!”一口回绝除了会让孩子失望,还可能导致她本能的反抗:我偏要继续玩。所以,我先顺着她的感觉说:“看你玩得正高兴,我也不想打断你,不过我们的午饭时间到了。”说罢,我坚决地牵起吉吉的手,把她带离玩乐的地方。我当然没有遇到抵抗,因为小孩子也与大人一样,只要自己的感受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理解,抵抗情绪就会相应降低。
  
  直接陈述
  
  布朗喜欢在园子里散步,一天,他对我说:“我要上街街。”当时,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我便摆出困难所在,表示感同身受:“我也想带你出去玩呀,但你看看外面,天变黑了,就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气好咱们再出去玩吧。”结果从我的肯定句中,布朗同样意识到我想要他意识到的裁决:这时出去是不可能的了。
  
  押后实行
  
  莎拉个性好动,特别喜欢吃甜食,两杯果汁喝完,她继续要求道:“老师,再要一杯。”孩子吃甜食太多不好,我当然知道。但这时要是我说:“不,你喝得太多了。”既让孩子经历了一次直接被拒绝的不快,也可能孩子回家后会变本加厉的任性:看,在家没有老师管我了,我想喝多少就多少。我可不想让孩子变成这样。所以,我点点头,说:“可以的,但要等到下午吃点心时。”孩子一样被拒绝了,但听到的却是同意,只是要耐心地等一等。
  其实,从省事的角度来说,直截了当的“NO”,与以上所提的几种技巧相比起来,当然要简单得多,大人们都习惯脱口而出。但是,随之带来的负面效果,会消耗大人多得多的精力与时间。想想看,哪个更划算?
其他文献
教育孩子有时候就像打场仗,输赢都是孩子的一生,而要百胜不殆,先得知己知彼。  在这个知彼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点,就是了解他们的气质类型。记住—这个气质不同于穿衣打扮带来的气质,它可是天生的。  不同气质的孩子,其性格特征及行为表现差异很大,作为家长,了解孩子的气质,有助于因“材”施教。传统关于气质类型的分类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但不太适合于儿童。我们根据托马斯·切斯关于婴儿的气质评定
期刊
这段时间,我正为一件事犯愁:女儿6岁半,仍睡在我们的大床上。  其实,一直崇尚最新教育理念的我,为了尽早培养女儿的独立性,从她一出生就在并不宽敞的房间里准备好了婴儿床,由得她一个小不点独自睡了不短的时间,当时她似乎也没什么不适应。可有一次她生病了,因为不忍心看着她孤伶伶地自己躺在小床上,我心一软把她抱上了大床。谁知这一抱上去,我就再不想把她放回去了——  让女儿睡大床的感觉真是太好了:睡前哼摇篮曲
期刊
丽丽妈一直为自己6岁的女儿感到骄傲:因为她独立性很强,因为她从不向别人要求什么,因为她凡事都自己做。  可是直到那一次,丽丽在洗手间发现纸用完了,宁愿不擦屁股,就那么沉默地等了足足一个小时也不肯向别人开口求助时,丽丽妈才紧张起来,二话不说带着她直奔心理诊所。  心理医生的结论印证了丽丽妈的担忧,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独立”,而是一种交往心理障碍。这种障碍的形成有着深层的心理动因。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人格
期刊
个 案  4岁多的宝宝一般都喜欢做些有挑战性的事,但是轩轩不同,他做什么都是稍稍遇到点困难就马上说:“我不会,老师帮我。”比如他玩“套盒”玩具时,因顺序不对装不进去,就索性推开不再玩了。    分 析  宝宝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或者习惯于依靠成人,固然是缺少自信心、耐心的表现,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源原来在家长:  1.家长过多地干涉   许多家长过于紧张宝宝,宝宝干任何事情,都爱问长问短,看似关
期刊
儿子许筝今年5岁,没事爱找伙伴玩,但常常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每次回家,他都把大院的伙伴们声讨一遍:小虎不让我玩球,我才打了他;曼曼太小气,看看她的动画书都不行;不就是把墙踢黑了吗?智美她爸爸就把我赶了出来……许筝忿忿不平:“都是他们不好,以后我才不跟他们玩呢!”  久而久之,许筝的伙伴越来越少。只要许筝出现在操场上,小家伙们就会一哄而散。看着儿子形单影只的小可怜样儿,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记得有篇幼
期刊
教育子女,父母别扮“黑白脸”    侄子6岁,特调皮。哥嫂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种截然不同的脸谱,我哥唱“黑脸”,负责管教,让孩子惧怕;我嫂唱“红脸”,负责说情,缓和气氛。如此一严一宽,一硬一软,夫妻俩配合得倒是默契,但孩子却依然没什么长进。是这种教育方法有问题吗?  长春 王 芳    配合得再默契,这种做法仍有弊端:一是孩子平时只怕一个人,“黑脸”不在家时,他就会为所欲为,变成欺软怕硬的“小两
期刊
1. 不要呵斥、打断孩子的哭叫,要轻轻地搂住他,同时柔声地对他讲,你明白他心里难受,你愿意陪着他,你喜欢他,你爱他,等等。  2. 孩子可能会努力挣脱你的怀抱,伴以更大的哭声或愤怒的大喊:他是在试探你的诚意。你可以先让他挣脱,再慢慢靠近,直到他不再抗拒,紧紧地搂住你的脖子。  3. 如果孩子要踢人,或者他的动作会伤害到自己,你要抱住他或是抓住他的脚,同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怕他伤到自己或伤到别人。 
期刊
女儿上小学前,我能找到的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她差不多都已听够看够,每晚临睡前的“故事会”真让我伤透脑筋,黔驴技穷。  一天傍晚,拉着女儿的小手在校园里散步。正值桃红柳绿的初春,路两旁的玉兰花开得争奇斗艳。走着走着,女儿突然说:“妈妈你看,树上的花就像许多许多小鸟在比赛唱歌,嘴巴张得多大呀!”除了充满童真的孩子,还有谁能想得到如此形象的比喻?这不就是个现成的故事引子吗?我喜出望外地顺势引导:“小鸟们在
期刊
对大人来说拼图可以消磨时间,对孩子来讲拼图可以开发智力。当然,你得指导有方—它需要孩子开动脑筋,手眼配合,按一定规则来玩,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家长不注意指导的话,孩子往往半途而废。  今年才3岁的女儿,拼图玩得一级棒,已经能独立完成20CM见方的整张拼图,而且乐此不疲。这完全得益于我在她玩拼图的过程中巧妙施展的几个招数。    招数一:随心所欲法  我为女儿买的拼图一共4张,正面是卡通图案,反
期刊
前些年去了一次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住在一位比利时朋友家。  朋友的儿子5岁,长得高高大大,看起来像个大男孩。印象中朋友针对孩子教育所做的全部事情,好像就是不停地在家里为他举办各种各样的Party,而且,只要他提出建议,邻居们都会非常高兴地响应:在他们看来,这是孩子融入社会、学习同成年人及伙伴相处之道的一个必要途径。  在这类Party上,孩子们尽情地跳舞、唱歌,做各种表演,无论演得如何,都会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