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学的几个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常常面临这样的窘境: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学过中国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地图又不感兴趣;而在文综中,中国地理是比较难教的内容,以致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改变上述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中国地理教学的几个策略,供参考。
  一、强化地理空间
  让我们先从高考涉及的中国地理试题切入,从中解读《高考大纲》的要求。
  【例1】(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7题)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略)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试题中虽然出现了渤海、南海、珠三角、黄河等中国地理知识,但考查的却是必修三里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区位因素”等高中地理知识,中国地理知识只充当了背景介绍的作用,学生只要有所了解就够了。
  【例2】(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二第39题,节选)
  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4)据图5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
  (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同样,该题仍是以中国地理为载体,考查的并不是洞庭湖的面积、形状、位于哪个省等中国地理知识,而是高中地理知识。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日常的中国地理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要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如对海岸线长度、少数民族详细分布区、人口密度、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等,地理上名气相对小一点的山脉,如怒山、大别山等,长江各个河段的名称以及五大淡水湖的成因、形状、大小等知识都没有必要记忆,了解一下就足够了,中国地理很少作为问题本身进入高考。
  然而,高考不考中国地理本身,并不等于中国地理不重要。为有效贯彻“强化地理空间”的策略,应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识记七张地图
  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积温图、中国干湿度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流湖泊图、中国铁路图。
  2. 达到五种境界
  以“中国行政区划图”为例,第一种境界——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与地图一一对应;第二种境界——随时单独地拿一个省出来都能认出;第三种境界——能够熟记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并能较准确地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画出来;第四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重要山脉、河流、湖泊(大致位置即可,形状不作过高的要求);第五种境界——在前面的基础上画出中国积温分布图、中国干湿度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铁路图。上述五种境界层层递进,像积温、干湿度、气候的分界线与山脉河流都有一定的关联,铁路等交通线的分布也要考虑到河流与山脉的影响。
  3. 练习持之以恒
  笔者在教学时经常听到学生感叹:地图记不住!昨天记得,今天又全忘了。笔者就问这些学生,班里有几十个同学,可你们都记得;不仅记得,甚至只要一见同学的侧影、背影,你就能说出对方是谁。为什么?因为彼此天天见面呀!同样,一张地图你天天见,时间长了也能记得。地图知识识记的最大技巧就是天天练。这样说,也这样做。笔者让课代表带领同学们一天画一条山脉,一条河流,一条经纬线,七天一总结。笔者则在每次上课前有意识地提问,监督执行情况。另外,把一些地图拆开发给学生每天拼,发空白地图让学生每天画,每次上课时抽几分钟让学生练习。时间一久,学生就自然熟练了。
  二、夯实地理基础
  高二学习直接关系着高三复习。由于高三时间非常紧张,很难抽出时间单独复习区域地理,然而,区域地理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必然影响以后的复习效果。
  【例3】(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11题)读图2,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①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主干知识情况及空间思维能力,得分率很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中国的锋面雨带的推移和台风等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对中国的空间不熟悉。
  【例4】(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试题)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
  7. 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 落绿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8. 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第7、8两题考查的就是学生掌握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情况及空间思维能力。如果考生对中国的气候及自然带的分布不熟悉,对中国能源和人口分布不了解,这两题是很难做出来的。由此可见,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得分,所以高二的中国地理教学马虎不得。   那么,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呢?
  1.构建基础知识体系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剖析,构建起一个个微型知识体系,使这些体系成为今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
  2.以区域地图为背景
  笔者在抽选中国某个区域让学生分析其特征时,是以区域地图为背景进行的。有了区域地图为背景,后续一系列教学过程,如问题提出—学生讨论—问题拓展—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等就能顺利展开,在强化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同时,夯实了基础知识,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转换教学视角
  要达成中国地理教学目标,转换教学视角,站在高中地理和高考能力要求的高度上来俯瞰中国地理很重要。即在平时的中国地理教学中,要结合中国地理讲高中的地理原理,不仅关注地理现象和材料,更要挖掘现象和事实背后所隐含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如在讲“中国分区”时,笔者转换角度,通过引入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7题,将高中地理的环境整体性原理穿插进来,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区域的自然特征。经过罗列,构成了有机的知识整体,使学生既方便理解又利于整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5】(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7题,节选)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本题得分率不高,但如果教师平时能站在中国地理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进行教学,高考时该题应该不难回答。因此,在平时的中国地理教学和习题训练中,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记忆水平,更要站在高中地理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中国的热带范围”这一知识点为例,初中的教法一般是从四个方面切入的,对高中生而言显然深度不够。如果我们能转换教学视角,站在高中地理和高考能力要求的高度上,就会发现该知识点还可以继续挖掘:为什么中国热带地区的北界纬度比北半球其他国家低?为什么中国冬季风势强?夏季风有这样强吗?这样就从高考能力要求角度切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解题能力。
  又如,讲“汉江”时,笔者提问学生:“它与高中地理知识有关联吗?”正确答案是有关联,如南水北调、武汉的区位因素等。这样提问,就有目的地把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既让学生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单纯识记,又巩固了高中地理知识,还培养了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启迪学生思维
  高考中有一种提法叫“用生题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所谓生题就是学生没见过、教师也没讲过的题目。强调生题,除有利于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还有助于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与高考相对应,中国地理教学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启迪学生思维。
  1. 通过现象看本质
  讲到四川盆地时,笔者联系“巴山夜雨涨秋池”和“拉萨河谷多夜雷雨”等现象,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谷地和盆地多夜雨,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高中地理知识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解释。
  【例6】(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地理卷第7题)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7~8题。
  7. 下列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本题考查学生对以区域为背景的地理原理的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中国地理教学中注重思维启迪,学生得分率肯定较高。
  涉及此类要求的教学内容很多,如为什么横断山脉山高谷深?长江入海口处流域面积比较小?与尼罗河流域面积小的原因一样吗?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遇到的困难有哪些?为什么天山地区有半湿润地带?为什么在外流区域里出现内流区?青藏高原的山脉走向有何特点,为什么?等等,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2. 从区域入手设问题
  从某个区域入手,对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或其发展现状和未来预测等内容设置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达成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7】(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7题)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3)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 、
  。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如果我们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去尝试从区域入手设置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此类高考题做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3.在比较中找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理要素必然有别,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间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通过比较,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突出区域差异,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升华对区域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例8】(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7题,节选)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和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内,在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区位优势明显。试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承接珠江三角洲玩具制造业和长江三角洲飞机制造业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此题虽然没有给出区域地图,考查的却是我国东部两大城市群与中部城市群之间的区域差异。这类的区域比较题在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如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7题考查的是黄河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自然条件比较(见例1)。如果在平时的中国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将我国东中西或南北等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与分析,该类题学生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在浙江省地理高考题中涉及的中国地理知识的多少年年不同,但只要我们日常立足高中地理教学,结合高考要求,就一定能既有效地实施教学,又能帮助考生顺利地应对高考,达成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最值;极值;课堂教学;三个理解  前不久,笔者受武汉市教科院和中国教师发展网新高考研究院邀请,在“湖北省武穴市新高考高端培训会”上,给全市高三教师上了一节题为《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第1课时)的展示课,受到现场专家老师的普遍欢迎,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设计精巧,教
《史记》记述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三,使一个古老的民族有了“家谱”,它以深厚博雅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明。对于一个现代高中生来说,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进而增强继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都可以从学习《史记》开始。  但是,《史记》选读的教学实践困难不小。文言、文章、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学情教情有不少距离,而“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摘 要: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知识告知的方法组织教学。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看,识记是低水平认知维度,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化学模型建构的教学从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开始,帮助学生经历图式同化的过程,最终利用积极的模型建构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模型建构;深度学习;初中化学  一、教学背景  教学是教育者为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环境加以操控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其一,教学是教育者发
摘 要:针对当前初中化学实验复习课仍以“知识传授”和“知识复习”为主的现状,提出初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应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培养”和“观念建构”。以“CaCO3、CaO、Ca(OH)2相互转化”实验复习教学为例,着重探讨了元素观和转化观的内涵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认为要找准时机渗透元素观,要借助实验扎实培养基本观念,观念培养要逐步充实,逐步强化,不急于求成。  关键词:元素观;转化观;观念培养
摘 要: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之一。在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反思策略,关注评估量规,注重支架搭建,利用交互合作,拓宽训练渠道,促使学生明确写作提升的目标与计划,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与能力,为提升写作素养和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过程写作;学习能力;教学策略  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之一,“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
摘 要:由于当前中小学校课堂普遍缺失深度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浮在表面、效能低下,核心素养更是难以落地生根。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知识建构、意义生成和能力发展的复杂学习,是深化课改、发展素养的必然路径和应然要求。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开展有效能的学习活动、建构有体系的学习内容等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深度学习,培育关键能力,丰富学习层次,提升学科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
绍兴市2009年中考落下帷幕已有几个月之久,社会思品卷遭遇的坊间舆论轮番“轰炸”声犹响耳畔。对此,笔者思量再三,不以为然,因为2009年绍兴市中考社会思品试卷恰恰击中了“开卷考试”背景下“模式化”教学的要害,诸多的“责难”,正是传统与反传统、僵化与创新之间激烈冲突的表现。    一、痴情的脚步追不上变心的翅膀——题型设计反传统,考生措手不及    纵观绍兴市2009年以前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绍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见诸于党的纲领性文件中。而之前,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虽一词之差,但作出这样的调整,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寓意深远,
摘 要:核心素养有三大本质特征: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核心素养的内隐性,影响着对其的评测,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忽视,但它却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和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价值;内隐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微粒,即分子、原子、离子等,由于微粒之小、之多而致使很难直接研究,需要借助宏观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一桥梁帮助实现物质间转化的定量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切实把握好物质的量的教学,体现化学核
摘 要:一节历史好课应该具备好的教学立意、好的历史细节、好的问题设计、好的情感渗透等四个基本要素。这样的历史课才是有灵魂的,能使课堂出彩,能触动学生的思绪,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历史好课;教学立意;历史细节;问题设计;情感渗透  “同课异构”是新课程实施后颇为流行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在一次“课堂对外开放日”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的小沈、大李、小李三位青年教师就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