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生活化和学困生的培养都是当今热门的话题。在数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关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同时,加强对学困生的培养,更容易被忽略。笔者在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增强学困生的竞争意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创新能力;生活化的作业设计,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和学困生的培养联系起来,对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帮助极大。
【关键词】生活化学困生培养能力
一、 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增强学困生的竞争意识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钥匙,是挖掘学困生潜能的基础。事实证明:成功后的喜悦、满足,就是产生自信的动力。只有自信,才有竞争,才能积极进取。因此,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以充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载体,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激励他们参与竞争,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的自信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认识20以内的数》一课时,有一个题目是:和7相邻的是哪两个数字。这里面有“相邻”两个字学生不理解,我就试着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相邻”吗?有的学生说是邻居,我说很好,就是这个意思。那什么是邻居呢,学生说,是靠近的。那靠近7的两个数是几呢,是6和8。这样联系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相邻。后来,有一个学生说就像我们的两只耳朵,话也许不太准确但很形象。还有一个题目是:8前面一个数字是几,后面一个数字是几。有部分学生分不清前后,我就联系排队,是从低到高排,个子矮的在前个子高的在后。那么,8前面一个数就是比8小1的数,8后面就是比8大1的数。这样联系学生生活所见到的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学生自己的富有生活化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效果较好。还有在教授分与和的时候,多用生活中的常见的水果来分,或者用圆圈来表示,用形象的东西学生好理解。教授加法时,开始用小棒或画圆圈来帮助计算,效果较好。学生喜欢有趣的形象的好玩的,所以教师要动点脑筋适合学生的口味,就像做菜一样,要做学生爱吃的菜。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学生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在课堂上多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多打基础,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肯定与表扬,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应在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热情帮助学困生,使其进步。对于智力发展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由后进变为先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困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困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学数学就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购买文具到超市购物,从游戏到故事,让学生感觉数学是生活的需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要用到数学,数学也是好玩的。还有学生虽然小,但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经验。有一个“5+7”的故事很有意思。一般我们教学生计算5+7,要么拆5,要么拆7,用凑十法计算。故事中有一个学生,把5分成2和3,把7分成4和3,2,加4是6,3加3是6,6加6是12,所以5+7=12。这种算法常理看,有点复杂,但学生可能对6+6=12很熟悉,采取这种独到的解法。这种类似的例子在我们教学中是有的。教师往往告诉学生一种自认为简单的方法,但学生不会或不认为简单,练习中还是用自己的方法解题。针对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先不要定性的说哪一种解法好,把学生的各种解法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感受评判。不要固定一种教师自认为好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做对就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学困生在亲自探索实验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也让学困生多了一点活动的余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三、 生活化的作业设计,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还要将它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实际问题,让学困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困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如《认识分米、毫米》,作业可以设计成小淘气的日记,编一个故事。学生喜欢故事,而故事中又出现了可笑的事情:床2厘米,牙刷1厘米等,学生看到笑倒一片,然后让学生指出应该使用什么单位,然后展开对分米和毫米的教学。还可以联系生活,找出周围一分米长的物体,量一量,比一比,感受长度。有时一个幽默,一个故意的错误,一个微笑,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作业要联系生活精心设计。正像做饭一样,同样食材,经过精心搭配和调制,品相好,能勾起吃的欲望。学习也一样,首先让学生有兴趣学。学生这个年龄喜欢故事、游戏、比赛等有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作业。所以,教师对数学教学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花点心思动点脑筋,在作业设计上下点功夫,从学生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让数学教学变得有趣一点好玩一点,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学困生培养能力
一、 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增强学困生的竞争意识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钥匙,是挖掘学困生潜能的基础。事实证明:成功后的喜悦、满足,就是产生自信的动力。只有自信,才有竞争,才能积极进取。因此,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以充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载体,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激励他们参与竞争,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的自信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认识20以内的数》一课时,有一个题目是:和7相邻的是哪两个数字。这里面有“相邻”两个字学生不理解,我就试着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相邻”吗?有的学生说是邻居,我说很好,就是这个意思。那什么是邻居呢,学生说,是靠近的。那靠近7的两个数是几呢,是6和8。这样联系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相邻。后来,有一个学生说就像我们的两只耳朵,话也许不太准确但很形象。还有一个题目是:8前面一个数字是几,后面一个数字是几。有部分学生分不清前后,我就联系排队,是从低到高排,个子矮的在前个子高的在后。那么,8前面一个数就是比8小1的数,8后面就是比8大1的数。这样联系学生生活所见到的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学生自己的富有生活化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效果较好。还有在教授分与和的时候,多用生活中的常见的水果来分,或者用圆圈来表示,用形象的东西学生好理解。教授加法时,开始用小棒或画圆圈来帮助计算,效果较好。学生喜欢有趣的形象的好玩的,所以教师要动点脑筋适合学生的口味,就像做菜一样,要做学生爱吃的菜。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学生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在课堂上多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多打基础,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肯定与表扬,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应在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热情帮助学困生,使其进步。对于智力发展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由后进变为先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困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困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学数学就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购买文具到超市购物,从游戏到故事,让学生感觉数学是生活的需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要用到数学,数学也是好玩的。还有学生虽然小,但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经验。有一个“5+7”的故事很有意思。一般我们教学生计算5+7,要么拆5,要么拆7,用凑十法计算。故事中有一个学生,把5分成2和3,把7分成4和3,2,加4是6,3加3是6,6加6是12,所以5+7=12。这种算法常理看,有点复杂,但学生可能对6+6=12很熟悉,采取这种独到的解法。这种类似的例子在我们教学中是有的。教师往往告诉学生一种自认为简单的方法,但学生不会或不认为简单,练习中还是用自己的方法解题。针对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先不要定性的说哪一种解法好,把学生的各种解法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感受评判。不要固定一种教师自认为好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做对就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学困生在亲自探索实验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也让学困生多了一点活动的余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三、 生活化的作业设计,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还要将它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实际问题,让学困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困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如《认识分米、毫米》,作业可以设计成小淘气的日记,编一个故事。学生喜欢故事,而故事中又出现了可笑的事情:床2厘米,牙刷1厘米等,学生看到笑倒一片,然后让学生指出应该使用什么单位,然后展开对分米和毫米的教学。还可以联系生活,找出周围一分米长的物体,量一量,比一比,感受长度。有时一个幽默,一个故意的错误,一个微笑,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作业要联系生活精心设计。正像做饭一样,同样食材,经过精心搭配和调制,品相好,能勾起吃的欲望。学习也一样,首先让学生有兴趣学。学生这个年龄喜欢故事、游戏、比赛等有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作业。所以,教师对数学教学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花点心思动点脑筋,在作业设计上下点功夫,从学生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让数学教学变得有趣一点好玩一点,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