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一篇从国外翻译来的文章《十年后的云计算市场:AWS、阿里云和其他厂商》,这篇文章认为目前全球占据云计算领导优势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Google、阿里云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最终AWS、阿里云将抢占更多份额,而微软Azure、Google都将会被归为“其他”。
这篇文章并未给出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这个趋势的正确性。对于这个排名,我认为不仅微软Azure、Google不同意,华为更不会同意。
2017年9月5日,华为在上海召开了2017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17),大会的主题正是“云领未来”。
在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表示,华为已经战略投入了公有云,并承诺长期投入,而且华为有决心也有能力和合作伙伴打造世界上的五朵云之一。
但是华为进入公有云市场的时间确实晚于对手,目前在中国公有云市场的份额排在阿里云、中国电信、腾讯云、金山云之后。华为云如何才能实现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五朵云之一呢?
互联网和创业公司被阿里和腾讯瓜分
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持续。除了抢夺用户、市场、数据、支付入口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抢夺云服务客户。
阿里巴巴疯狂的并购优酷土豆、UC、高德,投资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腾讯也有类似的投资动作,而且还拿出资金搞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加入。这些投资并购的背后其实都和抢夺云服务市场有关。
比如,阿里巴巴投资的ofo使用的就是阿里云,而与阿里菜鸟交恶的顺丰则用的是腾讯云,腾讯投资的摩拜当然也用的是腾讯云。
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在互联网和创业公司市场上,阿里云、腾讯云已经瓜分了大部分的客户。
华为并不是云计算市场的后来者,2010年就开始布局云市场,其在私有云市场也一直占据行业No.1的地位。
这并不是华为看不到公有云市场的未来,而是对市场的谨慎调研后的决定,云服务是一个需要多年投入才能见到产出的业务,AWS投入近10年才盈利,阿里云至今亏损。
正如一位熟悉华为人士的描述:一旦确定目标,华为的专注力和执行力的能量是火山爆发级的。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技术突飞猛进,无论是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还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都会将业务从本地转移到云端。
互联网企业利用先发优势已经抢占了一部分互联网和创业公司客户,而且触角已经开始伸向大企业、政府,这将直接影响到华为硬件设备的销售。
由于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业务天生就在云上,因此截至2017年只能说是云服务之争的上半场,大企业、政府、传统中小企业则是云服务之争的下半场,他们的业务向云端迁移更复杂,更难做。而这正是华为的机会。
用华为轮值CEO郭平的话说,鸡蛋从外部被打破是煎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所以华为必须义无反顾,并快速推出公有云服务。
2017年3月,华为正式对外宣布,将“强力投入公有云业务”,成立专门负责公有云的部门Cloud BU,华为公有云被命名“华为云”。
緊接着,华为Cloud BU被升至三大BG(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外的另一个一级部门。同时,华为宣布全球五朵云,华为有其一。
由于拥有强大技术研发实力、资金实力、人才、执行力以及在TO B市场的合作伙伴资源、服务企业级客户的经验、非上市公司可更自由投入,所以华为云一诞生就被视为最重量级,不可轻视的玩家。接着各种针对华为云的议论掺杂着竞争对手的“公关子弹”扑面而来。
华为云如何才能后来居上?
华为一直在上演后来居上的大戏。从30年前一家小作坊到目前全球通信服务商第一,从手机行业的跟随着到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全球第三,这都是后来居上能力的最好证明。
华为云业务是否能再一次上演后来居上呢?
首先,技术研发实力和资金实力。
华为强大的研发投入,30年来的技术积累,做私有云的经验都让华为是云计算市场上最有技术实力的玩家。此外,以华为2016年全球销售收入5216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764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4.6%为例,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以支撑对云服务的持续长期投入,不会考虑眼前的利润。
在安全方面,华为积极开展物联、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的安全。在制度保障方面,一是安全“嵌入”业务流程。二是研发费用的5%用于网络安全建设。三是顶尖科学家合作推动云安全。
其次,服务和生态建设的能力。
在服务方面,华为本身即是大企业,理解全球化大企业的挑战。此外,华为有强大的地面团队可提供更优的地面服务。
在生态建设方面,华为打造全球平台、共赢生态,一是建设全球20个OpenLab,二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孵化200+行业解决方案,三是开发者沃土计划,四是做开源社区及产业联盟的贡献者。
再次,获取全球客户资源的能力。
在客户资源方面,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使用华为的网络设备,全球500强中有197家、前100强中有45家选择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伙伴,这些大企业在未来都将有业务上云的需求。
此外,华为全球化经营,与全球运营商紧密的合作关系,正在与全球运营商一起打造华为的合作伙伴公有云,从而构建一个全球化的云网络。比如,与中国电信合作打造的天翼云、与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法国电信合作打造公有云。
在盈利模式方面,华为云提出“三不”:不碰数据、不做应用、不做股权投资,完全依靠技术和服务获取收入,认同客户对的数据资产的主权,不占用客户的数据。不做与客户有竞争关系的应用,不通过投资来获取客户绑定客户,完全做到公平。 华为云的“三不”与互联网公司的无边界发展完全是两种思路,而且随着客户对数据主权、隐私的关注度提升,云服务商的“中立”就变得至关重要。
2017年6月,顺丰与阿里巴巴的菜鸟物流突然互相“拉黑”,淘宝和天猫用户无法使用菜鸟裹裹查询顺丰物流数据,丰巢快递柜也不再向淘宝平台同步数据。
顺丰与阿里巴巴的这次矛盾就是因为数据的主权问题,顺丰认为阿里巴巴无权要求丰巢提供与其无关的客户隐私数据。
而腾讯云和链家达成战略合作后不久,又与58共建房产生态体系。那链家是否还放心将业务放到腾讯云上呢?
因互联网公司无边界竞争,不仅自己的业务繁多,还通过投资并购涉足了大量业务,这必然导致客户对自己数据安全、行业不正当竞争的担忧。
对于全球许多大型跨国企业、政商类客户来说,云服务商的“中立”更是不言而喻。
除了保证云服务的“中立”外,华为云还根据当前大企业、政府客户业务无法全面部署公有云的现状,打造“混合云”服务。
华为已经为许多大企业、政府部门构建了私有云,是该市场的No.1。随着业务发展,有些业务需要上公有云,华为可以实现私有云上的业务平滑迁移至公有云。
再通过了FusionBridge混合云解决方案,可提供跨云的统一服务目录,屏蔽客户使用多云平台的差异化,轻松实现客户业务跨多云分布式部署和按需扩容,通过统一的图形化运营/运维Portal帮助客户简化跨云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
比如,华为为东风本田汽车打造的混合云服务,将企业核心业务(ERP、SCM、PLM)部署在私有云上,测试开发、自动驾驶、移动应用、汽车电商则放在公有云上。通过混合云,实现私有云与公有云的平滑迁移、交互。
自从3月推出以来,华为云新推出了数据仓库、高防DDoS、CDN等40多款云服务,总数达到85款,累计4500多个特性;华为云的用户增长率达到了238%,先后有12家汽车企业,飞利浦、工商银行以及一些政务服务平台选择了华为云或者合作伙伴的云服务。
而且法国TF1电视台也利用华为云完成业务向云端迁移。媒体云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此外需要具备强大的通用计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华为云出色的性能与服务帮助法国TF1完成了转型,这无疑在欧洲媒体界成为标杆性项目。
众所周知,华为每进入一个领域,都会先做大投入,然后制定目标,并成为第一。欧盟最新数据,“2017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德国大众连续四年研发费用均位居第一位,今年以137亿欧元研发投入蝉联榜首,来自美国的谷歌和微软以129亿欧元和124亿欧元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华为以104亿欧元超过苹果(95亿欧元),排名全球第六、中国第一。
因此,无论从技术,研发,资金,还是市场,华为云都是不可小觑的对手。如果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的话说自其他公司,我们可能会觉得可笑,但是这话出自华为之口,就不得不相信他的可行性。
任正非一直强调,大机会時代,拒绝机会主义。30年前,任正非一句,“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已经成为现实。
华为手机号称成为全球第一,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如今,华为又提出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不久后或许就能看到结果。
最终AWS、阿里云将抢占更多份额,而微软Azure、Google都将会被归为“其他”。
这篇文章并未给出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这个趋势的正确性。对于这个排名,我认为不仅微软Azure、Google不同意,华为更不会同意。
2017年9月5日,华为在上海召开了2017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17),大会的主题正是“云领未来”。
在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表示,华为已经战略投入了公有云,并承诺长期投入,而且华为有决心也有能力和合作伙伴打造世界上的五朵云之一。
但是华为进入公有云市场的时间确实晚于对手,目前在中国公有云市场的份额排在阿里云、中国电信、腾讯云、金山云之后。华为云如何才能实现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五朵云之一呢?
互联网和创业公司被阿里和腾讯瓜分
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持续。除了抢夺用户、市场、数据、支付入口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抢夺云服务客户。
阿里巴巴疯狂的并购优酷土豆、UC、高德,投资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腾讯也有类似的投资动作,而且还拿出资金搞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加入。这些投资并购的背后其实都和抢夺云服务市场有关。
比如,阿里巴巴投资的ofo使用的就是阿里云,而与阿里菜鸟交恶的顺丰则用的是腾讯云,腾讯投资的摩拜当然也用的是腾讯云。
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在互联网和创业公司市场上,阿里云、腾讯云已经瓜分了大部分的客户。
华为并不是云计算市场的后来者,2010年就开始布局云市场,其在私有云市场也一直占据行业No.1的地位。
这并不是华为看不到公有云市场的未来,而是对市场的谨慎调研后的决定,云服务是一个需要多年投入才能见到产出的业务,AWS投入近10年才盈利,阿里云至今亏损。
正如一位熟悉华为人士的描述:一旦确定目标,华为的专注力和执行力的能量是火山爆发级的。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技术突飞猛进,无论是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还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都会将业务从本地转移到云端。
互联网企业利用先发优势已经抢占了一部分互联网和创业公司客户,而且触角已经开始伸向大企业、政府,这将直接影响到华为硬件设备的销售。
由于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业务天生就在云上,因此截至2017年只能说是云服务之争的上半场,大企业、政府、传统中小企业则是云服务之争的下半场,他们的业务向云端迁移更复杂,更难做。而这正是华为的机会。
用华为轮值CEO郭平的话说,鸡蛋从外部被打破是煎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所以华为必须义无反顾,并快速推出公有云服务。
2017年3月,华为正式对外宣布,将“强力投入公有云业务”,成立专门负责公有云的部门Cloud BU,华为公有云被命名“华为云”。
緊接着,华为Cloud BU被升至三大BG(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外的另一个一级部门。同时,华为宣布全球五朵云,华为有其一。
由于拥有强大技术研发实力、资金实力、人才、执行力以及在TO B市场的合作伙伴资源、服务企业级客户的经验、非上市公司可更自由投入,所以华为云一诞生就被视为最重量级,不可轻视的玩家。接着各种针对华为云的议论掺杂着竞争对手的“公关子弹”扑面而来。
华为云如何才能后来居上?
华为一直在上演后来居上的大戏。从30年前一家小作坊到目前全球通信服务商第一,从手机行业的跟随着到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全球第三,这都是后来居上能力的最好证明。
华为云业务是否能再一次上演后来居上呢?
首先,技术研发实力和资金实力。
华为强大的研发投入,30年来的技术积累,做私有云的经验都让华为是云计算市场上最有技术实力的玩家。此外,以华为2016年全球销售收入5216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764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4.6%为例,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以支撑对云服务的持续长期投入,不会考虑眼前的利润。
在安全方面,华为积极开展物联、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的安全。在制度保障方面,一是安全“嵌入”业务流程。二是研发费用的5%用于网络安全建设。三是顶尖科学家合作推动云安全。
其次,服务和生态建设的能力。
在服务方面,华为本身即是大企业,理解全球化大企业的挑战。此外,华为有强大的地面团队可提供更优的地面服务。
在生态建设方面,华为打造全球平台、共赢生态,一是建设全球20个OpenLab,二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孵化200+行业解决方案,三是开发者沃土计划,四是做开源社区及产业联盟的贡献者。
再次,获取全球客户资源的能力。
在客户资源方面,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使用华为的网络设备,全球500强中有197家、前100强中有45家选择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伙伴,这些大企业在未来都将有业务上云的需求。
此外,华为全球化经营,与全球运营商紧密的合作关系,正在与全球运营商一起打造华为的合作伙伴公有云,从而构建一个全球化的云网络。比如,与中国电信合作打造的天翼云、与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法国电信合作打造公有云。
在盈利模式方面,华为云提出“三不”:不碰数据、不做应用、不做股权投资,完全依靠技术和服务获取收入,认同客户对的数据资产的主权,不占用客户的数据。不做与客户有竞争关系的应用,不通过投资来获取客户绑定客户,完全做到公平。 华为云的“三不”与互联网公司的无边界发展完全是两种思路,而且随着客户对数据主权、隐私的关注度提升,云服务商的“中立”就变得至关重要。
2017年6月,顺丰与阿里巴巴的菜鸟物流突然互相“拉黑”,淘宝和天猫用户无法使用菜鸟裹裹查询顺丰物流数据,丰巢快递柜也不再向淘宝平台同步数据。
顺丰与阿里巴巴的这次矛盾就是因为数据的主权问题,顺丰认为阿里巴巴无权要求丰巢提供与其无关的客户隐私数据。
而腾讯云和链家达成战略合作后不久,又与58共建房产生态体系。那链家是否还放心将业务放到腾讯云上呢?
因互联网公司无边界竞争,不仅自己的业务繁多,还通过投资并购涉足了大量业务,这必然导致客户对自己数据安全、行业不正当竞争的担忧。
对于全球许多大型跨国企业、政商类客户来说,云服务商的“中立”更是不言而喻。
除了保证云服务的“中立”外,华为云还根据当前大企业、政府客户业务无法全面部署公有云的现状,打造“混合云”服务。
华为已经为许多大企业、政府部门构建了私有云,是该市场的No.1。随着业务发展,有些业务需要上公有云,华为可以实现私有云上的业务平滑迁移至公有云。
再通过了FusionBridge混合云解决方案,可提供跨云的统一服务目录,屏蔽客户使用多云平台的差异化,轻松实现客户业务跨多云分布式部署和按需扩容,通过统一的图形化运营/运维Portal帮助客户简化跨云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
比如,华为为东风本田汽车打造的混合云服务,将企业核心业务(ERP、SCM、PLM)部署在私有云上,测试开发、自动驾驶、移动应用、汽车电商则放在公有云上。通过混合云,实现私有云与公有云的平滑迁移、交互。
自从3月推出以来,华为云新推出了数据仓库、高防DDoS、CDN等40多款云服务,总数达到85款,累计4500多个特性;华为云的用户增长率达到了238%,先后有12家汽车企业,飞利浦、工商银行以及一些政务服务平台选择了华为云或者合作伙伴的云服务。
而且法国TF1电视台也利用华为云完成业务向云端迁移。媒体云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此外需要具备强大的通用计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华为云出色的性能与服务帮助法国TF1完成了转型,这无疑在欧洲媒体界成为标杆性项目。
众所周知,华为每进入一个领域,都会先做大投入,然后制定目标,并成为第一。欧盟最新数据,“2017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德国大众连续四年研发费用均位居第一位,今年以137亿欧元研发投入蝉联榜首,来自美国的谷歌和微软以129亿欧元和124亿欧元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华为以104亿欧元超过苹果(95亿欧元),排名全球第六、中国第一。
因此,无论从技术,研发,资金,还是市场,华为云都是不可小觑的对手。如果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的话说自其他公司,我们可能会觉得可笑,但是这话出自华为之口,就不得不相信他的可行性。
任正非一直强调,大机会時代,拒绝机会主义。30年前,任正非一句,“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已经成为现实。
华为手机号称成为全球第一,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如今,华为又提出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不久后或许就能看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