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生物体中多种酶的辅酶。在地壳中,铜的平均浓度约为55mg/kg,是一种分布较为普遍的微量元素。早在1928年时,人们就发现铜是哺乳动物的必需元素,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铜对人体的功能和作用已经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一、铜的生理功能
人体中含铜量约为50-120mg,其中,肌肉和骨骼含铜50%-70%,肝脏含铜20%,血液中含铜5%-10%。铜的活泼氧化还原特性使其较易释放和接受电子,成为生物体中多种酶的辅酶。铜能够维持生物体正常的造血机能,参与到铁的代谢与红细胞的生成中,并能促进结缔组织的形成,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健康。当人体缺乏铜时,含铜酶的活性会急速降低,从而影响生物体的各类酶促反应,引起多种疾病。
二、铜的膳食来源
饮食、饮水均可作为铜的来源。饮食贡献大部分的铜摄入,食品中的铜含量范围约是0.2-44mg/kg(湿重),牡蛎、贝类、坚果、动物肝脏等含有较高的铜,奶类和蔬菜中铜的含量一般比较低(≤1mg/kg)。植物中的铜含量波动范围较大,土壤中铜的含量、食品的加工方法都会显著影响植物中的铜。
除了日常食品,膳食补充剂和食品的加工环节也有可能贡献一部分的铜。铜是国家允许的矿维补充剂功效成分,我国许多售卖的矿维补充剂中都添加了铜,比如国食健字G20050046(1mg/天)、国食健字G20130583(1mg/天)、国食健字G20120135(1.2mg/天)等。铜也是制作烹饪器皿的材料,在铜制器皿中进行烹饪会增加食品中铜的含量。由于食物中的铜毒性较低,我国对绝大部分食品中的铜没有规定最高限量,仅在谷物、豆类、薯类等食品中规定了铜限量(6-20mg/kg)。
饮水对膳食铜的贡献较少。自然界天然水体中铜的平均含量仅约为0.02mg/L,一般饮水对铜摄入的贡献仅为6%-13%。但如果使用铜制输水设施,则饮水贡献的铜会大比例增加。在普遍使用铜制输水设施的美国,饮水中铁、锌、钠、镁、硒等元素对推荐摄入量的贡献率都未超过30%,而铜的贡献率在50%以上的人群饮水中都高于100%。饮水中普遍规定了铜的最高限量,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标准中,铜限量的暂定指导值是2mg/L,我国标准中均规定饮用水中铜的限量为1.0mg/L。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铜的摄入量为1.2-1.3mg/天,我国对铜的推荐适宜摄入量(AI)为2.0mg/天(成年的男性与女性),可耐受最高摄入限量(UL)为8.0mg/天。
三、人体对膳食铜的吸收
人体的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是膳食中铜的主要吸收部分。铜在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门静脉,随血液转运到肝脏。在肝脏中,铜被肝细胞吸收,并转化成铜蓝蛋白。多余的铜通过胆汁被排放到十二指肠中,十二指肠中的铜可以被人体重新吸收,也可以随粪便排出体外。
1.食品成分对铜吸收的影响。膳食中的蛋白质、抗坏血酸、锌、铁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铜的吸收。已有的试验发现,食物中所含蛋白质的结构和消化性能都会影响到膳食中铜的吸收:当将大豆蛋白添加到饲料中时,鸡膳食中的铜吸收率降低;当使用体外模拟消化研究海产品中铜的生物可接受率时,也发现蛋白质含量越高,铜的生物可接收率越低。如果在小鼠的配方食品中使用大豆蛋白作为蛋白质来源,小鼠对膳食铜的吸收率仅有10%;但如果使用母乳作为蛋白质来源,膳食铜的吸收率可以达到25%。还有实验发现,当给小鼠饲喂未经过烹饪的生肉时,小鼠会出现铜缺乏的现象;而如果将肉煮熟后再给小鼠食用,缺铜现象则不会出现。
除了蛋白质的构型和消化性能,其他的食品成分也会影响到膳食铜的吸收。部分二价的金属离子会抑制膳食铜在生物体的吸收:当给动物供应足量的锌时,动物体的血清铜与肝铜含量会显著降低;在饲料中加入足量铁,大鼠血浆和器官中的铜含量也会降低。有机酸、氨基酸成分的添加也会也会影响到膳食銅的吸收。
抗坏血酸对膳食铜的影响较为特殊。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抗坏血酸的添加会减少铜的吸收:大鼠饮食中添加的抗坏血酸会导致铜吸收率的显著降低(由42%降低到23%);成年人每日补充1.5g抗坏血酸,6天后人体血清铜和铜蓝蛋白的含量均发生下降;在大鼠饲料中添加1%的抗坏血酸,大鼠会缺铜并导致贫血。然而在细胞实验中,抗坏血酸的添加又会促进铜的吸收:孵育液中加入1mmol/L抗坏血酸,可使Caco-2细胞对铜的吸收效率提高近4倍;添加1mmol/L抗坏血酸并进行5分钟的孵育,可使神经细胞吸收的64铜显著上升(由2.5nmol/mg)上升至20nmol/mg)。
除了各种食品成分,膳食中铜含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其的吸收。当膳食中铜含量较高时,铜的吸收率只有12%;而当膳食中铜含量降低时,铜的吸收率能达到63%-67%。
2.铜的形态对其吸收的影响。铜的存在形态会显著影响到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有机铜的吸收效率显著高于无机铜。Gollan将64铜与人体的各类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和胆汁)分别混合,形成铜与各类消化液的络合物,将各类铜的络合物分别注射入大鼠的腹腔,研究各种络合物的吸收率差异。实验发现,64铜与胆汁的络合物吸收率(76小时)为5%-6%,仅为其他络合物吸收率的一半。
Mills将64铜与牧草提取物络合,发现此种络合物的吸收效率显著高于硫酸铜。Mondal对肉鸡和孟加拉幼羊分别饲喂蛋白铜和硫酸铜,结果发现,相比硫酸铜,蛋白铜更容易被生物体利用,食用蛋白铜的实验组具有较高的体重增长(p<0.01);当给成年组补充相同剂量的硫酸铜和赖氨酸铜时,也发现赖氨酸铜组中,铜的表观吸收率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01)。
当使用无机铜和有机铜分别喂养Landrace×Yorkshire猪时,有机铜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无机铜(p<0.05)。当使用同剂量的硫酸铜、蛋白铜和赖氨酸铜分别饲喂大鼠时,有机铜(蛋白铜、赖氨酸铜)组大鼠肝脏的铜含量明显高于硫酸铜组(p<0.05)。
铜在自然界的存在较为普遍,膳食铜失衡后,人体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也较长,因此膳食铜平衡的受重视程度较低。然而近年来,在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中都发现了铜的失衡,膳食铜的平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食品中多种成分和铜的形态均会影响铜在生物体中的吸收,但膳食铜在细胞的吸收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了解膳食铜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膳食铜的吸收机理,为膳食中铜的健康安全摄入奠定理论基础。(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2045188。)
作者简介:吴敏(1982-),女,四川绵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营养素的吸收。
一、铜的生理功能
人体中含铜量约为50-120mg,其中,肌肉和骨骼含铜50%-70%,肝脏含铜20%,血液中含铜5%-10%。铜的活泼氧化还原特性使其较易释放和接受电子,成为生物体中多种酶的辅酶。铜能够维持生物体正常的造血机能,参与到铁的代谢与红细胞的生成中,并能促进结缔组织的形成,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健康。当人体缺乏铜时,含铜酶的活性会急速降低,从而影响生物体的各类酶促反应,引起多种疾病。
二、铜的膳食来源
饮食、饮水均可作为铜的来源。饮食贡献大部分的铜摄入,食品中的铜含量范围约是0.2-44mg/kg(湿重),牡蛎、贝类、坚果、动物肝脏等含有较高的铜,奶类和蔬菜中铜的含量一般比较低(≤1mg/kg)。植物中的铜含量波动范围较大,土壤中铜的含量、食品的加工方法都会显著影响植物中的铜。
除了日常食品,膳食补充剂和食品的加工环节也有可能贡献一部分的铜。铜是国家允许的矿维补充剂功效成分,我国许多售卖的矿维补充剂中都添加了铜,比如国食健字G20050046(1mg/天)、国食健字G20130583(1mg/天)、国食健字G20120135(1.2mg/天)等。铜也是制作烹饪器皿的材料,在铜制器皿中进行烹饪会增加食品中铜的含量。由于食物中的铜毒性较低,我国对绝大部分食品中的铜没有规定最高限量,仅在谷物、豆类、薯类等食品中规定了铜限量(6-20mg/kg)。
饮水对膳食铜的贡献较少。自然界天然水体中铜的平均含量仅约为0.02mg/L,一般饮水对铜摄入的贡献仅为6%-13%。但如果使用铜制输水设施,则饮水贡献的铜会大比例增加。在普遍使用铜制输水设施的美国,饮水中铁、锌、钠、镁、硒等元素对推荐摄入量的贡献率都未超过30%,而铜的贡献率在50%以上的人群饮水中都高于100%。饮水中普遍规定了铜的最高限量,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标准中,铜限量的暂定指导值是2mg/L,我国标准中均规定饮用水中铜的限量为1.0mg/L。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铜的摄入量为1.2-1.3mg/天,我国对铜的推荐适宜摄入量(AI)为2.0mg/天(成年的男性与女性),可耐受最高摄入限量(UL)为8.0mg/天。
三、人体对膳食铜的吸收
人体的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是膳食中铜的主要吸收部分。铜在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门静脉,随血液转运到肝脏。在肝脏中,铜被肝细胞吸收,并转化成铜蓝蛋白。多余的铜通过胆汁被排放到十二指肠中,十二指肠中的铜可以被人体重新吸收,也可以随粪便排出体外。
1.食品成分对铜吸收的影响。膳食中的蛋白质、抗坏血酸、锌、铁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铜的吸收。已有的试验发现,食物中所含蛋白质的结构和消化性能都会影响到膳食中铜的吸收:当将大豆蛋白添加到饲料中时,鸡膳食中的铜吸收率降低;当使用体外模拟消化研究海产品中铜的生物可接受率时,也发现蛋白质含量越高,铜的生物可接收率越低。如果在小鼠的配方食品中使用大豆蛋白作为蛋白质来源,小鼠对膳食铜的吸收率仅有10%;但如果使用母乳作为蛋白质来源,膳食铜的吸收率可以达到25%。还有实验发现,当给小鼠饲喂未经过烹饪的生肉时,小鼠会出现铜缺乏的现象;而如果将肉煮熟后再给小鼠食用,缺铜现象则不会出现。
除了蛋白质的构型和消化性能,其他的食品成分也会影响到膳食铜的吸收。部分二价的金属离子会抑制膳食铜在生物体的吸收:当给动物供应足量的锌时,动物体的血清铜与肝铜含量会显著降低;在饲料中加入足量铁,大鼠血浆和器官中的铜含量也会降低。有机酸、氨基酸成分的添加也会也会影响到膳食銅的吸收。
抗坏血酸对膳食铜的影响较为特殊。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抗坏血酸的添加会减少铜的吸收:大鼠饮食中添加的抗坏血酸会导致铜吸收率的显著降低(由42%降低到23%);成年人每日补充1.5g抗坏血酸,6天后人体血清铜和铜蓝蛋白的含量均发生下降;在大鼠饲料中添加1%的抗坏血酸,大鼠会缺铜并导致贫血。然而在细胞实验中,抗坏血酸的添加又会促进铜的吸收:孵育液中加入1mmol/L抗坏血酸,可使Caco-2细胞对铜的吸收效率提高近4倍;添加1mmol/L抗坏血酸并进行5分钟的孵育,可使神经细胞吸收的64铜显著上升(由2.5nmol/mg)上升至20nmol/mg)。
除了各种食品成分,膳食中铜含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其的吸收。当膳食中铜含量较高时,铜的吸收率只有12%;而当膳食中铜含量降低时,铜的吸收率能达到63%-67%。
2.铜的形态对其吸收的影响。铜的存在形态会显著影响到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有机铜的吸收效率显著高于无机铜。Gollan将64铜与人体的各类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和胆汁)分别混合,形成铜与各类消化液的络合物,将各类铜的络合物分别注射入大鼠的腹腔,研究各种络合物的吸收率差异。实验发现,64铜与胆汁的络合物吸收率(76小时)为5%-6%,仅为其他络合物吸收率的一半。
Mills将64铜与牧草提取物络合,发现此种络合物的吸收效率显著高于硫酸铜。Mondal对肉鸡和孟加拉幼羊分别饲喂蛋白铜和硫酸铜,结果发现,相比硫酸铜,蛋白铜更容易被生物体利用,食用蛋白铜的实验组具有较高的体重增长(p<0.01);当给成年组补充相同剂量的硫酸铜和赖氨酸铜时,也发现赖氨酸铜组中,铜的表观吸收率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01)。
当使用无机铜和有机铜分别喂养Landrace×Yorkshire猪时,有机铜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无机铜(p<0.05)。当使用同剂量的硫酸铜、蛋白铜和赖氨酸铜分别饲喂大鼠时,有机铜(蛋白铜、赖氨酸铜)组大鼠肝脏的铜含量明显高于硫酸铜组(p<0.05)。
铜在自然界的存在较为普遍,膳食铜失衡后,人体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也较长,因此膳食铜平衡的受重视程度较低。然而近年来,在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中都发现了铜的失衡,膳食铜的平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食品中多种成分和铜的形态均会影响铜在生物体中的吸收,但膳食铜在细胞的吸收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了解膳食铜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膳食铜的吸收机理,为膳食中铜的健康安全摄入奠定理论基础。(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2045188。)
作者简介:吴敏(1982-),女,四川绵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营养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