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圖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46-01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17岁,因脊髓拴系综合症术后2年,右下肢疼痛、麻木2周,于2011-4-6入我院骨科。患者15岁时因“双下肢不等长、大便失禁10余年”就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中心,行MRI发现终丝牵拉,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术后2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及麻木,休息后症状可好转,但反复发作,且于天气变化无关。专科情况:双下肢不等长,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约2cm。腰椎僵硬,腰部肌肉紧张,L4、L5棘突旁压痛及叩击痛阳性。右侧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屈髋伸膝试验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双侧臀部、大腿、小腿及足底皮肤感觉无明显减退,肌力5级,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侧跟腱,膝腱反射存在,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余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行MRI示:1、原脊髓拴系松解术后复查,现腰4椎体向前II度滑脱伴双侧椎弓峡部不连;2、腰4、5椎体异常信号,考虑缺血性改变。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症术后腰椎不稳伴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后,在全麻下行“腰4/5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中见腰4椎弓峡部裂,腰4部分棘突、椎板及腰5全部椎板、棘突已被切除,术后复查X线示:腰4滑脱已纠正,内固定器固定在位。术后患者右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半年来定期来我院复查,术后恢复好,症状未反复。
2 讨论
脊髓栓系综合症主要是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的因素致使在发育过程中脊髓下方的圆锥未能上升至应有位置,并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见于新生儿和儿童,成人少见。手术是治疗脊髓栓系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脂肪组织,松解粘连,解除栓系,扩大椎管腔,扩大修补硬膜囊。但术中需切除相应椎体的棘突及椎板以充分显露手术视野,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术后易导致脊柱不稳、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等并发症,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本案例患者系青年男性,因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症,行手术治疗,术中为暴露手术视野,切除了L4部分椎板、棘突及L5全椎板及棘突,彻底破坏了腰椎后柱的稳定性,影响了L4、L5血供,因生长发育需要,未行脊柱内固定术,导致术后2年患者即出现右下肢疼痛、麻木,行MRI示腰4椎体向前II度滑脱伴双侧椎弓峡部不连。目前脊髓栓系综合症的手术治疗需切除相应椎体的棘突及椎板,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及相应椎体的血供,不仅影响脊柱的三维力学结构,降低了脊柱解剖结构的机械强度,而且容易导致相应椎体缺血性坏死,从而继发腰椎不稳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等手术并发症。笔者认为脊髓栓系综合症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新生儿和儿童因不能使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故术中应尽可能减少椎板切除的范围,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保护相应椎体的血供,并建立长期的随访,一但出现腰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腰椎滑脱症状及时就诊。对于成年人的脊髓栓系综合症的治疗除了既往我们熟知的手术步骤外,还应包括相应脊柱节段的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维持脊柱后柱的稳定性,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17岁,因脊髓拴系综合症术后2年,右下肢疼痛、麻木2周,于2011-4-6入我院骨科。患者15岁时因“双下肢不等长、大便失禁10余年”就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中心,行MRI发现终丝牵拉,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术后2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及麻木,休息后症状可好转,但反复发作,且于天气变化无关。专科情况:双下肢不等长,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约2cm。腰椎僵硬,腰部肌肉紧张,L4、L5棘突旁压痛及叩击痛阳性。右侧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屈髋伸膝试验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双侧臀部、大腿、小腿及足底皮肤感觉无明显减退,肌力5级,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侧跟腱,膝腱反射存在,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余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行MRI示:1、原脊髓拴系松解术后复查,现腰4椎体向前II度滑脱伴双侧椎弓峡部不连;2、腰4、5椎体异常信号,考虑缺血性改变。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症术后腰椎不稳伴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后,在全麻下行“腰4/5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中见腰4椎弓峡部裂,腰4部分棘突、椎板及腰5全部椎板、棘突已被切除,术后复查X线示:腰4滑脱已纠正,内固定器固定在位。术后患者右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半年来定期来我院复查,术后恢复好,症状未反复。
2 讨论
脊髓栓系综合症主要是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的因素致使在发育过程中脊髓下方的圆锥未能上升至应有位置,并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见于新生儿和儿童,成人少见。手术是治疗脊髓栓系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脂肪组织,松解粘连,解除栓系,扩大椎管腔,扩大修补硬膜囊。但术中需切除相应椎体的棘突及椎板以充分显露手术视野,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术后易导致脊柱不稳、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等并发症,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本案例患者系青年男性,因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症,行手术治疗,术中为暴露手术视野,切除了L4部分椎板、棘突及L5全椎板及棘突,彻底破坏了腰椎后柱的稳定性,影响了L4、L5血供,因生长发育需要,未行脊柱内固定术,导致术后2年患者即出现右下肢疼痛、麻木,行MRI示腰4椎体向前II度滑脱伴双侧椎弓峡部不连。目前脊髓栓系综合症的手术治疗需切除相应椎体的棘突及椎板,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及相应椎体的血供,不仅影响脊柱的三维力学结构,降低了脊柱解剖结构的机械强度,而且容易导致相应椎体缺血性坏死,从而继发腰椎不稳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等手术并发症。笔者认为脊髓栓系综合症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新生儿和儿童因不能使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故术中应尽可能减少椎板切除的范围,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保护相应椎体的血供,并建立长期的随访,一但出现腰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腰椎滑脱症状及时就诊。对于成年人的脊髓栓系综合症的治疗除了既往我们熟知的手术步骤外,还应包括相应脊柱节段的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维持脊柱后柱的稳定性,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