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向自组织的教学实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98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课堂教学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生学习出发的教学呈现出自组织的现状,而高中语文智慧课堂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竞争打破原有平衡,利用协同获得序参量,最终实现新平衡,力图构建出学生自组织的模型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 自组织 高中语文智慧课堂 自组织演讲 自组织形态
  一、自组织与语文教学实践
  H·哈肯认为,自组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指的是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各要素之间按照某种规则形成的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并能自动地进行自我组织和协调①。自组织的过程起源于一个本身开放的系统,它从平衡态走向近平衡态,使系统进入到一个非线性的区域,然后通过竞争远离平衡态,接着通过顺应、同化对非线性的系统造成涨落,使系统中的某个参量达到阈值,占据优势成为序参量,也就最终实现从原本无需的状态进入到有序而稳定的新组织中。
  语文教学的课堂正是如此。当学生尚未进入课堂时,学生本人作为子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而由子系统组成的整个课堂同样处于平衡状态。当课程开始,各要素之间原本的结构被新进入的变量打破,而这种变化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非线性变化。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课堂教学本身,都受到变量之间角力的影响,当某个知识被学生理解并接受时,课堂目标完成,而这个过程教师无法替代,只能通过引导使学生由他组织不断走向自组织。
  二、语文智慧课堂中的自组织演进分析
  语文智慧课堂从传统的教师关注“教师教会了学生什么”转变成“学生学到了什么”,它更加关注学生的智慧获得,包括知识、能力及这种能力的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由传统的你教我学变成了平等互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课堂的生成性得到提升,教学评价也更加多元。但究其根本,还在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获得的。
  (一)自组织的前提——开放。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当其处于课堂环境中,它就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这个个体的差异也就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他存在于开放的社会之中,因此,社会信息对其而言是开放存在的。特别是在信息对称的今天,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介使得传统的教师掌握主要信息的方式不再符合时代的特征,因此,学生的信息接收具有开放性。其次,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拥有自身的个体经验,这取决于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等,学生拥有其独特的个人体验和思维方式,而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最后,对于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其本身就存在着多元解读的问题,因为文本阐释的多种可能性,比如“《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究竟是谁?”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决定了课堂中不可能以封闭的结构来对待教学情境中的参与者和问题,而这样的课堂环境也为学生自组织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组织的关键——竞争。
  一旦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和学生就进入了一个非线性的区域,教师固然希望学生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变化,学生也同样试图和新的信息建立链接,但是这一过程无法强行干预,它存在着众多的变量。因此,语文智慧课堂通过竞争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平衡状态,而这种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
  课堂教学中,促成个体竞争的关键是问题,也就是形成新的疑问。当学生个人产生疑问,需要得到解决时,远离平衡态的状态就形成了。例如,在教授《雨巷》这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那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了解了戴望舒,为其学习诗歌、理解情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戴望舒的作品分为前期和后期,这首作于前期的作品和后期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改变了他?而正是学生产生的这些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进入课堂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是帮助学生远离平衡态的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小组竞争,帮助学生实现相互的碰撞,而不是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称竞争。由于学生处于相似的阶段,年龄、心理、理解能力、思维情况相差不远,这就为学生之间的竞争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组与组之间竞争关系的形成,教师也就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和裁判员,也就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一课中,教师先告诉学生翻译的原则是单字组词,也就是字字落实。然后就由学生自由讨论文章的翻译,尽力将文章整理成日常说话的样子,然后各个小组之间自由翻译。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个人竞争与小组竞争。在小组四名成员之间存在竞争,对于任务的理解,学生基本都能做到,比如“晋军函陵”,虽然学生并不一定能指出“军”的活用现象,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将“驻扎”的意思表示出来。这个竞争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个体内部,同时因其内隐性而几乎不被察觉,当然,对于学生还未尽的理解部分,就要求教师予以引导。但有些难点就可能存在问题,比如说“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设”、“版”三个字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距较远。这时候竞争开始,有些学生通过联系自己学过的成语“同舟共济”给小组组员提示,这就是个人竞争中率先远离了平衡态。除了小组内部竞争外,小组之间还存在竞争,当小组回答出现不同理解时,组与组之间也出现了竞争。比如在分析《沁园春·长沙》时,有学生提出不理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话,特别是不理解“舟”指什么。通过以组为单位的讨论之后,有的组认为是指毛泽东和同学们去游泳时的船,有的组认为是指打压毛泽东的军阀,有的组认为是国家命运。在小组形成不同答案时,竞争产生,而这种竞争打破了小组系统固有的平衡,从而使学生拥有了改变状态的动力,并且希望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的意愿,同时也使小组这个系统由内部竞争转为外部竞争。此时,小组内部状态又发生了变化。
  (三)自组织的方向——协同。
  竞争的出现也就决定了处于组织之中的学生出现了“涨”、“落”的情况,出现“涨”的情况使学生远离平衡态,也就是原有的稳定状态越来越不稳定,急需一种新的状态产生,这也就是顺应发生了。有些学生通过小组的竞争,获得了自己的理解方式,从而从打破的平衡中找到了新的自组织,这体现了在小组竞争中最先实现的个体理解。比如,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沁园春·长沙》中的“舟”指什么的时候,有些学生直接根据下阕的“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进行理解。有些同学根据整首诗理解,有些同学结合背景分析,这种自我理解的产生也就是顺应。而有些同学在自组织之中出现了“落”,也就是即将远离平衡态,但又难以打破平衡。这个时候,自我竞争、组内竞争、小组竞争三个部分交叉对其产生促进作用,学生可能会因此突破“落”的情况,打破平衡,这就是同化。它可能是由于组内成员的帮助或是小组之间的解释而打破的平衡,比如已经完成顺应阶段的学生向处在竞争阶段的学生解释自己的理解,或者是别的小组的答案给予了竞争阶段的学生一些启示。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此时的引导对于其自身的斗争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比如前面的“舟”字,教师提示学生进行比较,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比如说为什么船停住了?是谁让船停住的?根据回答的不同,让船停住的对象通过比较就能明了其合理与否。这也就让学生分辨了对错——舟不可能是毛泽东与同学们驾驶的,同时又理解了这个船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原文理解是中国大势,从背景理解是军阀压迫,等等。
  这就使学生实现了自我的顺应和他者的同化,最终,这些理解都是由学生自主获得的,而不是靠老师告诉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进行了竞争,通过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以顺应和同化的方式从不平衡走向了新的平衡,也就实现了学习的自组织。
  三、智慧课堂中的自组织形态
  在自组织的过程中,从平衡到远离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原本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作用的各种因素,在自组织系统的运行中发生了改变,各种力量的支配在竞争中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使得占据优势的因素开始占据上风,比如没有矛盾的解释。而这种状态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序参量开始主宰整个过程,也就最终实现了结构的新平衡。
  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通过学生自我竞争、学生组内竞争、小组之间竞争,学生在平衡的系统中打开突破口,通过自主顺应和他者同化,在众多变化的参量之中,起主导作用的序参量最终在学生内部实现新的平衡,也就使得课堂教学完成。
  注释:
  ①郑和钧,陈峰.自组织理论与教育整体改革[J].教育实验与研究,1993(4):58-62.
  参考文献:
  [1]庞红卫.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的演变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2]冷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35).
  [3]李卫东.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4]郑和钧,陈峰.自组织理论与教育整体改革[J].教育实验与研究,1993(4).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试点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其原因;借鉴了国外高校尤其是美欧研究生教育奖助学金体系的经验和成熟做法,分析了我国高校目前的奖助学金体系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形势下奖助学金体系建设的目标、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收费 奖助学金  一、研究生教育实行全面收费的缘由与形势  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
摘 要: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歌的两座丰碑,在《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两首诗中,诗人选择了相似的意象来表达感情,成就了各自的千古名句。但细细品来,诗中又各自饱含深意,同时还折射出了两位诗人所处时期的社会环境与诗人的个人情感差异。  关键词: 杜甫 李白 诗歌内涵  《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诗两首分别出自于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之手,皆为五律且用韵相同。两首诗写景抒情,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摘 要: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那么,怎么才能帮助学生消除这种畏惧感,让他们轻松地写作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  关键词: 三年级 写作教学 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点燃写作欲望的起点,是写好作文的动力。长期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乐于表达时,就会想方设法动员自己的全部词汇,津津乐道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本文从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着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创业基地、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了一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社
摘 要: 课堂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处课堂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积极、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归属感需要教师灵活综合使用教材,巧妙恰当地设置问题组织语言,适时合理地使用教学模式,精确幽默地使用语言,带领学生逐步形成。  关键词: 政治课堂 归属感 形成策略 教材处理 课堂模式  课堂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处课堂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积极、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心理表现
摘 要: 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在抗战时期,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套有效的战时办学模式,其以国家特殊形势为主题组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在落后偏僻地区建立师范附属小学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参与食堂民主管理等措施,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安徽省池州师范学校 抗战时期 教育管理  安徽省立陵阳简易师范学校成立于1936年,校址设于青阳县陵阳镇。1941年更名为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该
摘要: 多解的《锦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谜团,等待着我们去填充和解答,思维的空间因此被拓展,作者从“追忆”的角度试着再读它,力求从李商隐苍凉的心灵深处解读他无望的人生困境。  关键词: 李商隐 《锦瑟》 无望 追忆 人生收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摘 要: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是高校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是高校深化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文章结合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优势特点,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型人才“一二三”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中共中央
摘 要: 张明华、李晓黎的新书《集句诗文献研究》是第一部研究集句诗文献的专著。该书不仅对历代集句诗的创作和存佚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对集句诗的保存与著录方式进行概括和归纳,考证集句诗的作者,辨别其文献的真伪,重视集句诗的辑佚和校勘价值,而且进一步探讨其价值的相对性。  关键词: 《集句诗文献研究》 创作考察 作品保存与著录 文献考证 文献价值  几十年来,有关集句诗的研究逐渐引起学人的注意,出
摘 要: 自乌托邦产生以来,中西文化界对其解释就一直存在着争议,直到近年来一再的重读与阐释,乌托邦才重回正轨。在中国,乌托邦书写以或隐或现的方式存在于文学史中。由于极其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制约,乌托邦想象往往以乡土社会图景的呈现作为表现方式,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再到现当代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乌托邦的文化传统一直在延续,甚至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话语模式充斥于新时期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