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作品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解析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以及其流派,使人们对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一、现实主义绘画的产生
  在文艺复兴后的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强调艺术的真实,他没有采用文艺复兴时期把耶稣、圣徒神化的绘画手法,而是将耶稣置入世俗生活中,并且把目光转向了世俗的、生活化的、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描绘亲眼所见的真实场景,是现实主义的先驱代表。
  17世纪还有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伦勃朗。伦勃朗的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善于刻画人物的表情以及微妙的神态,所以其画作大多是在探究人物内心的真情实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伦勃朗的艺术成就颇多,他生前绘画过100多幅自畫像,人们可以从中看出伦勃朗从青年到老年时期的样貌变化,可以体会到他的内在气韵,感受到他真实质朴的一面。
  二、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19世纪是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绘画全面繁荣的时期,是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时期,产生了很多绘画形式,为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创作了《画室》,运用的是写实绘画手法。库尔贝把对他的生活、思想产生过影响的朋友和他曾经画过的模特集中在《画室》中,此外还展现了上流社会各个阶层的形象,是法国社会的缩影。
  杜米埃是法国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在他创作的《三等车厢》中,对三等车厢里的场景和人物进行了真实且富有感染力的刻画:背景是破旧且狭小的三等车厢,周遭的环境非常简陋,然而车厢里的妇女、老人、孩子以及中年男人的表情都不相同,说明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杜米埃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体现了画家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切。
  三、现实主义绘画流派
  (一)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画派属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画派,他们提出了“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喜爱描绘平凡的法国乡村风景,以写实手法描绘自然风貌,致力于探索自然的生命力。
  《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创作的一幅带有朦胧诗意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一幅美好、浪漫的田园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画面右侧是一棵长满绿叶的老树,树干歪向画面的另一端,像是被风吹歪的,与之相呼应的是画面左侧的一棵小树,倾斜的方向与大树一致,整体十分和谐。在小树旁边有三个人,像是在采摘树上的果实,人物的衣服颜色较为鲜艳,是画面的点睛之笔。这幅绘画作品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在刻画现实景象的同时又超脱了真实物象,使人心生向往,向往自己也可以来到这个灵魂的栖息地,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
  《拾穗者》这幅作品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创作的。画面的中心有三位农妇,最右面的那位农妇半弯着腰,似乎是检查地里遗落的麦穗,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农妇微皱起了眉头;中间的农妇正快速地捡麦穗,动作看起来有些吃力,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最左边的农妇一只手在身前拾麦穗,另一只手背在身后。画面的背景是空旷的田地,远处有几处稀疏的小房子,应该是她们的住所,展现了真实的农村场景。
  《牧羊女》也是米勒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风与《拾穗者》相似。《牧羊女》整体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静谧气氛,画面富有诗意和生机,构图有很强结构感,远处的天际线把画面分成两个部分。虽然这是一幅横幅画作,但空间感强烈,借助人物、动物在画面的大小占比,空间再一次被拉伸,使人们领略到整个草原的美丽风景。在构图方面,画家将人物置于黄金比例的交叉点上,打破了中心对称的尴尬局面,为了保持画面的平衡,画家又画了一群羊。在人物的细节刻画方面,画家运用写实技巧勾勒出少女的五官,少女微微把头低下,专注地织着毛衣,宛如祈祷般虔诚;她身上披着毛毯,头上裹着红色头巾,给画面增加了许多色彩;在其身后有一群羊在吃草,羊群们凑在一起,彼此有依靠,羊群右侧是一只狗,这样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性。
  (二)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也属于现实主义画派,列宾所画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中最著名的作品。画面表现了一群正在拉船的纤夫。这11个纤夫的表情和动作都不相同,拉船的方式也都不相同:有的人表情麻木,表明他已经习惯现在的艰苦生活;有的人皱着眉头,以身形断定是个少年,对这样的工作不习惯也不甘心。画面展示了纤夫的工作,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艰苦。
  列宾的另一幅画作《伊凡雷帝杀子》讲述的是伊凡四世无情地杀害自己儿子的场景。这幅画的背景是伊凡四世在与儿子争吵的过程中,不小心刺伤了儿子,这与伊凡四世残暴的性情有关。伊凡四世性情暴虐,以暴力手段夺得皇位,在位期间实行暴政,最终厄运降临到他身上,注定其将活在悔恨和痛苦中。
  《伊凡雷帝杀子》的色调厚重,大多运用鲜红色,红色的地毯与儿子头上的鲜血形成呼应,更加突出画面的血腥。《伊凡雷帝杀子》呈现的画面是:昏暗的房间里,伊凡四世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他一只手搂在儿子的腰间,另一只手紧紧按压儿子流血的伤口,表情凝重,亲吻着儿子的头顶。这些细节的刻画充分体现了画家细腻的情感。虽然是在昏暗的房间里,但是画面中间的色调明亮,貌似有光源照射进来,将儿子通身照得金光闪闪。
  四、结语
  不同时代的美术流派有各自的特征,现实主义绘画实质是时代和作者内心情感的写照。现实主义是一种真实、世俗且富有感染力的绘画形式,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现实主义绘画是对生活的真实刻画,所以才会有生动形象、真实质朴、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效果。
  (北京印刷学院)
  作者简介:张妍(199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是在配有二胡、扬琴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用徐州地方方言进行演唱的一个曲艺种类。与“山东琴书”和“北京琴书”并称为我国的“三大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弹”并称为“江苏三书”。笔者通过研读徐州琴书文献,围绕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强传承与保护的措施进行阐述。  一、徐州琴书简介  2008年,徐州琴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徐州琴书是徐州农业文明的标志性产物。徐州琴书主要是琴书唱
期刊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朝,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属于弹拨乐器。古筝发展到今天,演奏名家数不胜数,曲目更是丰富多彩,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许多孩子学习乐器的首选。  一、古筝的传承  古筝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外形优美,演奏时,声音动听悦耳,形式多种多样。随着时间的发展,古筝的
期刊
阮是“阮咸”“阮咸琵琶”的简称。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起源于秦汉时期,唐代是阮发展的鼎盛时期,白居易的诗中写道“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這种乐器曾被称为“汉琵琶”,因为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擅长此乐器,而逐渐得名“阮咸”,后来逐渐简化为“阮”,这个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中阮独奏曲《丝路驼铃》是传统阮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首旋律优美
期刊
合唱与独唱均为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它们在呈现歌唱音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通性,例如气息支撑、腔体共鸣、歌唱神态以及对美妙音色的追求等,这些是影响歌唱音色的因素。但是,合唱与独唱在音色的种类、层次以及對作品的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合唱具有多个声部,音色种类多样化,声音的层次也较独唱要丰富多彩,其音色随着作品的情绪变化而不断调整;独唱则是单一的、较为固定的歌唱音色,其种类比较具体,实际歌唱
期刊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所塑造的听觉形象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人类思想、艺术以及审美的综合性体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并且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以及沉淀,逐渐形成了底蕴丰厚、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音乐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与音乐水平。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音乐造诣也较高,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此,
期刊
综合材料绘画是中国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其建立在诸多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多种艺术的融合体。作为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艺术形式,综合材料绘画有着时代前沿性,颇受诸多艺术爱好者的青睐。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将多种材料融合到现代绘画中,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优势及性能,打破各种材料的使用屏障,从而让绘画的表现效果更加协调、逼真,带给受众视觉及触觉上的新体验。它的存在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绘画创
期刊
豫剧有着悠久的歷史,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从现有的戏曲剧种来看,豫剧是分布区域最广、剧团数量最多、从业人数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豫剧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针对豫剧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全媒体环境下的豫剧发展策略,为豫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豫剧面临的问题  (一)演出剧
期刊
刘东瀛先后毕业于东北美专附属中学和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过系统、严格的美术训练,有扎实的绘画功底。日本留学的经历使得她在绘画创作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含蓄与日本绘画的装饰性进行巧妙糅合,她的工笔花鸟画透露出纯真的情感、清新的色彩、流动的韵律,以及那净化了的东方情调。  一、“意趣”的再生  刘东瀛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将多种艺术元素相融合,体现了“海纳百川”之后“为我所用”的“浑然天成”,以东西方艺术元素
期刊
历代画论家对于顾恺之的画作褒贬不一,颇有争论。六朝时南齐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批判顾恺之的画作:“除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此话在后世饱受质疑。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在《续画品》中盛赞顾恺之的画作:“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唐朝时,李嗣真、张怀谨等人对顾恺之的画作给予了两极化的评价。零碎评语往往难见全貌,故笔者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得出一个较
期刊
油画这一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画种,有着与其他画种不同的艺术语言与特征。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以油画的本体语言为切入点,分析与探究油画艺术的内在规律与奥秘,为人们打开通向油画艺术世界的神秘之门。  一、油画概述  油画是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用油画颜料调和快干植物油(如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绘制而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