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风景应在曲水流觞处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uyuan,a cute place
  
  段庆利/图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那怀旧般的诗意。那里,但见蓝天、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相映成趣。
  它,就像是无数文人笔下的诗,小桥流水、山明水秀、恬淡宜人。有水的地方就有村子,有村子的地方就可以看见溪流。乡村小道两边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徽州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掩映的林间。
  
  古屋白色的马头墙在晨光中渐渐清晰,墙角流淌的小溪带着你走向静静的街巷,脚下几百年的青石板依然光亮平整。北宋年间,或许有一个同现在一模一样的清晨,小村的先人就静静地走过这里。那脚步声绵绵不绝延续至今,才有了这个村庄绵延不绝的血脉传承。走过古井,走进古巷,走过古桥,走进古屋。八仙桌是清朝的,椅子是明朝的,堂屋里的土里土气的大水缸大概有100岁那么大。连村口春季开一次的桂花树,也傲霜迎娶了400年的春天。
  “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婺源,就像行进在久违了的历史风尘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经意中,一处年久的残壁断碣,一段弯曲的青石驿道,一棵苍翠的名木古树,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都有一个传说、一个典故。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婺源历代文才辈出,代有名家。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代爱国将士汪鋐,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自宋至清,全县考取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进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的婺源博物馆,珍藏商至清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旅游攻略
  
  D1 景德镇—婺源(87km,23元)—清华(34km,5元)—沱川(26km,5元),
  D2 沱川—理坑(徒步,1km)――河西村(徒步,1km)继续宿“地主”余一甲家
  D3 沱川—虹关(徒步,大概3个小时的路程)—官坑(大约两个小时的路程) —段薪水库—上晓起
  D4 上晓起—下晓起(徒步两公里)—秋口李坑,宿李坑
  D5 李坑—婺源(10km,4元)—景德镇(87km,23元)
  
  婺源特产
  婺源特产可以用四色概括:绿、红、黑、白。
  绿:即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著称的婺源绿茶,曾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早在1915年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5年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品质的最优者”,1999年又荣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现有茶园面积13万亩,年产茶叶10万担,其中低农残面积90%以上,经欧盟有机食品论证机构论证的“大鄣山”有机茶面积3万余亩。目前,全县有机茶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
  红:即中华荷包红鱼。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中华荷包红鱼,是国内外独特的鱼种,其色彩红艳,形似荷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宴席珍肴。早在1985年就已被列入国宴,受到外国元首的赞赏。
  黑:即龙尾砚。享有“砚国明珠”“石冠群山”等盛誉的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婺源古隶歙州,故又称“歙砚”。龙尾砚自唐代问世后,历朝被定为贡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人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写诗、填词、赋歌、记铭。香港商报评龙尾砚具有敦煌壁画传统,有六朝造象韵味。多次被选为外交礼品。
  白:即江湾雪梨。因产地江湾,且果白如雪而名。据史载:明代婺源人从歙县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而生。品种有“六月雪”“西降坞”“白梨”“苏梨”等多种。江湾雪梨不仅体大肉厚,皮薄核小,而且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属果中珍品。
  
  相关链接
  婺源县建于唐朝开元28年(公元740年),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不论是在秋口镇、江湾镇、李坑村,还是在清华镇、虹关村、古村青林、山环水绕的水乡风情都让人感叹不已。
  婺源又有“书乡”“茶乡”“山乡”“水乡”之称。商周相传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婺源县,古属皖南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书乡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历代名人遗迹较多,有“吴楚分源”界碑、春秋吴太子鸿墓、汉长沙王吴芮墓、南宋岳飞吟诗的花桥,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遗迹。其中,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
其他文献
To Photograph wild animals in the west  格格、庆利/图格格、馨允/文    说它们是英雄,是因为它们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那里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它们不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生活下去,而且看起来还那么有活力。  比顽强,有谁的生命能比它们的更顽强吗?比乐观,在朝不保夕的猎食中,谁的乐观还能胜过它们吗?这广袤的西部高原,如果没有了这些生灵,将会是什么样?
期刊
装饰性绘画色彩的主题创作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借鉴、汲取了诸多经典文化因素;在艺术手法运用上,挪用、并置、均衡、戏仿等绘画观念及形式;在文化主体上,传承于传统经典和开拓创作性思维形式。同时在社会领域受外来文化、大众主流文化、社会时尚、消费文化、时代审美等诸多语汇因素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个案中艺术家独立成体系,主动吸收审美批判,从艺术形式上形成多元化的美学形式,视觉领域百家争鸣的艺术个性语言。在思维上,
期刊
Meeting with strange things when camping     吴国雄/图    几个月前,在“驴友”南山的带领下去了一趟赤溪,深深地被清澈见底的溪水吸引,萌生了再到赤溪的小溪村宿营的计划。     去小溪的前一晚,老天狠狠地下了一阵雷雨,但也无法动摇我们的既定目标。 第二天,我与驴友迷途知返、南山三人驱车至桥头村,然后背着帐篷等行囊徒步前往乌岩岭,下了高高的乌岩岭就到达
期刊
林海中/图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    在情人节的浪漫空气里,总是浸染着甜甜的味道,玫瑰花的芳香、巧克力的醇美,甚至是爱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笑,都甜美得忘也忘不掉……  有人在歌里唱:“只为你盈盈一笑,我便逃也无处可逃……”  是谁的浅浅一笑戏弄了各方诸侯?是谁的回眸一笑赢得了三千宠爱?又是谁的粲然一笑约定了
期刊
Jokes on the Journey    这里没有鳄鱼    佛罗里达的海滩和蓝天,对一个来自北方的旅客显得格外迷人。游客正要去游泳,就问导游:“你能肯定这里没有鳄鱼吗?”  “没有,没有。”导游微笑着回答,“这里没有鳄鱼。”  游客不再担心,他步入海里,畅游起来。尔后又问导游:“你怎么那么肯定没有鳄鱼呢?”  “鳄鱼精灵得很”,导游小姐答道,“它更怕鲨鱼。”    狮腹    伊琳娜的弟弟
期刊
李泉林/图    Love is Protection    海鸥,一种最常见的海鸟,甚至人们一提起海鸟就会很自然地最先想到海鸥。  在海边,成群的海鸥欢腾雀跃,它们有的悠然自得地漂浮在水面上,有的自由自在地在低空飞翔,偶尔,还会见到两只海鸥突然如离弦之箭,在空中直矢海面,瞬即又腾空而起,互相奋力地争夺着一条小鱼……  鹈鹕是一种大型的游禽,它们的身长可达125~150厘米,而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
期刊
北国冰封,摄“冬天里的春天”  driving to huadian ,Photo graphing hongshi fog rime  本刊记者 张德志/摄影梁忠成/文        2009年1月8日,《旅游纵览》国际摄影俱乐部成员一行20余人,驱车来到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拍红石雾凇,用一幅幅美丽而生动的摄影作品采撷渲染出一帧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动人画卷。  冬季,沿着红石国家
期刊
《西游记》有这样一个镜头出现的频率最高:唐僧彬彬有礼地问道:“施主,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可否在此借宿一宿?”于是师徒4人有了免费的住处,运气好的话,热情的主人还有茶饭招待。这样的好事居然也发生喜欢周游世界却缺银子的天津女孩艾红身上。    ▲你好,北京    打算去法国旅游却没有那么多钱自费旅游的艾红在网站www.couchsurfing.com(“沙发客”)上认识了法国人马克温
期刊
马合福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三门峡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国际摄影俱乐部理事      Q:您为什么喜欢拍白天鹅?您只拍白天鹅吗?  A:因为我喜欢摄影,喜欢拍摄风光、鸟类等,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家新闻媒体向我约白天鹅的照片,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喜欢上了拍白天鹅。看白天鹅时间长了,它那优美的动作,丰富的形态,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门峡冬天的主要鸟类就是白天鹅,所以我喜欢上了拍摄它。 
期刊
An Excited Scenery of Mt. Huangshan Snow        黄山四季皆美景,但最美的景色还是在冬季。  越是风霜雨雪,云雾缭绕,山路难行之时,越是品味黄山的最佳时机。  去年春节前夕,我去黄山摄影,正赶上南方罕见的大雪,结果被困在了山上。也是天赐良机,让我看到了黄山少有的大雪景观。      黄山的冬天长达270多天,但是由于山高风大,一般留不住雪,所以难得见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