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新逻辑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tj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正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变成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就是要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以内需为竞争优势激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这个战略的内在逻辑是:“扩大内需—虹吸全球资源—发展创新经济—以基础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构建国内经济为主体的大循环格局——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开放”,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当前,对内开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高于对外开放,进一步对内开放已经成为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考虑,分别从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区域推进经济高质量一体化战略、重点拆除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几个方面来着手。
其他文献
为促进中国银行业开展碳金融的理论研究和业务交流,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发起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办(主管)的《金融研究》、《金融论坛》、《农村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投资研究》和《农业发展与金融》6家财经期刊以“碳金融与中国银行业”为主题的联合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作者分别来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金融系统、社科机构和高等院校。截至2010年6月30日.本次征文共收到有效论文96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国际国内
中国的金融谜题产生于两个原因:(1)大量的储蓄过剩(贸易顺差)导致货币错配,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不成熟的债权人,不能借出自己的货币,相反,国内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外币债权(主要是美元)。(2)中美经济学家都误把储蓄过剩归因于人民币的低估。为了安抚美国,人民币对美元以每年6%或更多的速度逐步升值。人民币自2004年以来可预期的升值和美国利率自2007年中期以来的持续下降.不仅吸引了热钱的流入.而且抑制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以私人资本的方式流出。与2005年至2006年的情况类似.这种外汇市场上的对人民币升值的单向赌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一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和政治格局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多个方面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政策建议。
采用汇率弹性指数对人民币和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弹性进行分析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和林吉特的汇率弹性有所增大,但是货币当局也在力图控制本币的升值趋势。采用G—R模型进行分析表明,中国和马来西亚本币升值压力是国内货币市场失衡的结果。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两国外汇市场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分析还表明,如果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用汇率调整的方式吸收.外汇市场所面临的升值压力会减小.货币政策独立性会增强。
期刊
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oung_Economist_Society,YES)是由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经济学家自发组成的联谊会,联谊会的目标是通过不定期研讨,促进经济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合作。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已相继在天津、上海、广州、呼和浩特和厦门召开。本次会议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微观金融研究中心和暨南大学金融研究所承办,《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金融研究》和《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协办,将于2010年12月26~28日在暨南大学召开。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的衰退可能持续五年左右,而各国内向化政策的转变也可能持续五年左右,因此中国需要为未来十年增长机制的转型做好政策准备。当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拉动力减小,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最大空间不在于推动传统消费的恢复或传统产业的扩大,而在于加快新兴产业的成长。疫情将带来全球供应链关系的一场大调整,其不同于周期性危机,是国际供应链的突然断裂。重建供应链提出了传统的命题,即国际分工在效率与风险之间的权衡。国际贸易分工格局将出现以内向化为特征的调整,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中国需要推进贸易目
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以“企业—员工”到“平台—个人”为根本特征的零工经济,悄然带来一场工作的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从2015年新增“快递小哥”到2020年2月新增“外卖小哥”;7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又官宣以“直播带货”为鲜明特征的互联网营销师这一新职业的诞生。新型工作形式在中国社会的普及,不仅释放着零工经济的巨大能量,而且日渐构成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已然成为社会变革的引擎。尤其在突袭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当常态化经济和正规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
期刊
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特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相当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在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中,存在着各个利益集团集体行动的困境。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历次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或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着英国、美国这样的"领袖"或"霸权国",以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在危机后表现出明显的负外部性,但由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集体行动的困境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短期内无法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只能进行局部的调整和完善,需要各国的合作,尤其是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