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学好语文、爱上语文,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启发式教学 创设悬念 情景暗示 循循善诱 举一反三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启发学生发现课本知识的趣味性和诗意的美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品味社会生活中美的蕴含和哲理。
一、营造开放舒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趣味性
启发式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 “道而弗牵则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强而弗抑则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开而弗达则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苞蕾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打开文学宝库的钥匙,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例如教学《项链》一文,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设想如果当初玛蒂尔德向她朋友说明“真相”,女主人公的命运还会不会是悲剧?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个故事,由学生来自己来决定女主人公的命运。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悬念,使人产生渴求、探寻、期待的心境,比苦口婆心地说教,效果要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故意设置障碍,造成疑虑,教师佯装不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争论,在思考中慢慢解开谜团。在讲授新的知识内容前,在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先跟学生说每个人都想做的事情,有些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于是我们只好在梦里实现。你们知道吗?自信洒脱的李白也是一个爱做白日梦的人。这样就启发了学生迫切地想知道李白有什么心愿。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授课时,触类旁通,列举与新内容有关的问题,比如,故事、传说、名人逸事、奇闻趣事等,点到即止,创成悬念,引人入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思考,联想分析。
三、情景暗示,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情境教学诸如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一文,先给学生放一遍图声文并茂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进入绝美的意境中,再给他们唱一首关于这首诗歌的歌曲,然后在教授课文时,做到每句一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最美的情思融入最美的意境中,一步步,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的情感认知。学习《鴻门宴》,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各挑一个角色,扮演一场现场的“鸿门宴”,让学生自导自演,通过角色演绎,理解刘邦项羽等各自鲜明的人物个性。
四、循循善诱,良性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循善诱不但是教师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准绳。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细心和富有耐心的,教师常常把学生带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然后抛砖引玉,画龙点睛,妙趣横生,别开生面地引领学生到达更加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在文学的王国里流连忘返。例如教学《滕王阁序》一文,这篇饯别序言如果不让王勃写,还可以由谁来写?这篇关于宴会的文章写景和抒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美好的宴会作者何故会兴尽悲来?这样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解读下来, 就能做到“循循善诱,润物于无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春风化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去摘取到“桃子”,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五、举一反三,拓宽思维,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举一反三,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作“迁移”。迁移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知识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进行知识的转化。“举一反三”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在语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就十分强调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他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教学生写作文时,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学习同类联想法和逆向联想思维,达到教会学生学一种方法就通晓一类方法。如在教学作文审题时,面对“战胜诱惑”这个作文题,审题要强调中心不在宾语“诱惑”上(“诱惑”只是文章限定的写作范围与对象),而在谓语动词“战胜”上。举一而反三,就是要学生以后碰到这种动宾结构的作文类型都要学会抓住题目的关键词(不在于宾语,而在谓语动词上)。又如在作文选材方面,也应时时提醒学生举一反三,在想到李白的洒脱不羁的性格时,也要联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更要想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乐观豁达心态。
总之,倡导启发式教学就是要高中语文课堂多一些笑声,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语文味,多一份收获!因此,在高中新课标改革的道路上,本人尝试探究多种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期待学生能在语文课堂里愉快地学习,积极地探索人生!
关键字:启发式教学 创设悬念 情景暗示 循循善诱 举一反三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启发学生发现课本知识的趣味性和诗意的美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品味社会生活中美的蕴含和哲理。
一、营造开放舒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趣味性
启发式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 “道而弗牵则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强而弗抑则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开而弗达则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苞蕾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打开文学宝库的钥匙,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例如教学《项链》一文,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设想如果当初玛蒂尔德向她朋友说明“真相”,女主人公的命运还会不会是悲剧?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个故事,由学生来自己来决定女主人公的命运。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悬念,使人产生渴求、探寻、期待的心境,比苦口婆心地说教,效果要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故意设置障碍,造成疑虑,教师佯装不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争论,在思考中慢慢解开谜团。在讲授新的知识内容前,在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先跟学生说每个人都想做的事情,有些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于是我们只好在梦里实现。你们知道吗?自信洒脱的李白也是一个爱做白日梦的人。这样就启发了学生迫切地想知道李白有什么心愿。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授课时,触类旁通,列举与新内容有关的问题,比如,故事、传说、名人逸事、奇闻趣事等,点到即止,创成悬念,引人入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思考,联想分析。
三、情景暗示,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情境教学诸如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一文,先给学生放一遍图声文并茂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进入绝美的意境中,再给他们唱一首关于这首诗歌的歌曲,然后在教授课文时,做到每句一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最美的情思融入最美的意境中,一步步,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的情感认知。学习《鴻门宴》,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各挑一个角色,扮演一场现场的“鸿门宴”,让学生自导自演,通过角色演绎,理解刘邦项羽等各自鲜明的人物个性。
四、循循善诱,良性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循善诱不但是教师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准绳。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细心和富有耐心的,教师常常把学生带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然后抛砖引玉,画龙点睛,妙趣横生,别开生面地引领学生到达更加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在文学的王国里流连忘返。例如教学《滕王阁序》一文,这篇饯别序言如果不让王勃写,还可以由谁来写?这篇关于宴会的文章写景和抒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美好的宴会作者何故会兴尽悲来?这样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解读下来, 就能做到“循循善诱,润物于无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春风化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去摘取到“桃子”,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五、举一反三,拓宽思维,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举一反三,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作“迁移”。迁移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知识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进行知识的转化。“举一反三”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在语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就十分强调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他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教学生写作文时,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学习同类联想法和逆向联想思维,达到教会学生学一种方法就通晓一类方法。如在教学作文审题时,面对“战胜诱惑”这个作文题,审题要强调中心不在宾语“诱惑”上(“诱惑”只是文章限定的写作范围与对象),而在谓语动词“战胜”上。举一而反三,就是要学生以后碰到这种动宾结构的作文类型都要学会抓住题目的关键词(不在于宾语,而在谓语动词上)。又如在作文选材方面,也应时时提醒学生举一反三,在想到李白的洒脱不羁的性格时,也要联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更要想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乐观豁达心态。
总之,倡导启发式教学就是要高中语文课堂多一些笑声,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语文味,多一份收获!因此,在高中新课标改革的道路上,本人尝试探究多种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期待学生能在语文课堂里愉快地学习,积极地探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