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实验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观察是获取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主要手段,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物理学奠基人牛顿曾提出解决物理问题的程序是“先从实验观察找出因果关系,然后得出普遍法则和一般规律,最后发现结构和作用。”可以说,实验观察是踏进物理学殿堂的起点。
  一、实验观察及其原则
  1.实验观察的涵义。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观察的涵义较广。在实验观察时,我们不仅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要用眼睛去看,而且要对声音、气味、冷热等用耳、鼻、手等其他感觉器官去感受;不仅要观察物体的特征、状态,而且要观察物体的变化过程;并且对感受到的信息进行了解、分析、处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观察应理解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物理实验信息的感知过程。
  在实验观察中,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工具室三个重要因素。观察者是学生。学生是观察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活动,然后经过归纳、综合得出观察结果。
  观察对象是指物理实验中的某物体,某现象或某变化过程。观察对象是观察活动的客体,它是由观察者根据实验的需要来确定的。
  观察工具室观察者进行观察活动的物质手段。它是人的感觉器官的扩大和延伸,它能把人们难以感知或不可感知的现象变为容易感知或可以感知的现象。
  2.实验观察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我们在进行实验观察前首先要提出观察任务,确定观察目的,这就是目的性原则。在物理教学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而且要求学生对每一个操作过程和每一次出现的物理现象都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客观性原则:在实验观察中必须获得真实、准确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事件和现象的科学事实。因为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观察的基本任务是为总结实验结论提供事实材料。观察所得的材料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如果学生的观察材料是不真实的,那么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也是无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的依据。客观性原则对初学物理实验的学生尤为重要。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观察实验的各个部分及整体部分,观察实验变化的各个阶段及全过程,观察实验对象的内部关系及与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只有全面、系统、动态地观察实验对象,才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实验事实,总结出正确的实验规律。如“验证牛顿低二定律”的实验要求把小车的运动的全过程划分成等时间的各个阶段,然后观察各个阶段,然后观察各个阶段中位移的变化,测出各个阶段的加速度,然后纵观全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小车运动全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实验中也常常会看到少数学生只测一个活某一局部的一组数据,不注意全面性原则,犯了片面性错误。因此,在中学实验中必须按照全面性原则从实验对象的空间分布上,时间演化上和相关关系上,全面地观察实验对象,才能得出全面、客观、正确的结论。典型性原则。一般实验中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要使观察事实能反映出客观本质,就应该把与当前无关的,次要的因素撇开,让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在较典型的条件下,把它的主要方面充分暴露出来,这样舅舅可以简化观察过程,保证观察结果具有典型意义。
  二、对学生观察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观察素质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能根据物理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掌握必备知识,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例如在做平抛仪实验时,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设想,有学生提出用摄像仪先拍下两小球的录像,然后再放慢动作片,这样观察得更清楚。事实证明按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观察小球平抛运动过程,总结平抛运动规律。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物理实验的观察素质。
  其次是培养学生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实验观察时往往不是一下就能获得观察结果的,总会遇到一些偶然事故。例如学生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等电学实验时,常常会碰到电建合上后,电表的指针不动,点灯不亮等故障。这时指导老师不要马上帮助检查线路,排除故障,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检查原因,解决问题,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毫不气馁,直到圆满完成观察任务为止。
  再就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严谨的作风。在实验中要遵守事实,正确反映事实,严格按客观性原则,得出观察结论。一旦发现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应毫不犹豫地抛弃错误觀点,绝不允许假造观察材料和实验数据。
  最后应培养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维的习惯,观察时应尽量摆脱已有观念的束缚,使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勤于思索,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的观察实践中探索,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当然,要使学生遵照实验观察原则,提高观察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素质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教育和进行其它相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及意志品德,得到进一步发展,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上好一堂英语课,向有限的课堂要质量,通过抓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文中,从四个方面入手说明如何上好一堂课,一是备好课;二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三是抓好重点;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五、当堂练习,加大练习力度。  【关键词】备课;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小组合作  英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门特别头疼的课程,很多学生花了很大时间和精力,就是没法克服困
期刊
【摘 要】师生关系要和谐;鼓励要适度,避免过分夸张;充分利用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鼓励性评价;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性评价是日常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也是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赞扬鼓励以激发学生更好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可能仅仅是老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满意的手势……却能激发学生内在
期刊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创新。那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弃旧汲新、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还要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营造民主、创新氛围  每个人都是有情感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证明,“使学生感到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化学内容感兴趣,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化学的无穷乐趣,以适应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根据化学学科特点进行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
期刊
我们的化学课堂应该充满“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牽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参与研讨,勇于探索,促进自我解惑。  教学效能不高,是长期以来困擾着化学教学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新课改之风劲吹,化学在科学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的今天,如何使化学教学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
期刊
【摘 要】“学生是學习的主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尝试一种新的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为课改之路打造一道靓丽的风景。  【关键词】实践;转变角色;学习兴趣  《课程纲要》对新课改的教学过程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期刊
《思想品德》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全面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重视思品课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尤为必要。那么,怎样上好思品课呢?不妨采用四步教学法。所谓四步教学法是指思品课堂结构可按四步进行。  一、明确目的  《思品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以“五爱”和“五讲四美”为中心的社会公
期刊
从教学实践看,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精彩。通过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质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每节课的设计都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要不断提升专业技术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快乐教学情境呢?  一、利用形体语言,创设课堂情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热点,学校则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沿。学校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呢?实践证明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逐步地、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其渗透到各种具体工作中去,这样可收到好的效果。下面就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试谈如下:  一、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学习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方向
期刊
【摘 要】科学探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取事实和证据。其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等,就是培养学生荻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只有根据一定的信息,才能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学生才能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以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作为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加工与整理,进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体现特点;自主探究;根据实际;选择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