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在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时,都是通过比较进行的。学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点、鉴别事物的优劣,才能识别事物,把它归到一定的类别中去。当然,要进行比较。必须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把事物的个别部分或特性分出来,然后在比较中确定部分或特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方面组织感性材料,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得准确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把握这一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也能让学生确切地认识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促进认知建构。前不久。笔者组织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有位教师执教一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练习课,因为善于引领学生“比较”而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再现]
师:小朋友们,为了我们班的运动健儿们在学校的第36,届运动会上能发挥出色,赛出水平,我们班后勤组给他们买来了99瓶矿泉水。如果第一天比赛运动员们喝了18瓶,还剩下多少瓶矿泉水?
生列出算式:99-18=
师: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
生:81(瓶)。
师:如果第二天又喝掉几瓶,这时已经喝了27瓶矿泉水,还剩下多少瓶?
生(很快地):99-27=72(瓶)。
师:如果已经喝了36瓶,你能很快算出还剩下多少瓶吗?
有很多同学大声喊道:还剩下99-36=63(瓶)。
师:我看到你们没有笔算,就能口算出结果。看来,这道题是有规律的。我们先看被减数……
生:都是99。
师:减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1:都是两位数。
生2:像18、27、36它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都是9。
生3:通过上面两题的计算。我发现这样的算式是有规律的。99减去一个数,得到的差和减数相比是将十位与个位数字换个位置。所以,差是多少只要将减数的个位与十位数字换个位置就能得出结果。
师:你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3:99-34=43。
师:同意他举的例子吗?
生2:不同意,他的例子是错误的。我们刚才计算的算式中18、27还有36,这些都是一个两位数,而且它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都是9。
生3:我明白了!99-45=54。(掌声响起)
师:现在根据你们的发现,还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生纷纷举手。99-54=45,99-63=36……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写出了这么多,现在有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
生1:我们不能死做练习,要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生2:通过刚才的计算。我就发现99减去的这个两位数的数字和是和9有关系,如果这个减数的数字和不是9,这个规律就不成立。就像前面同学所说的99-34=43。
师:哦!99减去的这个两位数的数字和是和9有关系,而34的个位与十位数字的和是……
生:7。
师:既然34的个位与十位数字的和是7,那么能不能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猜猜看什么数减去34也符合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生:我猜是77-34。
师:猜想对不对呢?
生:计算一下就行了。
生计算,随即是一阵惊喜声:“啊,对的!”
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顿时教室里小手林立,学生们情绪激荡。都想把自己发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案例反思]
1.初次比较,发现被减数特征。引导学生对三道算式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每道算式中的被减数都是99。“我们先看被减数……”看似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恰恰是教者准确把握了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给学生一个思维指向,让学生快速发现特征。为后续教学打开“闸门”。
2.再次比较,发现减数特征。当学生发现被减数的特点后,教者自然追问:“减数有什么特点呢?”生2准确发现:“像18、27、36它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都是9。”但生3的思维已跳跃而过:“99减去一个数。得到的差和减数相比是将十位与个位数字换个位置。所以。差是多少只要将减数的个位与十位数字换个位置就能得出结果。”此时,教者并未否定生3的答案,而是让他举例说明。当生3举例后,教者再追问大家是否同意生3的说法。此时,生2已按捺不住,立即汇报自己的发现,直至生3“醒悟”。此时,学生都已发现减数的特征,将教学进一步推进。
3.三次比较。发现同类算式规律。当学生发现被减数、减数的特征后。教者继续追问:“既然34的个位与十位数字的和是7,那么,能不能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猜猜看什么数减去34也有上面我们发现的规律?”学生自然想到了77,而类似的算式也相继从学生的思绪中进出。至此。这类算式的特征已被学生轻松发现并掌握。
[案例再现]
师:小朋友们,为了我们班的运动健儿们在学校的第36,届运动会上能发挥出色,赛出水平,我们班后勤组给他们买来了99瓶矿泉水。如果第一天比赛运动员们喝了18瓶,还剩下多少瓶矿泉水?
生列出算式:99-18=
师: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
生:81(瓶)。
师:如果第二天又喝掉几瓶,这时已经喝了27瓶矿泉水,还剩下多少瓶?
生(很快地):99-27=72(瓶)。
师:如果已经喝了36瓶,你能很快算出还剩下多少瓶吗?
有很多同学大声喊道:还剩下99-36=63(瓶)。
师:我看到你们没有笔算,就能口算出结果。看来,这道题是有规律的。我们先看被减数……
生:都是99。
师:减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1:都是两位数。
生2:像18、27、36它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都是9。
生3:通过上面两题的计算。我发现这样的算式是有规律的。99减去一个数,得到的差和减数相比是将十位与个位数字换个位置。所以,差是多少只要将减数的个位与十位数字换个位置就能得出结果。
师:你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3:99-34=43。
师:同意他举的例子吗?
生2:不同意,他的例子是错误的。我们刚才计算的算式中18、27还有36,这些都是一个两位数,而且它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都是9。
生3:我明白了!99-45=54。(掌声响起)
师:现在根据你们的发现,还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生纷纷举手。99-54=45,99-63=36……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写出了这么多,现在有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
生1:我们不能死做练习,要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生2:通过刚才的计算。我就发现99减去的这个两位数的数字和是和9有关系,如果这个减数的数字和不是9,这个规律就不成立。就像前面同学所说的99-34=43。
师:哦!99减去的这个两位数的数字和是和9有关系,而34的个位与十位数字的和是……
生:7。
师:既然34的个位与十位数字的和是7,那么能不能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猜猜看什么数减去34也符合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生:我猜是77-34。
师:猜想对不对呢?
生:计算一下就行了。
生计算,随即是一阵惊喜声:“啊,对的!”
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顿时教室里小手林立,学生们情绪激荡。都想把自己发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案例反思]
1.初次比较,发现被减数特征。引导学生对三道算式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每道算式中的被减数都是99。“我们先看被减数……”看似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恰恰是教者准确把握了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给学生一个思维指向,让学生快速发现特征。为后续教学打开“闸门”。
2.再次比较,发现减数特征。当学生发现被减数的特点后,教者自然追问:“减数有什么特点呢?”生2准确发现:“像18、27、36它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都是9。”但生3的思维已跳跃而过:“99减去一个数。得到的差和减数相比是将十位与个位数字换个位置。所以。差是多少只要将减数的个位与十位数字换个位置就能得出结果。”此时,教者并未否定生3的答案,而是让他举例说明。当生3举例后,教者再追问大家是否同意生3的说法。此时,生2已按捺不住,立即汇报自己的发现,直至生3“醒悟”。此时,学生都已发现减数的特征,将教学进一步推进。
3.三次比较。发现同类算式规律。当学生发现被减数、减数的特征后。教者继续追问:“既然34的个位与十位数字的和是7,那么,能不能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猜猜看什么数减去34也有上面我们发现的规律?”学生自然想到了77,而类似的算式也相继从学生的思绪中进出。至此。这类算式的特征已被学生轻松发现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