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gua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春,我患目疾,好几个月都在医院间奔走。住医院,上手术台,对我都不是新鲜事,这一次却怀着极大的恐惧,我怕变为盲人。我怎能忍受那黑暗里的生活,怎能忍受那黑暗、那茫然、那隔绝。
  我在等待第三次手术,日子一天天过去,还在等待。一个夜晚,我披衣坐在床上,觉得自己是这样不幸,我不会死,可是以后再无法写作。模糊中似乎有一个人影飘过来,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拈须,面带微笑,那是父亲。
  “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我的心听见他在说。此后,我几次感觉到父亲。他有时坐在轮椅上,有时坐在书房里,有时在过道里走路,手杖敲击地板,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他不再说话,可是每次我想到他,都能得到指点和开导。
  老实说,父亲已去世10年。时间移去了悲痛,减少了思念。以前在生活安排上,总是首先考虑老人,现在则完全改变了,甚至淡忘了。而在失明的威胁下,父亲并没有忘记我。或者说,我又想起了他,因为我需要他。
  “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
  我会吗?我需要他做榜样,我向记忆深处寻找……
  用口授方式,完成150万字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 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虽然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却幸而头在颈上。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自1915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门,他从没有离开过哲学。
  父亲考入北大时,报的是文科。当时有人劝他读法科容易找工作,而且,法科可以转文科,可是文科不可以转法科。父亲依言报了法科,考取了,但他还是转入文科。如果他要进仕途,可以从入法科开始,但那不是他的理想。他选择了哲学作为他的终身事业。
  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相信,我的了解没有错。父亲的哲学也不是空谈哲理,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他在1942年写的《新原人》中写出了他的境界说——他的哲学的灵泉。此书自序一开始就写了张载四句,接下去便说,“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我一直认为,贞元六书的几篇短序都是绝妙文章,表现了父亲的心胸气魄。听人说有哲学教师讲张载四句竟至泪下,可知怀有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身立命这种深情的人并非少数。
  父亲最后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学者们渐渐有了共识,认为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融会贯通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还认为人类的将来必定会“仇必和而解”,都说出了他自己要说的话,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么?我看是抄也抄不下来!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地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我转达这好意,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
  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这是他成为准盲人后,能完成大书的一个重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进餐需人喂,有时要用一两个小时。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
  当时,我为这句话大恸不已,现在想来,如丝已尽、泪已干,即使勉强治疗也是支撑不下去的。而丝未尽、泪未干,最后的著作没有完成,那生命的灵气绝不肯离去。他最后的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个生命說出来的。
  父亲久病后,偶然颤巍巍地站立,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他是那样顽强,坚韧,那样丰富,他不烧干自己决不甘心。
  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 1982年,父亲到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他写了一首诗:“一别贞江六十春,问江可认再来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薪火相传的意思出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他要像浇了油的木柴一样,前面的木柴烧完了,后面的木柴便接上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曾点说,他的愿望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
  四十年代,常有人请父亲写字,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这两首诗,父亲写过几十幅,现在家中只有“月下披云啸一声”那一幅,没有了“云在青天水在瓶”的那一幅。父亲的执着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
  很多年以前,父亲为我写了一幅字,写的是龚定庵诗:“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后来父亲又为我和外子做过一首诗,“七字堪为座右铭,莫抛心力贸才名。乐章奏到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诲,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是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让人想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涵义,那境界,有谁领会。
  我做了手术,出院回家,在屋中走来走去,想倾听原来的父亲卧房里发出的咳声,但是只有寂静。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高的树,在这里,准盲人冯友兰曾坐了33年;无论是否成为盲人,我都会这样坐下去。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其女宗璞,为当代著名女作家,另外其胞弟冯景兰为中国当代著名地质学家,其胞妹冯沅君为现代著名女作家,学者等。冯家在中国可谓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
期刊
生意人被称为“商人”由来已久,“商人”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呢?  这得从商朝说起,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以肉食品为例,从黄牛的养殖、贩运、屠宰到销售的全过程,在商代时已经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市場上流通。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姜子牙)
期刊
韩南题诗拒婚  張雨    南朝时,福建读书人韩南直到老年时才通过了乡试,但在殿试中又一次榜上无名。皇帝见他白发苍苍,仍求取功名,起了恻隐之心破格将他录取,算是中了“恩科”。  韩南高中之后,在他的家乡一下子成了名人,顿时身价百倍,上门祝贺和提亲的人络绎不绝。韩南知道自己早过了结婚成家的年龄,不打算择偶成家了,但想到上门提亲的人也是一片好心,不能得罪,于是写了一首诗贴在大门上。诗是这样写的:“读尽
期刊
【案情回顾】    肖先生左脚无名指内侧有2个鸡眼,已经长了20多年,最近鸡眼痛得厉害,他决定找人将其挖掉。得知有个游医在东街口邮电大楼前摆摊挖鸡眼,肖先生便前去找他。  肖先生回忆:挖鸡眼的游医是个40多岁的男子,胖胖的,打扮得有些花哨。附近报刊亭的老板说,该男子每天都来这里摆摊,生意不错。游医告诉肖先生,挖鸡眼论“根”收费,每根4元。肖先生不清楚论“根”收费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挖1个鸡眼要80元
期刊
七夕夜晚,人们或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有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据史料记载,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
期刊
身边随手可得的食材也许就是一道不错的养生祛病的良方。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下变废为宝的美食做法吧!    【冬瓜皮赤豆饮】    冬瓜是这个季节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在这里我却要问一句:你家的冬瓜皮扔了吗?  中医讲究“食药同源”,有些食物既是美味,又是很好的药材,这些食物不仅能够填腹充饥,同时具有治疗一些疾病的作用,今天我们来说一道用冬瓜皮做的饮品。冬瓜皮与赤小豆、红糖适量,共同煎煮,待豆烂后食豆喝汤,
期刊
“我用两块12伏的蓄电池,就能跑将近30公里。”75岁的杨开生老人兴冲冲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这位小学都没念完的退休工人,本该安享晚年,却偏偏不“安分”地搞起了“小发明”,他研制的“磁能动力发电装置”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另有10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其中“车辆防盗撑脚”、“涨闸自动防盗锁”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由扬州、泰州的厂家投入生产。    有自己的“
期刊
趁着假期的空闲,趕回家拜见我的老母。  回到了我长大的老家,真是倍感亲切!家还是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地方,只是房子变化了,生活设施也更方便了,这里是老人风风雨雨几十年度过的地方,是充满希望和快乐的地方,这里已成了老人难于割舍的地方。  在家的感觉真好!本想回家后多帮老母做一些事,但老人却执意不肯让我做,还说:“你在外辛苦了,回家来就好好歇歇吧!”每到这时,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我想哭!泪还不能
期刊
墨西哥国菜:玉米宴    墨西哥人以玉米为主食,国宴也是一盘盘玉米美食。“托尔蒂亚”是将玉米面放在平底锅上烤出的薄饼,类似中国的春饼,香脆可口,尤以绿色玉米所制的薄饼最香;“达科”是包着鸡丝、沙拉、洋葱、辣椒,用油炸过的玉米卷;最高档的“达科”以蝗虫做馅;“达玛雷斯”是玉米叶包裹的玉米粽子,里面有馅拌鸡、猪肉和干果、青菜,肉香伴香嫩叶芬芳,吃后齿颊留香;“蓬索”是用玉米粒加鱼、肉熬成的鲜汤。整席玉
期刊
浴头    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擦到下额部,再翻向头后两耳上,轻轻擦过头顶,还复到前额,这算1次。  共擦10次,接着用指肚均匀轻揉整个头部的发根十次。能调和百脉,使气血不衰,面色红润,减少皱纹。    旋眼睛    端坐,两眼向左旋转5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再向右旋转5次,前视片刻。对保护视力极有好处。    点睛明    以两食指分别点按双侧睛明穴(眼内角内上方0.1寸)15~30秒,以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