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来源 :干旱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下水是和田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查明和田地区地下水中氟的分布及成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和田地区2002-2018年217组浅层地下水水质检测结果,运用GIS技术、数理统计法、Gibbs图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研究和田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结果 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变化范围为0.05~16.95 mg· L-1,均值为1.38 mg·L-1,超标率高达36.1%.水平方向上高氟地下水呈小范围零星分布;垂直方向上随井深的增加氟含量呈下降趋势.随时间的增加地下水氟含量呈增加趋势.地下水中的氟与水化学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高碱度和HCO3-浓度会增加氟化物在地下水中的溶解度.除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环境外,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水-岩相互作用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控制着地下水系统中氟的迁移和富集过程.
其他文献
采用2017-08-2018-08全国2363个气象站降水现象平行观测对比观测数据,分别从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对雨、雪、毛毛雨、冰雹、雨夹雪5种降水现象自动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1)雨、雪、毛毛雨现象的过程捕获率最高,分别为66.9%、69.2%、50.1%,冰雹的小时捕获率最高,为51.8%,雨夹雪的各捕获率指标均较低.(2)毛毛雨的漏报率最高为65.9%,雪的漏报率次之为35.6%,冰雹的漏报率最低为16.2%;毛毛雨、雨的错报率较低,雨夹雪和冰雹的错报率较高,毛毛雨、冰雹错报为雨的
根据1961-2017年气候要素资料,采用Hybrid模型估算河套平原日值太阳辐射,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K检验、小波分析、交叉小波等方法,分析河套平原地表太阳辐射变化特征,探究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1)近57 a河套平原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年平均值为6030.83 MJ· m-2,以0.3 MJ· (10a)-1的速率呈缓慢减少趋势.(2)季节特征显著,全年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最少,春季辐射以8.59MJ·(10a)-1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夏、秋季辐射均为略微下降趋势,冬
利用2020年5-7月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的5 km×5 km小时再分析数据,结合2020年新疆南部小麦种植区的作物发育期资料,细化了基于小时气象要素的干热风定义,整理出区域内每个格点精确到小时的干热风数据,分析了新疆南部区域的轻、中、重度高温低湿型和旱风型干热风精细化特征.结果 表明:(1)新疆南部区域的轻、中、重度高温低湿型和旱风型干热风的格点平均日数分别为31.0d、13.8d、10.7 d和3.6 d;格点平均小时数分别为151.2 h、54.6 h、41.2 h和11.3h.
利用2019-2020年5-9月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GRAPES-GFS(中国气象局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Global Forecast System)大尺度数值模式36 h预报时效的24 h降水量预报和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基于CRA空间检验技术识别、分离青藏高原东北侧暴雨目标(ECMWF模式18个,G
在无资料地区,降水、气温等观测资料缺乏,影响洪水预报的准确性,进而影响防汛抗旱、水资源规划等工作的开展.因此,研究无资料地区已有降水、气温数据的适用性分析十分必要.应用包含融雪径流模拟的HBV模型,在呼图壁河流域石门水文站以上区域,基于模拟出的融雪洪水径流与实测径流对比,分别对中国地面降水与气温日值0.5°×0.5°格点数据集和气象站观测数据集进行了对比分析及其融雪型径流模拟的适用性分析.结果 表明:格点数据驱动下水文模型的融雪径流模拟效果总体优于利用站点观测数据驱动的水文模型.格点数据驱动下水文模型模拟
基于关中平原13个气象站1957-2019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分析和小波相干分析等方法,计算各极端降水指数,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极端降水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 表明:(1)在时间上,除极端降水强度以0.007 mm·d-1·(10a)-1速率的上升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年均极端降水总量(PRCPTOT)下降最快,下降速率为-5.528 mm·(10a)-1,并且各极端降水指数均无显著突变点.(2)在空间上,极端降水指数南高北低,空间差异显著.(3)反映大
气候变化对中亚高山区水循环影响显著,加剧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认识区域内陆河径流组分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提孜那甫河流域过去60a(1957-2016年)的气象、径流数据,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径流组分的响应.结果 表明:(1)过去60 a来,流域气温及山区降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2010年以来区域增温增湿趋势更为明显,这一变化下提孜纳甫河夏、秋季径流呈现显著增长.(2)径流分割结果显示:冰雪融水、地下水及降水对于年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17%,40%及43%;不同的季节的
包气带土壤水分入渗在水文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降雨-积水-入渗过程的相互关系对评估荒漠环境下土壤水分补给和降水再分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自然沙丘的丘间低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剖面入渗原位观测试验.采用Kostiakov、Green-Ampt、Philip入渗模型和Hydrus-1D、Hydrus-2D/3D水文模型模拟了土壤水分垂直入渗过程,旨在寻求土壤积水入渗可接受的方法.模拟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综合考虑平方和误差、均方根误差等验证指标,Philip模型能够预测砂土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
未冻水含量改变直接影响冻土的热力学及变形特性,也是水热数值计算的关键条件.为了探究未冻水含量变化规律,首先采用等效粒径表征土颗粒粒径分布,将土体简化成等效粒径球状堆积体系.其次考虑简单立方堆积和立方最密堆积平均的堆积方式,基于多孔介质预融理论,提出土中未冻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其合理性.最后分析了杂质密度以及有效粒径大小对水膜厚度以及未冻水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引发的自由能对水膜厚度的改变极易受杂质浓度的影响,随着浓度增大,土颗粒表面电荷对水膜的影响越来越小.土中液态水
覆膜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探究不同作物体系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覆膜的响应,对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小区试验,对玉米和棉花小区内的覆膜与未覆膜土壤(MM、MN、CM、CN)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原位观测.结果 表明:(1)覆膜显著增加了土壤温度与含水量(P<0.05).覆膜处理(MM、CM)土壤CH4排放次数大于未覆膜处理(MN、CN),2种体系中CH4排放通量最高出现在MM与CM处理,分别为63.47 μg·m-2·h-1和16.67 μg·m-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