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悲情意识

来源 :中国苏轼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存悲剧性对于人是不可克服但必须应对的客观存在,一种成熟文化必然对其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即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涉及人类生存及价值的根本问题,是建立价值的基本方式。文学史上“以悲为美”现象值得系统深入的探讨,除了一般悲情、悲剧意识,还有某种超越一般悲情而上升到意识高度又不及悲剧意识深刻的心灵状态,可以称之为悲情意识。它与悲剧意识同为诗词中重要的审美类型,亦可视为后者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宋 Survival tragedy is an insurmountable but must deal with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a mature culture must have its rich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that tragedy consciousness, which concerns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value,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value The basic way.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phenomenon of “taking sorrow as beauty” is worthy of systematic and in-depth discussion. Apart from the general tragedy and tragedy consciousness, there is also some psychic state that goes beyond the general sadness and rises to a higher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han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It can be called a tragedy awareness. It and 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 with poetry a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type,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form of the latter, in Song
其他文献
最近,小张和丽丽谈恋爱了,说实话小张人品不怎么地,丽丽的妈妈很担心,可是,小张花言巧语地哄着丽丽,丽丽十分喜欢小张,无论她妈妈怎么说。这天,丽丽的妈妈实在不能等了,因为
网络玄幻小说杂糅了众多小说类型,包括中国传统小说、西方小说以及港台因素等等,因此,主题学研究可以梳理出网络玄幻小说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论文主要从命运主题、爱情主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有个“弯弯绕”的节目,就是节目主持人向观众提一些弯弯绕的怪问题。如。(1)你能不能用灌兰墨水的钢笔写出“红”字?(2)在沙漠中走路,回头向后看,却看不见自己留下的
杨少衡最新反腐力作你时时都处在风口浪尖,若不心存敬畏,终将付出代价内容筒介《风口浪尖》是著名作家杨少衡全新反腐力作。台风来临,省长主持会议召开之际,分管水利的副市长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印度,大臣西萨·班·达依尔把自己发明的象棋献于舍罕国王.这棋盘上有64个格子,棋子上刻有皇帝、皇后、车、马等字样,走起来变化无穷百玩不厌.舍罕国王非常
自从我们的膝盖能够跪了,世界上也就有了神。他们之所以能够修炼成神,是因为面对难以用语言解释并且常人难以理解的神迹,我们只能不由自主给跪了。女神是这样炼成的女神这一
凭着直觉,凭着无畏的人格,这真是一语惊人,针锋相对。钱钟书先生也有一则趣闻。在42年上海,他被邀参加周而复与王女士的婚礼。作为证婚人,钱先生即席致词:“新郎是从事文学的,文学讲
哲学与市场汤泽林哲学应该不应该进入市场?如果应该进入,它实际上能不能够进入,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进入?怎样进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并非没有意义。商品经济和市场体制有极大的吸蚀力
在浙江萧山湘湖上,有一座单孔石桥,名叫跨湖桥,这是个普通石桥,虽名不见经传,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话说大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夏相交之际,在湘湖边的一条官道上,行人如织。这一天是当地的庙会,附近方圆几十里的乡民挑担提篮,都来赶集。行人中有一个着装素朴的老者,背着手缓缓行来,他正是时任中书舍人的孙学思,老家就在这湘湖边上的孙村,少年科考得中,一直在京为官,这次是因为老父去世,经皇上恩准在家丁忧(守丧)
最早知道李利宏这个名字,是在1986年。当时,我在郑州读书,学导演。他在《剧本》月刊发表了一个小品剧本,手法近似白描,格调非常清新,印象中与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