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裨益香江杏坛,支持国粹发展;
中西交融合作,共筑健康之道。
叶旭祥博士退休後的再次进取,
细微的分类、跨行业的突破,
进入新的行业,爭取新的荣光。
提出新的观点,促进新的合作。
疗效独特的中医
由化学老师转型为註册中医,既是偶然也是机遇,因为药疗知识建立於化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叶旭祥博士离开讲坛後,又成为香港大学学习中医的学生,加上其家族有中医的背景,於是得心应手习得中医国粹。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香港中医界兴盛之际,虽未得到政府认可,但信任中医的市民日益增多。叶旭祥博士在行业崛起之际加入其中,对此而欣喜:“我学习中医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个与前辈面对面的学习,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经常翻阅家中的几本医书。”十二、三岁时,叶旭祥开始学习中医知识,在日後的工作中也不断积累经验:“到1997年回归的时候,香港大学设置中医专业,於是我花了三年时间在那里完成大专学业。”
生长於香港,即使中医也是在香港学习,叶旭祥博士笑称,自己是在香港培训出来,因此想以更深入的钻研态度,习得更好的医术,回馈香港。他说到做到,完成香港大学的学业後,叶旭祥博士报读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不久再获中医理学硕士学位。之後他乘胜追击,继续到广州中医大学攻克博士学位。这一切,叶旭祥博士全部完成於退休之後,无论是其求学精神还是所学成果,确实令人佩服。
读书期间,叶旭祥博士还帮助天津医科大学於香港开办中医课程。同时,他还担任香港针灸学会幹事,进行培训中医的工作,2005年到2009年,其为该会培训方面的主要负责人。
前些年,曾有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其子与叶旭祥博士交好,於是前来询问。从描述中,叶旭祥博士判断到该老人肝臓出现问题,於是建议其到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情况不容乐观,老人已是末期肝硬化,生命岌岌可危,医院直接告之不用治疗、可以料理後事。可是叶旭祥博士知道後,鼓励老人不要绝望,並给其进行中医治疗。一段时间後,老人觉得治疗起效、身体好转,於是便停止就医。
不过中医不像西医,需要经过长久的调理方可治愈病症。老人停止治疗两个月後,病情再次加重,甚至导致不能行走,其子急着求助叶旭祥博士,得到叶博士开出药方。服药两周後,老人再次行走如常。中药对於肝病的独特疗效,在此病例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叶旭祥博士也擅长针灸,他通过对一名因体质问题不能服药的中年女性进行持续性的针灸治疗,慢慢控制其湿疹症状,渐渐改善其体质。成功治疗该病症,脱离中药之外,针灸方面同样也能取得独特疗效。
学习针灸,叶旭祥博士不仅得益学校,他更经常到深圳的中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观摩、学习,平日在家空閒,他捧起一本相关书籍、细细钻研。因此他能精通针灸与中药。据悉,香港的中医医师多数採用针灸结合中药的方法兼治全科,而不像内地中医可两者分开。叶旭祥博士能把两者运用得凖确到位,不难看出其医术之成就。
专攻中医观发展
中医与西医的关係,在香港经历着对立与共处,今日,双方的医生越来越意识到对方同样具有优势,希望找到相互合作的机会。叶旭祥博士就此观点分析,建议实现中西医合作,必先处理好双方的接轨方面。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很多方面尚要改善。怎麽合作、接轨、如何分工、运用何种方法、怎样治疗,都是大家值得探讨的问题。”随後,他以日常行医经验为例,说明中西结合的初步构想:“中医重调理,可以预防、缓解病情,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可转送西医医院,以应急手法解除危险。”不过,实现这种合作的前提,必须是西医认同中医的诊断,方可渐渐展开工作,可惜的是,这种构想的前提,现在还没有建立。
中医虽是在国内发展数千年,但对於今日香港,该领域仍有待成熟,属於发展的初期阶段,不仅要与主流西医谋求合作,求同存異,共同贡献社会。还要坚持对自身优点的保持,不至於如邯郸学步、偏离发展主要方向。
与同行的观点相比,叶旭祥博士的观点独特而值得思考:“个人认为香港的中医可以与内地不同,不仅要实现中西医互用,还要运用得深入和纯粹。”於香港开设中医院,是不少业界同仁的呼声,但是否学习内地中医院中西並用的模式,叶旭祥博士态度较为保留:“我是赞成在香港开设中医院,但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中西医如何发挥各自功能,中西医在医院内如何合作?如何分工?如何承担责任?一个是中西医的矛盾之处如何化解。”
究此两项问题之原因,皆源於中西医两者关係的磨合,叶旭祥博士强调,发展香港纯粹中医,是理顺中医发展、保持其中精华的关键。如对中药的运用,现在不少中医以药粉和冲剂代替传统煎药,虽是方便,但因为制作过程,药成分发生的化学变化仍未能完全清楚,会否影响药效都值得研究。
“我个人觉得煲的药比较好,因为我本身懂化学,提炼药剂所使用的手段有可能改变或破坏中药原有的有效成份。”而有的厂家更运用化学添加剂吸收水分,可能不利於身体健康。
此外,中西医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西医的诊断,也可能因为所用的术语或观点的不同,会传递出不一样的信息;如何统筹归总,避免模棱两可所导致问题,需要双方长期磨合。若是出现问题,责任如何分配,同样重要。
中医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不断摸索、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人认可其效果,有关部分也日益加强对此重视。自香港中医规范化开始,当地中医人员必须通过职业考试方可执业,市民对中医的信任就不断提升,中医药的发展就越来越好。
“中医有很多贡献,很多难治之症,如癌症,通过中医治疗得到缓解和改善。”叶旭祥博士觉得业界发展较有希望,普及中医更具意义:“很多病人都看好中医,他们经过中医的调理提高了生活质素、延长寿命。”
他表示中医治疗有其独特的长处,针灸刺激穴位、中药调理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疗效,中药的补益作用更是中医独有,患者从日常的食疗中,便可改善生命的质量。而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日,人们都在孜孜不倦追求健康。对此,中药的优势更显可贵,普及与推广的基础已是十分充分。
因此,他参加社会服务,努力推广中医。在由一群脑损复康病人和医护人员共同创办的“脑同盟”这一非牟利慈善自助病人组织里,其坚持多年举办多项医学演讲。又经常在基督教会、妇女团体、中小学进行推广及中医教育。当有区议员发出邀请时,他义不容辞地为区议员落区举行义诊服务。
“我希望尽量把中医普及化,因为它发挥的作用对市民有所帮助。”中医是门传承千年的医术,经受了岁月的考验、洗去陈旧的糟粕,面向未来世界:“中医是中国特有的科目,应该推广到全世界,但据我了解,今日日本、德国的中成药做得比国内好,在世界的市场佔有额极高,如果香港实现中医普及,想必国粹因此能做得更好,往更辽阔的世界推广、发展,可为国家和民族创造更大的财富。”
中西交融合作,共筑健康之道。
叶旭祥博士退休後的再次进取,
细微的分类、跨行业的突破,
进入新的行业,爭取新的荣光。
提出新的观点,促进新的合作。
疗效独特的中医
由化学老师转型为註册中医,既是偶然也是机遇,因为药疗知识建立於化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叶旭祥博士离开讲坛後,又成为香港大学学习中医的学生,加上其家族有中医的背景,於是得心应手习得中医国粹。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香港中医界兴盛之际,虽未得到政府认可,但信任中医的市民日益增多。叶旭祥博士在行业崛起之际加入其中,对此而欣喜:“我学习中医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个与前辈面对面的学习,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经常翻阅家中的几本医书。”十二、三岁时,叶旭祥开始学习中医知识,在日後的工作中也不断积累经验:“到1997年回归的时候,香港大学设置中医专业,於是我花了三年时间在那里完成大专学业。”
生长於香港,即使中医也是在香港学习,叶旭祥博士笑称,自己是在香港培训出来,因此想以更深入的钻研态度,习得更好的医术,回馈香港。他说到做到,完成香港大学的学业後,叶旭祥博士报读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不久再获中医理学硕士学位。之後他乘胜追击,继续到广州中医大学攻克博士学位。这一切,叶旭祥博士全部完成於退休之後,无论是其求学精神还是所学成果,确实令人佩服。
读书期间,叶旭祥博士还帮助天津医科大学於香港开办中医课程。同时,他还担任香港针灸学会幹事,进行培训中医的工作,2005年到2009年,其为该会培训方面的主要负责人。
前些年,曾有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其子与叶旭祥博士交好,於是前来询问。从描述中,叶旭祥博士判断到该老人肝臓出现问题,於是建议其到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情况不容乐观,老人已是末期肝硬化,生命岌岌可危,医院直接告之不用治疗、可以料理後事。可是叶旭祥博士知道後,鼓励老人不要绝望,並给其进行中医治疗。一段时间後,老人觉得治疗起效、身体好转,於是便停止就医。
不过中医不像西医,需要经过长久的调理方可治愈病症。老人停止治疗两个月後,病情再次加重,甚至导致不能行走,其子急着求助叶旭祥博士,得到叶博士开出药方。服药两周後,老人再次行走如常。中药对於肝病的独特疗效,在此病例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叶旭祥博士也擅长针灸,他通过对一名因体质问题不能服药的中年女性进行持续性的针灸治疗,慢慢控制其湿疹症状,渐渐改善其体质。成功治疗该病症,脱离中药之外,针灸方面同样也能取得独特疗效。
学习针灸,叶旭祥博士不仅得益学校,他更经常到深圳的中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观摩、学习,平日在家空閒,他捧起一本相关书籍、细细钻研。因此他能精通针灸与中药。据悉,香港的中医医师多数採用针灸结合中药的方法兼治全科,而不像内地中医可两者分开。叶旭祥博士能把两者运用得凖确到位,不难看出其医术之成就。
专攻中医观发展
中医与西医的关係,在香港经历着对立与共处,今日,双方的医生越来越意识到对方同样具有优势,希望找到相互合作的机会。叶旭祥博士就此观点分析,建议实现中西医合作,必先处理好双方的接轨方面。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很多方面尚要改善。怎麽合作、接轨、如何分工、运用何种方法、怎样治疗,都是大家值得探讨的问题。”随後,他以日常行医经验为例,说明中西结合的初步构想:“中医重调理,可以预防、缓解病情,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可转送西医医院,以应急手法解除危险。”不过,实现这种合作的前提,必须是西医认同中医的诊断,方可渐渐展开工作,可惜的是,这种构想的前提,现在还没有建立。
中医虽是在国内发展数千年,但对於今日香港,该领域仍有待成熟,属於发展的初期阶段,不仅要与主流西医谋求合作,求同存異,共同贡献社会。还要坚持对自身优点的保持,不至於如邯郸学步、偏离发展主要方向。
与同行的观点相比,叶旭祥博士的观点独特而值得思考:“个人认为香港的中医可以与内地不同,不仅要实现中西医互用,还要运用得深入和纯粹。”於香港开设中医院,是不少业界同仁的呼声,但是否学习内地中医院中西並用的模式,叶旭祥博士态度较为保留:“我是赞成在香港开设中医院,但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中西医如何发挥各自功能,中西医在医院内如何合作?如何分工?如何承担责任?一个是中西医的矛盾之处如何化解。”
究此两项问题之原因,皆源於中西医两者关係的磨合,叶旭祥博士强调,发展香港纯粹中医,是理顺中医发展、保持其中精华的关键。如对中药的运用,现在不少中医以药粉和冲剂代替传统煎药,虽是方便,但因为制作过程,药成分发生的化学变化仍未能完全清楚,会否影响药效都值得研究。
“我个人觉得煲的药比较好,因为我本身懂化学,提炼药剂所使用的手段有可能改变或破坏中药原有的有效成份。”而有的厂家更运用化学添加剂吸收水分,可能不利於身体健康。
此外,中西医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西医的诊断,也可能因为所用的术语或观点的不同,会传递出不一样的信息;如何统筹归总,避免模棱两可所导致问题,需要双方长期磨合。若是出现问题,责任如何分配,同样重要。
中医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不断摸索、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人认可其效果,有关部分也日益加强对此重视。自香港中医规范化开始,当地中医人员必须通过职业考试方可执业,市民对中医的信任就不断提升,中医药的发展就越来越好。
“中医有很多贡献,很多难治之症,如癌症,通过中医治疗得到缓解和改善。”叶旭祥博士觉得业界发展较有希望,普及中医更具意义:“很多病人都看好中医,他们经过中医的调理提高了生活质素、延长寿命。”
他表示中医治疗有其独特的长处,针灸刺激穴位、中药调理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疗效,中药的补益作用更是中医独有,患者从日常的食疗中,便可改善生命的质量。而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日,人们都在孜孜不倦追求健康。对此,中药的优势更显可贵,普及与推广的基础已是十分充分。
因此,他参加社会服务,努力推广中医。在由一群脑损复康病人和医护人员共同创办的“脑同盟”这一非牟利慈善自助病人组织里,其坚持多年举办多项医学演讲。又经常在基督教会、妇女团体、中小学进行推广及中医教育。当有区议员发出邀请时,他义不容辞地为区议员落区举行义诊服务。
“我希望尽量把中医普及化,因为它发挥的作用对市民有所帮助。”中医是门传承千年的医术,经受了岁月的考验、洗去陈旧的糟粕,面向未来世界:“中医是中国特有的科目,应该推广到全世界,但据我了解,今日日本、德国的中成药做得比国内好,在世界的市场佔有额极高,如果香港实现中医普及,想必国粹因此能做得更好,往更辽阔的世界推广、发展,可为国家和民族创造更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