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8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太地区全民教育目标六之十年回顾:教育质量》(Asia-Pacific End of Decade Notes on Education for All Goal 6: Quality Education)重点考查了全民教育的第六项目标——教育质量在2000-2010年所取得的进展。报告数据丰富详实,分析深刻,准确地反映了亚太地区整个区域及区域内各国在提升全民教育质量方面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策略。这份报告对于认识全民教育运动在亚太地区的进展,尤其是学习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有着深刻的政策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质量的概念和范围
  “有质量的教育到底由什么构成”从来都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争论围绕着“质量”定义的范围展开,对质量指标以及测量指标所需数据的获取方式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报告首先回顾了全民教育运动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历程。全民教育运动的初期,优先普及教育、制定相关政策,最主要的行动是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并未将提高学习成就作为教育项目的核心目标。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明确了教育质量指标的重要意义,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质量才是教育的核心,也是达成全民教育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明确指出,“各国政府和其他全民教育的合作伙伴必须同心协力确保所有儿童(无论其性别、财富、地理位置、语言、种族差异)都能获得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同时指出成功的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学生身心健康且积极向上;二是教师训练有素,并拥有有效学习的技巧;三是拥有充足的教学设施和教材;四是用当地语言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具有适切性,能让教师和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五是营造鼓励学习的氛围,打造包容、健康而安全的场所;六是对学业成就有清楚的界定,对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准确的评估;七是进行参与性的治理和管理;八是尊重当地社区和文化,并将其纳入教育之中。该报告重申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份界定教育质量的报告——《德洛尔报告》提出的教育目的,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份报告强调,“学习的质量应该由个体在人生各个阶段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来衡量”。
  在此基础上,报告总结了关于教育质量框架的两种话语方式:人力资本的话语方式和权利为本的话语方式。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的教育质量框架通常强调线性的“投入-过程-产出”模式,认为在一个既定的组织环境中,投入人力和资源就可以产出结果。2005年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所采用的教育质量框架就是在这一模式上的衍生和扩展。该质量框架呈现了教育体系内各部分之间的互动的复杂性,有助于人们分析教育质量的各种构成要素,同时也强调,在教育实践中,投入、过程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单向,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而且极易受到所处具体环境的影响。与人力资本的方式不同,权利为本的质量话语更强调以平等的身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过程中的权利以及通过教育获得权利。基于权利的质量框架不仅强调为获得学习机会扫除障碍,而且要求学习经历具备内在价值并能提升儿童权利。以此模式来监测教育质量的典范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爱生学校模式(Child-friendly School,CFS),它从6个维度来全面定义教育质量,具体包括:实行全纳教育的学校;健康和安全的校园;有效的学习;回应社会性别问题;学生、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教育系统和政策。
  最后,报告指出,没有一个质量框架是万能的。但是,任何教育质量框架都应将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情感发展作为所有教育体系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出于评估的目的,该报告关于教育质量的分析重点考查了一系列构成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包括:认知和非认知的学习结果,教育系统识别和回应学习者边缘化危机的能力,学校为提升学习质量而在各方面的改进程度(主要指学校师资、课本、教学时间、学习评估等)。
  二、学习成绩以及导致学习边缘化的因素
  (一)亚太地区学生学习成绩
  在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有关学生学习成绩的信息非常有限。报告根据可获得的国际学习评价和国家教育评价数据,呈现了这一地区的学生学习成绩水平、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以及非认知性学习成果三方面的表现。
  1.学生学习成绩水平
  关于学生表现的现有数据表明,亚太地区不同教育环境中的学生的成绩差别巨大。这个地区既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也有仍然在为达到基本的学习标准而努力的国家。
  从几年来参加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的亚太地区国家或经济体的整体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在增长。2009年的结果显示,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新西兰、韩国、中国上海、新加坡的学生成绩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土耳其等国的学生在3个科目上的成绩都显著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分数。此外,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结果说明学习成绩与国家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处于同一个发展层次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也证明以“富裕意味着良好的教育”和“贫穷意味着糟糕的教育”来划分世界这一观点存在缺陷。
  报告还列举了近年来亚太地区各国实施的国家学业成绩测评,结果显示很多发展中国家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较低水准。例如,2010年在印度农村地区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五年级学生中仅有一半的人能够阅读二年级水平的文本,这意味着有50%的五年级学生根本不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菲律宾2009-2010年度国家成绩测试也显示出较低的水平,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和科学的平均成绩都在65%以下,菲律宾语的成绩则低于75%。
  2.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
  有研究已经意识到,各国学生成绩评价所揭示出的较低学习成绩水平并非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低下的阅读能力导致他们无法阅读和理解课本或考试题目。尽管缺乏足够的相关数据,但该报告仍根据现有的几个国家所实施的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评价(Early Grade Reading Assessment,EGRA)结果,呈现出了亚太地区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很多评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已经位于警戒线以下。甚至很多的低年级学生连一个单词都不会读,即便是认识单词的学生也难以理解文本意思。这样的后果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因而也无法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去。”   3.非认知性学习结果
  除了学术性学习成就之外,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还包括学生价值观、态度以及社会与情感维度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学习成就本身就很重要,而且它们还关系着个体学习者的长远学习以及社会与情感发展。
  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学习逐渐得到关注。200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美国研究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Research)联合在柬埔寨、菲律宾和泰国的一些学校进行的调研发现,学校主要通过公民和生活技能教育来提升学生社会和情感的发展,这些教育的形式都较为零散,大多数学校缺乏清晰连贯的计划和措施来帮助学生发展社会能力和情感能力。2009年,中国教育部的研究显示,由于受到学校地理位置、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差异较大,而且在社会能力和情感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总之,国际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学习评价结果都反映出国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在一国之内,学习成绩的不均衡程度也相当大。
  (二)导致学习边缘化的因素
  1.学生和家庭背景
  学生的社会经济情况,如性别、家庭背景(包括民族、语言、经济状况)等因素常常会对其学习成绩产生主导性的影响。在有些国家里,种姓制度、移民地位及家庭结构也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据统计,亚太地区存在着3572种民族语言,但其中只有50种语言被认定为学校正式教学语言。许多在语言上处于少数群体的学生会在学习上遭遇困境,其结果是,他们要么在学校中处于非学习状态,要么辍学离校。报告特别指出,贫困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常常也在早期儿童养育、家庭教育等方面遭遇多重阻碍,导致他们与其他同学产生学业差距。
  2.地理位置
  报告指出,学生居住地的地理位置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之间有着显著关联。学习评价研究显示,城乡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别很大。区域之间的差别也常常反映出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家庭在财富和收入上的差距,民族和文化身份所带来的区域差别又是导致这种差距的另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也意味着城乡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存在严重差距。此外,报告特别指出,居住在城市贫民窟的学生是典型的边缘群体,这些学生缺乏正式的住所、出生证明以及被迫充当童工,更容易遭受新的不平等待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他们的学习极其不利。
  3.学校和教育体系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受到学校和教育体系自身质量的影响。国际研究结果表明,排除学生和家庭因素,学校层面的差别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也很显著。一方面,学校可能因为课堂教学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师迟到和缺勤,以及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不一致等因素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在处境不利的环境中显得更为突出,因为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有能力消除或缓解不利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的低下的学校教育质量实际上加剧了学生的不利处境。
  三、教育质量构成要素分析:进展与挑战
  该报告详细分析了确保教育质量的四个关键要素——教学时间、教科书、教师和教育评价在亚太地区的进展以及各自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时间
  大量研究证实,充足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时间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较大的影响。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指出,一学年至少要保证有850小时的教学时间或是每周五天教学日,一学年共计约200天的教学时间。其中,80%的时间需要专门用于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时间),这样学生才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1.进展情况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各国政策规定的一学年教学时间的中位值是全世界最长的,从一年级的765小时一直增加到六年级的842小时。南亚和西亚地区接近全球中值,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急剧上升,从低年级的675小时增加到全世界最长的六年级教学时间,达到879小时。然而,在整个亚太地区,无论是按年级划分的计划教学时间还是实际的教学时间,都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2.问题与挑战
  虽然大多数国家规定了教学时间,但是各年级时间分配并不十分合理。尤其是分配给低年级的计划教学时间不足,加上很多低年级班级的规模很大,导致教学时间虽然有法定要求,但是实际教学课时往往达不到要求,教学时间上的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体系和学校管理存在缺陷,导致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的实际时间减少。例如,非正式的学校停课、教师和学生缺勤率高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际教学。教师需要时间管理课堂和维持秩序,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需要时间准备课程,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
  (二)教科书
  教科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教科书尤其重要,无论学校的条件或教师素质如何,教师可以首先确保用相同的标准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因此,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来说,提高教科书质量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1.进展情况
  在过去的10年中,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拿到教科书。一些国家取消了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其他用品(如校服和校餐),加快实现了免费义务初等教育的进程。然而,本地区的许多低收入国家为所有小学阶段的学生提供教科书的差距显著,在中学阶段的差距更大。一些国家在教科书供给和分配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例如,在大多数中亚国家,20%~40%的学生没有得到全套教材。在偏远贫困地区,运输成本和分配问题的双重挑战也进一步抑制了教科书的及时供给。
  此外,许多国家的教科书质量值得怀疑。首先,在一些国家,由于教科书标准普遍偏低且执法不严,教科书内容漏洞百出。其次,一些国家的教科书并没有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或者忽视有效传递教学内容所需的实际教学时间,从而难以用作教师备课的指导工具。再次,教科书无法反映语言的多样性,在整个亚太地区,各个国家的语言极富多样性,但是教科书只提供选定的主流语言,用一门教师和学生都不懂的语言写成的教科书会明显降低教学和学习的质量。最后,一些国家集权式的方式编写教科书会造成对当地文化和本土知识的整合不足,导致教科书对不同环境中的师生缺乏适切性,限制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深度。   2.问题与挑战
  在教科书的开发和供应方面,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教科书问题导致处境不利的学生面临多重差距;教师素质低下,学习资源匮乏,师生对教科书内容和语言不适应;政府能力有限,不能确保教科书及时分配到偏远农村地区;许多国家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开发、出版和分配教科书的能力有限,无法保证优质教科书的出版和发放;很少有国家投资教科书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并探索利用新技术来传递教学内容。
  (三)教师
  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明显地表现在它决定着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水平。研究表明,处境不利的学生如果在连续几年内得到教师有效的教导就有可能排除其学习障碍。因此,最有效的缩小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的策略就是确保学校有足够数量的优秀教师。
  1.进展情况
  (1)教师能力
  在整个地区,各种形式的教师教育一直也将继续成为教育方面的优先事项。在职前培训方面,各国教师认证都规定了职前教师培训所需的最低年数。其中,工业化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官方平均要求时间为4年,而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平均要求时间为3年。但是,进入培训项目前所要求的受教育年限则存在很大区别。例如,在老挝,小学教师在接受3年的培训前,需要具备8~11年的学校教育经历;中学教师在接受3~4年的教师培训前,需要具备10~11年的学校教育经历。而泰国则要求教师在接受4年的职前培训和1年的实习阶段之前,必须具备12年的学校教育经历。在许多国家,受训教师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实习期,随后才能被正式认定为具有教师工作资格。
  整个亚太地区,受训教师的比例有所提升,但大多数国家受训教师的比例仍然不高,甚至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普遍情况是,中学阶段教师的受训比例小于小学阶段。例如,在老挝,2008年只有87%的中学教师接受过职前培训,而小学教师的比例是97%。
  在整个地区,教师都能获得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在职培训。但是,各国提供的教师培训在类型、频率、持续时间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在职培训与职前培训相比更缺乏标准化。典型的情况是,许多低收入国家的大部分教师会参加暑期或学年中期开展的1~2周的培训。而在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其教师每年必须完成100小时以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2010年《亚太地区教师政策回顾报告》(Teacher Policies in the Asia-Pacific and Other Regions: A Review)指出,许多国家的教师在职培训往往是补救性质的,并非向教师介绍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性的教学技能。
  (2)教师的经验和动机
  整个地区缺乏关于教师流失率的可靠数据,但是教师入职过程的制度化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对于提高教师的留任率会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和泰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新任教师必须完成入职培训。衡量教师的动机是一项很复杂的事情,但现有证据表明,许多低收入国家教师的积极性往往很差,这是工作满意度较低、激励机制不够、专业自主性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问题和挑战
  第一,许多国家的初等教育师生比在过去10年中下降,学生入学率的急剧上升使得学校需要大量教师。本地区发展中国家教师的起薪往往很低,与其他私营或公共行业相比毫无竞争力,无法吸引优秀人才或让优秀教师留在本行业。第二,教师培训体系与专业发展体系较为零散。在本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师教育体系的质量普遍较差。教师培训项目普遍缺乏严格的认证程序,难以监控培训质量;培训过程也比较零散,如培训者来自不同的机构且缺乏沟通,培训内容不能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培训课程没有考虑教师的不同需求。第三,学校领导力薄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通常都没有足够重视并发展合格的、受过培训的学校领导。第四,教师工作条件差,扼杀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教师专业自主性有限,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绩效评估薄弱,无法指导教师的实践。第五,教师配置不合理。即使在那些全国范围来看教师供给比较充足的国家,仍然存在着向薄弱学校输送合格教师的困难,这种现象在中学阶段尤为突出。
  (四)教育评价
  随着各国政府改善学生学习质量进程的推进,学生评估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表现在政府的大多数政策和实践都注重获取和使用关于学生学习和成绩的信息方面。总体而言,这个领域的进展情况在亚太地区各国之间各不相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大规模评估、课堂评估和考试这三种类型的学生评价上存在明显区别。
  1.进展情况
  大规模评估包括国际评估和国家评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项目(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都是按照国际定义的学习水平预期开发出的标准化考试,这些评估有助于比较各国学生的成绩水平,并在一段时间内检测政策和实践所发生的变化。大多数东亚发达国家和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如印尼和泰国,都参与了国际评估,并将结果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基础。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位于南亚、中亚和太平洋次区域的国家)并没有参加国际评估。虽然各国的国家评估在设计、实施及评价结果的分析与使用方面的严谨性尚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但是各国在这类评估上的努力令人鼓舞,说明通过评估来改善教育和学习质量是可行的。
  高质量的课堂评估与学习成绩的提高高度相关,尤其有助于低学业成就学生成绩的提高。亚太地区的低收入国家很少有国家评估,因此,课堂评估有助于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水平的考查。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低年级阅读评估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陆续成为试点。但由于教师不具备设计、执行和使用评估的能力,用课堂考查来评估学习效果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是一大挑战。   考试在整个地区被广泛使用且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进入优质学校,以及找到好工作、得到好机会的必经之路。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包括文莱、斐济、印度尼西亚、伊朗、蒙古、新加坡和斯里兰卡,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结束时会举行考试,以证明学生完成了此阶段的课程,并开始等待被选入下一个阶段和下一个类型的学校或工作场所。其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小学结束时进行的旨在控制中学入学率的考试已被废除,初中教育已经成为义务教育,但仍会使用一系列的考试来确定入学安排。
  2.问题与挑战
  亚太地区学习评估体系的发展与建设存在着五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评估领域有限。国际评估和大多数国家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少数几个易于衡量的领域,如语言和数学。关于学习的社会性维度以及关于批判性和非认知技能的评估仍然很薄弱。第二,一些国家评估、考试和课堂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第三,支持学习评估的环境十分薄弱。一个富有成效的评估体系需要有一个政策框架来管理定期的、系统性的评估活动,并分配适当的预算,让教师具备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在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有恰当的评估体系政策框架和预算,但是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技能来开展评估活动,有关评估方面的教师培训也相对缺乏。第四,考试政策薄弱,过于强调竞争,可能带来诸如应试教育、课程面窄、学生负担过重的负面影响。第五,对评估信息的利用有限且缺乏问责制度。
  四、优先领域与政策策略
  整体来看,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在亚太地区各国都有所体现,尽管程度不同,但教育质量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唯有改进教育质量,才能实现确保所有儿童享有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从这一点来说,各国的教育体系都需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其发展需求和优先改进领域的改革策略。报告对亚太地区实现2015年全民教育目标和未来的改革提出了优先领域的建议与政策。
  (一)突出强调学习成绩
  提升教育质量涉及相关国家从政策制定到监测评估一系列的努力,这些努力不仅需要建立在获得实践检验的知识基础之上,而且必须是目标清晰、需求为本且可测量的。报告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各国政府需要优先考虑的领域:界定有质量教育的特征、目标与策略;改善教育信息与管理系统;开发适合的评估系统;加大对教育质量研究和发展的投入。
  (二)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课堂上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所有相关资源和过程都应当尽可能地让教学和学习达到最佳水平。报告提出应该从三个方面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帮助教师具备基本的技能和动力去胜任教学工作并追求长远的专业发展。第一,构建有效的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为教师提供在实践中真正需要的能力,并确保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一致性与适切性。第二,确保教科书的数量和质量。开发以本地语言为媒介的教科书,确保所有语言背景的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第三,改善教师工作条件。除了提高薪酬之外,为教师提供适宜的行政上的支持,创造没有暴力和虐待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领导力,都有助于教师顺利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
  (三)改善学校管理制度
  教育质量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学校管理效率低下的表现。不管是集权还是分权的制度,学校都需要得到有效的管理,也需要有一系列的机制来支持学校运作,从而保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责任心的提升。报告提出以下六方面是改善学校管理的优先事项:建立关于学校和教师绩效考核和绩效测量的标准;提升教师专业自主权,将教师纳入学校决策过程;提升学校领导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支持;加强收集、利用教育信息和数据的能力;把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目标;辨识和应对各个层面存在的、导致学生边缘化的因素,确保边缘群体学生实现有质量的学习。
  最后,该报告总结,“亚太地区各国各区域之间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但从总体上来看是稳步前进的。在过去的10年中,关注教育质量各个维度的政策和措施越来越多地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中得以落实。然而,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克服和应对削弱教育质量的诸多困难和挑战,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尤其是提高处境最不利学生的学业成就”。报告建议,问题的解决途径必须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契合当地儿童和家庭的实际需求。教育质量发展程度的差异,意味着亚太地区各国和地区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挑战,可以通过区域经验分享来获得更好的应对办法。
  编辑 郭伟 朱婷婷
其他文献
中阿大学校长论坛  将拓展中阿教育交流的深度广度  9月20日,由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加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高校问合作与交流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在银川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出席并致词。  郝平在开幕式上对拓展中阿国家教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出建议和设想:一是进一步完善”平等、互利、共赢”的中阿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拓展中阿大学校长论坛等合作平台,加
关 注    第24届大冬会隆重开幕 刘延东出席并宣布开幕  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于2月18日晚在北国“冰城”哈尔滨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  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创办于1960年,每两年举行一次。本届大冬会也是中国继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之后举办的又一次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在为期11天的比赛中,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大学生运动
摘 要:应教育部邀请,香港高校校长国庆访京团于2013年9月28日至10月1日来京访问。访京团由现任香港大学校长会召集人、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担任团长,成员由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的19位正副校长组成。9月30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会见了香港高校校长国庆访京团一行。杜玉波积极评价了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合作情况,介绍了内地教育发展形势及高等教育改革举措,并对未来进一
摘 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之一,学院以提高质量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企业首选的学生”。通过参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学院一方面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在办学体制、校企合作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师资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学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Lefkowitz),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与斯坦福大学布莱恩·克比尔卡教授共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Lefkowitz)1943年出生于美国,196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及药学3个领域的教授,也是杜克大学心脏研究中心从事基础研究的心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网站2012年7月13日消息,教学大使研究基金成员格雷格(Greg Mullenholz)在联邦教育部为期一年的任期结束时回顾一年的历程后,指出教师们不要成为“布莱船长”的校长(威廉·布莱是英国海军将领,因缺乏领导力,多次被哗变而闻名。)  格雷格发现,校长对学生日后成就的取得有巨大影响,应当扮演“船长”角色:指明学校的前进方向,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穿越平静或汹涌的海洋,达到最终的
[摘 要] 阿普尔认为教科书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相互斗争及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政治的产物。文章试图从作为官方知识的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及作为课程核心的教科书政治属性三方面,了解阿普尔所谓的教科书文化政治学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 阿普尔 教科书 政治属性    迈克尔·W·阿普尔(Michael·W·Apple)这个名字对中国教育学界来说家喻户晓,他是当代美国著名的
据联合国网站2014年9月10日报道,9月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年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确立的“国际扫盲日”。今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是“识字与可持续发展”,强调识字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识字帮助人们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繁荣与和平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今年9月8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为“国际
为优化不同教育途径之间的交流渠道,促进终身学习,方便在职人员接受高等教育,德国联邦政府自2011年以来举办了两轮以“教育促升迁:开放型高校”为主题的课程竞赛,鼓励高校开设继续教育课程。  该竞赛资助继续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发、试验以及最终的开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BMBF)在2020年前将投入2.5亿欧元。迄今,共有97所高等院校获得资助,其课程内容覆盖机电一体化、护理、可持续
[摘 要] 国家的教育传统,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构成了美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社会背景。在教育内部,重要的课程哲学思想是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直接指导了美国的课程设计思想,而课程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反复与交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纵观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课程的现状,基本可以分为“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相互融合”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