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理学研究中的时空间尺度陷阱

来源 :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tity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尺度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在近年兴起的关于幸福地理学研究中对尺度问题的讨论仍属空白.本文在借鉴此前地理学尺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别从现实尺度、分析尺度和实践尺度出发,系统反思了幸福感研究中的尺度陷阱.首先,对区域幸福感水平的度量需要选择汇总尺度和方法,影响幸福感的地理因素本身和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有其特定尺度.第二,分析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时,既要合理处理研究结论的尺度变异性和不同时空间尺度上研究结论的整合问题,也要防止出现真实尺度与分析尺度之间出现错位.第三,个人会通过家庭内部成员间取舍、社会比较等尺度重构和尺度政治方式提升幸福感,而政府在试图改善居民幸福感时也需要选择合理的空间干预尺度.幸福感研究必须跳出各类尺度陷阱,探究影响幸福感的地理要素的真实尺度及合理的分析尺度,并妥善解决个人和政府在提升幸福感时面临的尺度政治争端.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近年来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名称由来、地域分布和时代延续的研究情况.综述了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遗迹,并绘制分布示意图,分析了鄂尔多斯青铜器遗存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分布规律.依据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剖析出其中的原创文化元素和外来多元文化元素.绘制了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欧亚草原青铜器文化的双向交流、传播所形成的鄂尔多斯高原、周边的青铜之路示意图,并对鄂尔多斯青铜之路进行初步探讨.
内蒙古大青山地处蒙古高原中温型草原和暖温性草原交汇处,是阴山山地中段保存最好的次生林区,气候、土壤、地质地貌、动物、植物都极具代表性.同时,大青山是黄河中上游的重要水源地,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水文状况、净化水质等作用,是阴山山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为客观地反映大青山森林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贡献与作用,提高全民森林生态保护意识,并为大青山森林资源经营利用、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大青山森林生态功能及其价值进行评估,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依据2016年国家林业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于中国现实、顺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时代新课题,其形成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其理论根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实践的传承与创新.在实践逻辑上经历了生态——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转化.在价值理路上,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超越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思想局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人民为中心,提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新方案.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新冠疫情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5月1日,WHO重申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将长期存在.尽管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的防控,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我国新冠疫情的防控仍将是艰难的、长期的和常态化的.青年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青年大学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此,文章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以
在旅游个性化、情感化、精神性消费渐成趋势背景下,具有丰富非功用性特质的山地旅游迎来发展新机遇.在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这一新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玉龙雪山案例地网络游记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洞察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发展过程及实现方式等.研究表明: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是在山地旅游场的精神导引下、在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中深刻融入山地情境,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达成自我成就的内在体验过程;精神导引、情绪反应、情感表白、自我洗礼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形成发展的主要过程;感知填充、意义生产、关系建构等3种体验
校对与校勘是针对书籍处理的不同的方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勘已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陈垣之“校法四例”包括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1]对当代校对实践,尤其是学术期刊校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融合了位置和文本信息的社交媒体数据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人类行为时空模式及规律提供了可能.本文构建了文本信息挖掘技术与空间分析有机结合的居民时空行为研究框架,利用2017年微博数据,采用BERT与Fast.AI结合的文本分类模型,结合LDA主题模型进行文本主题挖掘,对北京居民日常就餐活动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北京居民就餐活动可以分为4类主题,即朋友聚餐类、日常餐饮类、普通餐饮类和特色餐饮类;四类主题就餐活动的热点区域
本文基于2017年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满意度调查数据,运用多层次路径分析方法,以社区及周边环境作为地理背景,探讨邻里环境、社区交往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后,社区建成环境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较弱,仅公园可达性显著正相关.然而,建成环境通过社区交往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效应显著,尤其是公园和公共设施可达性的增强能够促进居民更为频繁的社会交往,维持更紧密的邻里关系,进而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此外,感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暴露不仅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也通过社区交往间接降低
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建筑实体要素保护好,蕴含文化意义传承差的现象.本文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将街区作为景观,分析建筑使用形式和使用者变化后,景观意义的传承情况.本文以北京西四历史文化街区为景观对象,采用表征、非表征理论,调查当地居民对建筑实体体现意义的理解,及其具身的、实践的文化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该区表征文化主要是建筑实体体现的传统礼俗、吉祥寓意与励志、伦理教化文化.第二,如今居民对表征文化的意义并不完全理解,说明实体保护与意义传承有分离.第三,如今居民的非表征文化与传统礼俗文化的和谐、秩序有异曲同工
交通拥堵是制约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给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本文聚焦城市交通拥堵的结构性因素,系统归纳和综述了引导可持续出行行为的空间政策(如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政策)与基础设施供应侧政策(如道路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及其在交通拥堵治理上的理论探讨、学术争论焦点、实证分析及当前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等.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策略对交通拥堵的缓解作用存在较大时空差异.理论与实证研究需要加强对城市土地、交通和经济等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并注重交通拥堵产生的时空间变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