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一直以来都缺少合理有效的开发,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同时也是连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重要桥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及“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深化,云南省目前正大力推进铁路建设。本文结合滇西地区铁路建设规划,分析了铁路开通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影响,并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 铁路建设 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a)-058-03
1 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接壤缅甸、老挝和越南,下辖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全省地处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盆地、河谷平原和丘陵等,其中以山地特征最为明显。高原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5%,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垂直差异较大,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差异化的环境造就了多样的经济类型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以苗族、景颇族为代表的刀耕火种农业,以傣族、壮族、布依族为代表的水田稻作农业以及以藏族为代表的高原畜牧业等。云南省各民族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服饰绚丽多彩,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也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
2 滇西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滇西即云南境内昆明以西的广大地区,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尤其丰富,云南省目前擁有的8个5A级景区中有5个位于滇西,包括大理崇圣寺三塔、丽江玉龙雪山、丽江古城、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和腾冲热海景区。此外,大理古城景区、噶丹·松赞林景区目前也在积极申报国家5A级景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区的怒江大峡谷、独龙江等景区群也同样景色怡人,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这些民族地区汇聚了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天然的旅游开发基础。
近年来,凭借着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精心包装的民族文化产品,丽江与大理民族文化旅游区先后被成功推向了世界。以滇西北名城丽江为例,丽江属多民族聚居地,共有1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43.21%,彝族占19.54%,纳西族占19.33%,傈僳族占9.30%。丽江先后于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3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为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丽江市政府加大对古城的保护投入;积极成立各类“纳西古乐会”,成功打造纳西古乐这一代表着东巴民族文化浓郁的品牌;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的合作,成功推出《丽水金沙》这一汇聚民族风情舞蹈诗画的大型舞台节目。发展至今,丽江俨然成为了云南省旅游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3 滇西地区铁路建设规划
云南省处于全国铁路网末梢,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制约,加上高原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铁路发展滞后,路网规模小、布局偏、标准低,“通而不畅”等问题突出。目前,连接昆明与各州市的交通均以道路交通为主,支线航线为辅。截至2016年底,沪昆客运专线云南段建成通车,云南省才彻底摆脱未通高铁的局面。交通的不便利阻碍了民族地区发展,因此,各民族文化旅游区的旅游人数增长始终存在瓶颈。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云南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铁路建设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以及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性部署,云南省铁路建设必将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根据《云南省中长期及十三五铁路网规划(2015-2030)》,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铁路运营里程2930公里。目前,除在建2600公里铁路结转至“十三五”期间外,重庆至昆明等16项、约3878公里、投资估算约2916亿元纳入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新增里程约3500公里,排名全国第二。在“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主骨架网框架下,总体形成“三横四纵”的网络化格局,将云南省与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省相连,境外连接缅甸、泰国、老挝等周边国家。
目前,滇西地区的铁路在建项目包括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大理至瑞丽铁路、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等,直接连通了省会昆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德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此外,大丽城际铁路顺利纳入云南省“十三五”规划项目。图1为滇西地区在建项目及大丽城际规划项目示意图。
由图1可以看出,在建的铁路项目将滇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顺畅的旅游通道。广通至大理扩能改造项目完成后游客可以在昆明乘坐动车前往大理,此外,未来大理至丽江城际铁路的开通也必将为这两个成熟的民族文化旅游区注入新的活力(见表1)。
4 铁路开通对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
4.1 理论支撑
经济距离是衡量旅游区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与空间距离不同,经济距离由运费、时间、便利程度(或舒适度)来表示。铁路的开通优化了旅游资源的配置,铁路的高效和快捷,能够大量节省旅客在旅游运输途中所耗费的时间,从而产生“空间”的收敛效应;铁路的运价更具竞争性,满足旅客的差异化需求;铁路的舒适度提供了更高的服务水平;铁路的大容量则可以满足更大的运输需求,使得旅游目的地的客源范围能够在一个地理空间更大、旅客来源更广的区域实现配置。
4.2 影响研究
4.2.1 对旅游总人数的影响
铁路的开通缩短了旅游需求地至目的地的经济距离,因此势必会有数量可观的旅游客流。诱增的游客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铁路沿线居民,随着交通的便利,沿线居民的出游热情会被一定程度地激发出来,特别是具有近千万人口的省会昆明存在大量的潜在旅游需求;二是原本仅前往单一民族文化旅游区的游客,铁路开通后游客可在短时间内方便地游览更多旅游区,带动滇西旅游区效益的整体提升;三是省外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游客数量,随着云南省“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络的建成以及滇西地区铁路网的连通,各省及东南亚各国入滇旅游的游客势必会大幅增加。 4.2.2 对旅游线路的影响
铁路的开通使滇西地区原本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形成了有机整体。从前,由于旅游时间与交通方式受限,游客对旅游线路的选择性较少,传统滇西地区旅游以大理、丽江与迪庆香格里拉为一条线,保山腾冲、怒江僳僳族民族文化旅游区等由于交通不便相对独立。未来铁路开通后,滇西各民族文化旅游区之间的空间限制将得到极大改善,游客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多的旅游产品搭配,满足差异化的需求。
4.2.3 对周末旅游的影响
省会昆明是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地,由于空间距离较远,周末期间游客难以选择交通道路前往,加之夜间行车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周末的游客较少。随着铁路的开通,凭借着铁路运输的快捷性,以及夜间行车的优势,完全可以开通“夕发朝至”的旅游产品。目前,昆明至丽江已成功推出旅游专列“丽江号”。未来,随着既有线路的提速扩能以及新线的开通,游客完全可以选择周五夜间的班列,从昆明出发,次日清晨到达迪庆香格里拉、保山腾冲等地进行游览。因此,铁路的开通会极大促进周末旅游的游客数量,同时对国庆、寒暑假等旅游旺季的游客进行分流,提升整体服务品质。
4.2.4 对地方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影响
民族旅游業的发展将会刺激所在地区的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带来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促进社会结构的改变。此外,人口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新增的就业岗位会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包括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口,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原有民族文化的纯粹性,避免过度的商业开发。
5 铁路开通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5.1 调整和完善旅游线路规划
铁路开通后,滇西地区将整体呈现以铁路为主要支柱、沿线停靠点为集散地,向各民族文化旅游区辐射的新局面。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调整和完善旅游规划,形成“铁路旅游圈”。重点开发多种形式的一日游和两日游,将原有的旅游产品依托铁路线网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出游线路和项目,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5.2 大力开发特色民族文化产品
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区自然风光秀美,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可结合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开发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云南省现已成功推出了《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等高水平的歌舞剧以及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特色节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包装打造,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最终形成二者交相辉映的局面,成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两个内核。
5.3 完善和提升民族地区接待能力
目前除丽江、大理旅游产业相对成熟外,滇西民族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难以支撑大负荷的游客涌入。因此,在铁路建成开通前,应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旅游的问询系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酒店餐饮、大型停车设施以及旅游应急体系等的建设、运营和普及。此外,应对从事旅游业相关的居民进行适当的培训,对从事旅游服务的旅行社以及导游进行规范,提高所在地区的服务品质。
5.4 构建沿线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探索建立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合作协调机制,如成立滇西地区旅游合作协调委员会等,专门负责区域内旅游线路的整体规划、指导和监督。力争打造有序且良好的竞争秩序和发展环境,将独立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形成合力,形成资源共享、合作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局面。此外,合理运用各沿线城市、各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媒体宣传、新闻报道、广告公关等活动进行营销,打造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业的区域规模经济效应。
5.5 打造铁路车站与旅游区的无缝衔接
由于铁路难以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因此做好铁路车站到民族文化旅游区的衔接便显得尤为重要。游客从出发地的购票取票到进出车站的畅通性和便捷性,再到与旅游目的地的直达大巴等交通方式的衔接,都需要拿出一套细致有效的管理方案,实现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的“无缝衔接”。例如,可在铁路出站口周边设立旅游集散中心,便于游客下车后搭乘直达巴士前往目的地。此外,对于携带行李的游客应该提供必要的手推车、行李寄存以及旅游问询等业务,将服务落实到细节中去。
6 结语
铁路作为交通动脉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带动效果明显,云南境内诸多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发展的滞后。相信未来滇西地区铁路逐步开通后,凭借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后发优势,民族地区的经济将依托旅游业的繁荣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01).
[2] 阮金纯,杨晓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3] 谢俊,陈丽燕,王宇,等.借力“一带一路”与供给侧改革走出边缘困境——以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6(19).
[4] 杨运星.铁路旅游专线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09).
[5] 俸世荣.云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关键词: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 铁路建设 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a)-058-03
1 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接壤缅甸、老挝和越南,下辖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全省地处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盆地、河谷平原和丘陵等,其中以山地特征最为明显。高原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5%,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垂直差异较大,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差异化的环境造就了多样的经济类型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以苗族、景颇族为代表的刀耕火种农业,以傣族、壮族、布依族为代表的水田稻作农业以及以藏族为代表的高原畜牧业等。云南省各民族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服饰绚丽多彩,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也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
2 滇西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滇西即云南境内昆明以西的广大地区,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尤其丰富,云南省目前擁有的8个5A级景区中有5个位于滇西,包括大理崇圣寺三塔、丽江玉龙雪山、丽江古城、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和腾冲热海景区。此外,大理古城景区、噶丹·松赞林景区目前也在积极申报国家5A级景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区的怒江大峡谷、独龙江等景区群也同样景色怡人,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这些民族地区汇聚了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天然的旅游开发基础。
近年来,凭借着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精心包装的民族文化产品,丽江与大理民族文化旅游区先后被成功推向了世界。以滇西北名城丽江为例,丽江属多民族聚居地,共有1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43.21%,彝族占19.54%,纳西族占19.33%,傈僳族占9.30%。丽江先后于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3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为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丽江市政府加大对古城的保护投入;积极成立各类“纳西古乐会”,成功打造纳西古乐这一代表着东巴民族文化浓郁的品牌;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的合作,成功推出《丽水金沙》这一汇聚民族风情舞蹈诗画的大型舞台节目。发展至今,丽江俨然成为了云南省旅游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3 滇西地区铁路建设规划
云南省处于全国铁路网末梢,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制约,加上高原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铁路发展滞后,路网规模小、布局偏、标准低,“通而不畅”等问题突出。目前,连接昆明与各州市的交通均以道路交通为主,支线航线为辅。截至2016年底,沪昆客运专线云南段建成通车,云南省才彻底摆脱未通高铁的局面。交通的不便利阻碍了民族地区发展,因此,各民族文化旅游区的旅游人数增长始终存在瓶颈。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云南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铁路建设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以及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性部署,云南省铁路建设必将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根据《云南省中长期及十三五铁路网规划(2015-2030)》,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铁路运营里程2930公里。目前,除在建2600公里铁路结转至“十三五”期间外,重庆至昆明等16项、约3878公里、投资估算约2916亿元纳入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新增里程约3500公里,排名全国第二。在“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主骨架网框架下,总体形成“三横四纵”的网络化格局,将云南省与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省相连,境外连接缅甸、泰国、老挝等周边国家。
目前,滇西地区的铁路在建项目包括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大理至瑞丽铁路、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等,直接连通了省会昆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德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此外,大丽城际铁路顺利纳入云南省“十三五”规划项目。图1为滇西地区在建项目及大丽城际规划项目示意图。
由图1可以看出,在建的铁路项目将滇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顺畅的旅游通道。广通至大理扩能改造项目完成后游客可以在昆明乘坐动车前往大理,此外,未来大理至丽江城际铁路的开通也必将为这两个成熟的民族文化旅游区注入新的活力(见表1)。
4 铁路开通对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
4.1 理论支撑
经济距离是衡量旅游区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与空间距离不同,经济距离由运费、时间、便利程度(或舒适度)来表示。铁路的开通优化了旅游资源的配置,铁路的高效和快捷,能够大量节省旅客在旅游运输途中所耗费的时间,从而产生“空间”的收敛效应;铁路的运价更具竞争性,满足旅客的差异化需求;铁路的舒适度提供了更高的服务水平;铁路的大容量则可以满足更大的运输需求,使得旅游目的地的客源范围能够在一个地理空间更大、旅客来源更广的区域实现配置。
4.2 影响研究
4.2.1 对旅游总人数的影响
铁路的开通缩短了旅游需求地至目的地的经济距离,因此势必会有数量可观的旅游客流。诱增的游客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铁路沿线居民,随着交通的便利,沿线居民的出游热情会被一定程度地激发出来,特别是具有近千万人口的省会昆明存在大量的潜在旅游需求;二是原本仅前往单一民族文化旅游区的游客,铁路开通后游客可在短时间内方便地游览更多旅游区,带动滇西旅游区效益的整体提升;三是省外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游客数量,随着云南省“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络的建成以及滇西地区铁路网的连通,各省及东南亚各国入滇旅游的游客势必会大幅增加。 4.2.2 对旅游线路的影响
铁路的开通使滇西地区原本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形成了有机整体。从前,由于旅游时间与交通方式受限,游客对旅游线路的选择性较少,传统滇西地区旅游以大理、丽江与迪庆香格里拉为一条线,保山腾冲、怒江僳僳族民族文化旅游区等由于交通不便相对独立。未来铁路开通后,滇西各民族文化旅游区之间的空间限制将得到极大改善,游客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多的旅游产品搭配,满足差异化的需求。
4.2.3 对周末旅游的影响
省会昆明是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地,由于空间距离较远,周末期间游客难以选择交通道路前往,加之夜间行车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周末的游客较少。随着铁路的开通,凭借着铁路运输的快捷性,以及夜间行车的优势,完全可以开通“夕发朝至”的旅游产品。目前,昆明至丽江已成功推出旅游专列“丽江号”。未来,随着既有线路的提速扩能以及新线的开通,游客完全可以选择周五夜间的班列,从昆明出发,次日清晨到达迪庆香格里拉、保山腾冲等地进行游览。因此,铁路的开通会极大促进周末旅游的游客数量,同时对国庆、寒暑假等旅游旺季的游客进行分流,提升整体服务品质。
4.2.4 对地方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影响
民族旅游業的发展将会刺激所在地区的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带来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促进社会结构的改变。此外,人口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新增的就业岗位会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包括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口,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原有民族文化的纯粹性,避免过度的商业开发。
5 铁路开通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5.1 调整和完善旅游线路规划
铁路开通后,滇西地区将整体呈现以铁路为主要支柱、沿线停靠点为集散地,向各民族文化旅游区辐射的新局面。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调整和完善旅游规划,形成“铁路旅游圈”。重点开发多种形式的一日游和两日游,将原有的旅游产品依托铁路线网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出游线路和项目,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5.2 大力开发特色民族文化产品
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区自然风光秀美,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可结合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开发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云南省现已成功推出了《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等高水平的歌舞剧以及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特色节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包装打造,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最终形成二者交相辉映的局面,成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两个内核。
5.3 完善和提升民族地区接待能力
目前除丽江、大理旅游产业相对成熟外,滇西民族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难以支撑大负荷的游客涌入。因此,在铁路建成开通前,应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旅游的问询系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酒店餐饮、大型停车设施以及旅游应急体系等的建设、运营和普及。此外,应对从事旅游业相关的居民进行适当的培训,对从事旅游服务的旅行社以及导游进行规范,提高所在地区的服务品质。
5.4 构建沿线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探索建立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合作协调机制,如成立滇西地区旅游合作协调委员会等,专门负责区域内旅游线路的整体规划、指导和监督。力争打造有序且良好的竞争秩序和发展环境,将独立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形成合力,形成资源共享、合作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局面。此外,合理运用各沿线城市、各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媒体宣传、新闻报道、广告公关等活动进行营销,打造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业的区域规模经济效应。
5.5 打造铁路车站与旅游区的无缝衔接
由于铁路难以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因此做好铁路车站到民族文化旅游区的衔接便显得尤为重要。游客从出发地的购票取票到进出车站的畅通性和便捷性,再到与旅游目的地的直达大巴等交通方式的衔接,都需要拿出一套细致有效的管理方案,实现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的“无缝衔接”。例如,可在铁路出站口周边设立旅游集散中心,便于游客下车后搭乘直达巴士前往目的地。此外,对于携带行李的游客应该提供必要的手推车、行李寄存以及旅游问询等业务,将服务落实到细节中去。
6 结语
铁路作为交通动脉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带动效果明显,云南境内诸多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发展的滞后。相信未来滇西地区铁路逐步开通后,凭借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后发优势,民族地区的经济将依托旅游业的繁荣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01).
[2] 阮金纯,杨晓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3] 谢俊,陈丽燕,王宇,等.借力“一带一路”与供给侧改革走出边缘困境——以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6(19).
[4] 杨运星.铁路旅游专线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09).
[5] 俸世荣.云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