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要想使学生打好应用题基础,就必须从低年级入手,抓好应用题的基础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呢?笔者曾作过如下尝试。
一、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前提
应用题中的情节和数量间的关系决定了应用题的难易程度。应用题一般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增加了他们理解题意的难度。所以,我们进行应用题教学的前提是,做好审题教学,也就是教会学生理解题意。读题是审题的关键,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心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目中情节间的关系,理清其经过和结果,掌握数量间的关系和要求的问题,理清各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然后顺藤摸瓜,直奔目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做应用题时,感到无从入手的原因主要是不理解题意。一旦弄清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便显而易见。由此可见,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二、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数量关系就是应用题里面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间的关系以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学生弄清了数量关系,就等于完成了解决应用题任务的一半。因为只有根据数量关系,才能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恰当的算法,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得出合理的结果。低年级数学中的简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四则运算算理和构架的理解。因此,进行应用题教学必须先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并为他们提供说理的机会。教师要教会学生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把应用题中的情节描写转化成数学运算,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题的思路。应用题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一定要坚持把教学中所涉及的每个应用题,都要求学生认真说理。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把数量关系从抽象概念转变成自己熟悉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课堂上,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就会明白:“甲数比乙数多,实际上就是把甲数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与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是在中低年级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题目,如此解题,既能使学生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为学习复杂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简单的应用题,还是复杂的应用题,都是由已知条件和问题组成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着力分析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使学生明白简单的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为了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结构以及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练习。 例如,“老师要把25朵小红花分给全班同学, ____。平均每个同学分得几朵?我校有40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5个同学分一组,_____?”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
解题思路是解决应用题的导火索。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也就明确了思维的路线和方向。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在情节和数量关系的指引下顺着解题思路直奔目的。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1.苹果有26个,苹果比梨多5个,梨有多少个? 2.苹果有26个,苹果比梨少5个,梨有多少个?3.苹果有26个,梨比苹果多5个,梨有多少个?4.苹果有26个,梨比苹果少5个,梨有多少个?5.梨有26个,梨比苹果少5个,苹果有多少个?6.梨有26个,梨比苹果多5个,苹果有多少个?7.梨有26个,苹果比梨多5个,苹果有多少个?8.梨有26个,苹果比梨少5个,苹果有多少个?虽然这是八道非常简单的应用题,但是要保证完全做对,可不是那么容易。教师讲解这些题目时,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他们自主分析应用题的信息,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弄清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三、重视解题步骤的指导
概括解题步骤的教学是在学习复合应用题时的一个教学环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习惯,也是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养成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复合应用题奠定基础。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读题、审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答案、检验。其中检验这一环节,常常被学生所忽视,这就形成了解题正确率低的现象。那么,究竟怎样检验呢?我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将问题的结果代入到原题中,再借助某个已知条件,求其他已知条件。检验的过程其实是推理论证的过程,它不仅能够检验出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其实任何复杂的应用题都是有几个简单的应用题组成的。年级学生掌握简单应用题的解答程度,将直接影响今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培养学生严格按照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打好应用题的学习基础。
(责编 张敬亚)
一、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前提
应用题中的情节和数量间的关系决定了应用题的难易程度。应用题一般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增加了他们理解题意的难度。所以,我们进行应用题教学的前提是,做好审题教学,也就是教会学生理解题意。读题是审题的关键,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心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目中情节间的关系,理清其经过和结果,掌握数量间的关系和要求的问题,理清各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然后顺藤摸瓜,直奔目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做应用题时,感到无从入手的原因主要是不理解题意。一旦弄清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便显而易见。由此可见,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二、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数量关系就是应用题里面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间的关系以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学生弄清了数量关系,就等于完成了解决应用题任务的一半。因为只有根据数量关系,才能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恰当的算法,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得出合理的结果。低年级数学中的简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四则运算算理和构架的理解。因此,进行应用题教学必须先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并为他们提供说理的机会。教师要教会学生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把应用题中的情节描写转化成数学运算,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题的思路。应用题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一定要坚持把教学中所涉及的每个应用题,都要求学生认真说理。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把数量关系从抽象概念转变成自己熟悉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课堂上,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就会明白:“甲数比乙数多,实际上就是把甲数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与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是在中低年级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题目,如此解题,既能使学生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为学习复杂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简单的应用题,还是复杂的应用题,都是由已知条件和问题组成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着力分析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使学生明白简单的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为了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结构以及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练习。 例如,“老师要把25朵小红花分给全班同学, ____。平均每个同学分得几朵?我校有40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5个同学分一组,_____?”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
解题思路是解决应用题的导火索。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也就明确了思维的路线和方向。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在情节和数量关系的指引下顺着解题思路直奔目的。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1.苹果有26个,苹果比梨多5个,梨有多少个? 2.苹果有26个,苹果比梨少5个,梨有多少个?3.苹果有26个,梨比苹果多5个,梨有多少个?4.苹果有26个,梨比苹果少5个,梨有多少个?5.梨有26个,梨比苹果少5个,苹果有多少个?6.梨有26个,梨比苹果多5个,苹果有多少个?7.梨有26个,苹果比梨多5个,苹果有多少个?8.梨有26个,苹果比梨少5个,苹果有多少个?虽然这是八道非常简单的应用题,但是要保证完全做对,可不是那么容易。教师讲解这些题目时,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他们自主分析应用题的信息,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弄清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三、重视解题步骤的指导
概括解题步骤的教学是在学习复合应用题时的一个教学环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习惯,也是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养成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复合应用题奠定基础。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读题、审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答案、检验。其中检验这一环节,常常被学生所忽视,这就形成了解题正确率低的现象。那么,究竟怎样检验呢?我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将问题的结果代入到原题中,再借助某个已知条件,求其他已知条件。检验的过程其实是推理论证的过程,它不仅能够检验出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其实任何复杂的应用题都是有几个简单的应用题组成的。年级学生掌握简单应用题的解答程度,将直接影响今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培养学生严格按照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打好应用题的学习基础。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