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要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所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和理解数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获得主动发展。下面我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挖掘生活素材
生活素材很重要,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我课前组织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展开观察和调查活动。学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光盘、碗口、锅、钟面……特別是大大小小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于是学生就初步感受到了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产生疑问: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车轮不做成圆的行吗?并通过更深入一步的调查,学生了解到车轮有不同规格的尺寸,锅子也有不同的号数,于是学生进一步产生疑问:这些不同尺寸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就逐步学会了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从中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设计“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回想并讨论生活中两种物体运动的情况,然后让两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根据生活中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从时间、地点、方向、运动结果四个方面进行模拟和再现,其余学生则用手势表示运动状况。这样,我根据学生的模拟活动用线段表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同时或不同时,同地或不同地,相向或同向、背向,相遇或相距等重要的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又如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8张”?“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还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7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知道小花鸭和小白鸭的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生活经验数学化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在创造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如利用太阳总是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循环小数”的概念;又如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书店为了推销《成语词典》,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成语词典》每本15元,购买300元以上(含3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800元以上(含8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8每人均要购买1本,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并购买到《成语词典》?”这样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15×48=720(元);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300元,应按九折付钱,15×48×90%=648(元);方案三:想办法和其它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8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15×48×80%=576(元)。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显然可以知道是第三种方案最好,每人出的钱最少。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中创设并引入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解决实际问题,做好课后延伸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我在教完“认识人民币”后,布置了这样一道实践题:“如果给你10元钱,让你到商店买几样东西,你打算如何支配这些钱?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走进商店,参与实践购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数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挖掘生活素材
生活素材很重要,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我课前组织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展开观察和调查活动。学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光盘、碗口、锅、钟面……特別是大大小小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于是学生就初步感受到了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产生疑问: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车轮不做成圆的行吗?并通过更深入一步的调查,学生了解到车轮有不同规格的尺寸,锅子也有不同的号数,于是学生进一步产生疑问:这些不同尺寸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就逐步学会了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从中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设计“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回想并讨论生活中两种物体运动的情况,然后让两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根据生活中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从时间、地点、方向、运动结果四个方面进行模拟和再现,其余学生则用手势表示运动状况。这样,我根据学生的模拟活动用线段表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同时或不同时,同地或不同地,相向或同向、背向,相遇或相距等重要的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又如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8张”?“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还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7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知道小花鸭和小白鸭的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生活经验数学化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在创造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如利用太阳总是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循环小数”的概念;又如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书店为了推销《成语词典》,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成语词典》每本15元,购买300元以上(含3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800元以上(含8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8每人均要购买1本,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并购买到《成语词典》?”这样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15×48=720(元);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300元,应按九折付钱,15×48×90%=648(元);方案三:想办法和其它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8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15×48×80%=576(元)。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显然可以知道是第三种方案最好,每人出的钱最少。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中创设并引入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解决实际问题,做好课后延伸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我在教完“认识人民币”后,布置了这样一道实践题:“如果给你10元钱,让你到商店买几样东西,你打算如何支配这些钱?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走进商店,参与实践购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数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