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不必曾相逢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uwe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与曾巩是同学。同学是同学,却并非是同一个学校读书的“同学”,而是共同学习圣人大道的“同学”。此“同学”异于彼“同学”,在境界层级上高于彼“同学”。
   北宋庆历三年,22岁的王安石自扬州签判任上回故乡江西临川省亲,专赴南丰拜访曾巩。临川到南丰有多远?100多公里,现在高速开车也就一个多小时,古时也不算太远的距离,时间也不算长,可“专赴拜访”的情义就贵重得多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现在又有几个人从他乡回到故乡后,会去拜访曾经的朋友?朋友在一起共事时,是朋友,离别了就离别了,再见也多是擦肩而过,或是再也不见。可见,王安石与曾巩的友谊是非同一般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巩对于王安石特地来拜访自己,那是个开心啊!高兴啊!就像是喜从天降一样。那天,曾巩是看啥啥好,吃么么香。那天,曾巩亲自下厨炒了两个小菜,烧了一个“知己快乐”汤,又温了一壶自个酿的“南丰大曲”,然后嘛,二人就着两菜一汤一佳酿,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虽是菜少汤贫酒劣,但依然是快乐涟涟,论诗词,说古今,言大志,谈抱负。
   酒逢知己千杯少。相见时难别亦难。转眼,王安石的探亲假就要到了,只得与曾巩互道别离。
   王安石走后,记起与曾巩相谈时的舒畅,又想起了淮南的好友孙侔,即兴作了《同学一首别子固》发在了朋友圈:
   江南有个贤人,字子固(曾巩的字),他是我的知己朋友,我仰慕他。淮南有个贤人,字正之(孙侔的字),他也是我的知己朋友,我仰慕他。
   子固与正之不曾互相拜访,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书信、礼品的来往赠答。我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多么少啊。这是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然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相似也是自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说起子固,正之对我的话毫不怀疑。回到江南,向子固说起正之,子固也认为正之是像我说的这样。于是我又知道被称为贤人的人,彼此言行既相像又互相信任不疑。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主要的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方肯罢休。正之也曾经这样说过。
   由此引出了曾巩与孙侔二人“知己不必曾相逢”的佳话。
   无独有偶,今人贾平凹先生与台湾已故作家三毛女士也有一段“知己不必曾相逢”的佳话。
   “三毛死了。我与三毛并不相识但在将要相识的时候三毛死了。三毛托人带来口信嘱我寄几本我的新书给她。我刚刚将书寄去的时候,三毛死了。我邀请她来西安,陪她随心所欲地在黄土地上逛逛,信函她还未收到,三毛死了。三毛的死,对我是太突然了,我想三毛对于她的死也一定是突然,但是,就这么突然地将三毛死了,死了。”
   “我特别喜欢读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书。”“在台湾只看到了平凹的两本书,一本是《天狗》,一本是《浮躁》,我看第一篇时就非常喜欢,连看了三遍,每个标点我都研究,太有意思了,他用词很怪可很有味,每次看完我都要流泪。眼睛都要看瞎了。他写的商州人很好。这两本书我都快看烂了。你转告他,他的作品很深沉,我非常喜欢,今后有新书就寄我一本。我很崇拜他,他是当代最好的作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他的书写得很好,看许多书都没像看他的书这样连看几遍,有空就看,有时我就看平凹的照片,研究他,他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了……”
   以上两段文字出自贾平凹先生《哭三毛》一文。读后,我记起了韩愈的《祭十二郞文》与宗璞的《哭小弟》。这段文字让人荡气回肠!这段文字让山河落泪!这段文字让草木同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贾平凹先生视三毛女士为同怀,故写出了如此悲怆的文字。
   知己者,相互了解、赏识的朋友,彼此讀懂对方的人。未曾相逢相识却相知,相知胜却相逢相识无数!知己不必曾相逢是知己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党进是一介武夫,没读甚书的。说党进没读书,未必是贬义。有些人不读书倒好,还是一个清爽人,读了书后,好像是臭水沟里钻出大马猴。有的书,读了后就成为文盲;有的人,读了书便成了文痞。   没读书也就没读书吧。三不知将军,偏偏要写诗,写诗不嫌足,要出诗集,那可是犯了假冒斯文之罪了。党进因“上激赏之”,将他提拔,做了边防军司令,“朝廷遣进防秋于高阳”。宋朝提拔官人后,有个例行公事,须到会议室做表态发言(朝
期刊
之前看电视,大张伟的一个表演,像极了我们很多人。他扮演一个“笑脸症”的病人,无论是被老板训斥,被同事嘲笑,还是遭遇任何难过的事情,永远只有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很多观众说,这其实就是大张伟自己,那个努力逗观众开心,却把自己的悲伤藏起来的谐星。   王菲评价他:明明知道生活有很多苦,却偏偏还要为了不哭大声笑。   分明是喜剧,看完却并不觉得好笑,只觉心疼,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呢?   为了家
期刊
三十而立是孔子的名言,其实《论语·为政》里这段话,句句都是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言简意赅,影响深远。后来的人甚至按照这些话来命名人生的阶段,30岁称为“而立之年”,40岁称为“不惑之年”,50岁称为“知天命之年”,60岁称为“耳顺之年”……   但捏着这张单子去套人生的阶段,觉得不那么照号,许多行为跟年龄并不是这样紧密
期刊
为使牛年有个好的运势,虎大王集思广益,决定由牛担任形象大使。   接到通知,牛家庄立刻召开会议,要求大家不辱使命,将最最优秀的牛推举出来。水牛选的是奶牛,认为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付出要比得到大得多。奶牛选的是黄牛,认为黄牛既能拉车又能犁地,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黄牛选的是牦牛,认为牦牛浑身是宝,藏民的衣食住行离不了。牦牛选的是水牛,认为水牛忠于职守、任劳任怨。   四头牛四张票,不分仲伯
期刊
在庄顺的家乡,一提起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想起他晒粮的故事。   那天清晨,父母在临走前指着屋子里的粮囤说:“顺子,吃過早饭,你把玉米扒出去晒一晒。”庄顺懂事地点了点头。妈妈又补充了一句:“啊,听话,好好干,我给你买一件新衣服。”   粮囤比庄顺的个子还高。他在囤子旁放上一张高凳,在高凳旁再放上一张矮凳。每扒一畚箕玉米,他总要从矮凳上跨到高凳上,再从高凳上走到矮凳上,刚刚扒去囤尖子,他的衣服就被汗水
期刊
中国古代有记载的家训如《诫伯禽书》《诫子书》等流传至今,早已由家庭的庭训演变成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家训既言简意赅,又精深宏富,随便撷取一句,便可做人生座右铭。遍览这些古代家训,你会发现它们几乎都不厌其烦地提到一个“德”字。   历史上最早的家训当属周公的《诫伯禽书》,里面有一句话:“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繁荣昌盛,生生不息,是世上每一个家族的愿望,周公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才要谆谆告诫儿
期刊
自从做了副山主,金钱豹便特别在乎自己的“形象”。   山里冬天很冷,有时可以到零下20多度,老婆心疼金钱豹,给他买了件10多万元的貂皮大衣。金钱豹大发雷霆:“你這婆娘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山里的动物官员这么多,小到科员,中到处长,上到山主,大家都只穿羽绒服、棉大衣,我干吗要穿貂皮,这不是授人以柄吗?”   野猫工作了20来年,在副处长岗位上呆了十四五年,很想进进步,私下里找到金钱豹,搔首弄姿,做出
期刊
晚唐时代有个诗人名叫张祜(782年—852?),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他写的《宫词》很有名,其中一首“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写封建社会宫人的不幸,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对统治者的怨愤之情,令人一唱三叹。他写的这类具有人民性的诗,赢得了同时代人们的赞赏。   然而,说起这位张祜,年轻时放荡任侠,也曾因为好虚名而受骗上当。唐末人冯翊子的《桂苑丛谈》,就记载了“张祜称侠”的
期刊
微信点赞,是游戏功能居多,还是正能量需要,似无人考究,而点赞的无心、随手与有意,皆又出手留痕。与当代人的点赞方式相比,古人的点赞则更有“小心思”“小确幸”,亦为我们所赞叹抑或迷惘。   赏阅古字画,除字画家的题跋和落款外,还有若干收藏者的“加印”。古人点赞字画,则在上面盖个章,以此向世界“宣示”——“这张字画被我收藏了”。据说乾隆皇帝在这方面是个“盖章狂魔”,他曾在一副仅有30多字的字画上,加盖
期刊
子虚镇有条乌有街,远近闻名。   热闹的街面上,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当然,乌有街绝不是因为店多人多而出名,而是因为,这条街上的手艺人,不管从事的是什么行当,都有一手绝活,无论什么难事,你到了乌有街,都能妥妥的给你办成喽。重要的是,那活,一定干得干净、漂亮、利索,不留后遗症,包你满意。   这天,有个人,捂着腮帮子,走进了乌有街。牙疼。   街口就有一家牙科诊所,郎中姓赵。赵郎中扒开病人的嘴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