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评诗标准之“思无邪”意义新探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aw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后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从道德层面为“思无邪”释义,然而却与“孔子删诗”这一行为不符。欲探求“思无邪”的真实意义还得回到《駉》篇中去。孔子引用《駉》诗中的句子,并非贸然征用与断章取义,而是对《诗》的内容以及审美特点的总体把握。
  关键词:思无邪 孔子删诗 《駉》
  《论语·为政》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引《駉》论《诗》,以“思无邪”对《诗》做了一个独断性的总评价。然而孔子所引“诗三百”该当何解却一直存有争议。拘泥于道德层面的解释向来信者众多,然而若想正本清源,则须回到《诗》的原文中重新探究。
  一、“孔子删诗”与“思无邪”道德层面意义间的悖逆
  东汉郑玄《诗笺》云:“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魏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包咸之注曰:“归于正也。”将此二句综合起来考虑,较易得出“思”即“思想”,“无邪”则为“纯正”,“思无邪”即“思想纯正”之意。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a结合他下文所说的歌颂大禹、怨刺太康的诗歌是“顺美匡恶”来看,显然,刘勰将“思无邪”用于文學批评时,亦取其“思想纯正”之意。此后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些注本,均沿用了此观点。如孔颖达的《毛诗正义》、邢爵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这就形成了自东汉以来以“思想纯正”解“思无邪”的传统道德主张。
  然而,倘若孔子本意便是如此,我们自然要尊重原义。但对“思无邪”的道德论定实有后世将儒学意识形态化之嫌,故,有必要回到该命题生发的历史语境与文本语境中对其重新厘定。我们知道,向来“孔子删诗”一说与“思无邪”解释为“思想纯正”相辅相成。东汉至隋唐的经学家基本都是这种看法,南宋初期的张戒仍如此,他说:“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然而孔子究竟是否删诗确是悬案一桩,并无定论。鲁迅先生在论及《诗经》时曾指出:“司马迁始以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商之盛,至幽厉之缺’。然孔颖达已疑其言;宋郑樵则谓诗皆商人作,孔子得于鲁太师,编而录之。朱熹于诗,其意常与郑樵合,亦曰:‘人言夫子删诗,看来只是采得许多诗,孔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b若回到《诗》的内容来看,便可发现此解释确与事实不符。正如清人尤侗《艮斋杂说》所谓“夫《诗》三百,以‘思无邪’蔽之,安有尽收淫词之理”c。鲁迅先生也认为《诗》三百中不全是后儒所说的“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止乎礼义”的作品,因为《风》《雅》中还有不少“激楚之言,奔放之词”。例如《召南·野有死麇》《鄘风·桑中》《郑风·山有扶苏》《齐风·鸡鸣》等,均有描绘男女私下幽会的内容,此类作品显然不符合“止乎礼义”的定论。所以,从道德层面的角度说明“思无邪”作“思想纯正”解是行不通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柯·马丁(Martin Kern)曾借楚竹书《孔子诗论》第10号简“《关雎》以色喻于礼”之说,指出孔子论诗是努力发掘《诗经》的情感内涵,并在情欲(desire)与道德(morality)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可见,道德伦理价值并不能揭示出“思无邪”的完整含义。欲想知道孔子所说“思无邪”到底是何种意思,还得回到《诗》原文中去探究。
  二、“思无邪”溯源及孔子引诗本意探究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駉》。《駉》是一篇咏马诗,此诗通过描写牧马的盛况来赞颂鲁国国君鲁僖公的才能与鲁国的强大。全诗如下: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駵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d
  《鲁颂·駉》共四章,每章末句的“思”字为语气助词,历来无疑问。清人刘淇在《助字辨略》总结为:“凡思字在句端者,发语辞也,如伊、维之类。在句尾者,语已辞也,如兮、而之类。”句末的“思”应该属于这一类虚词。然而对句首的“思”的解释却分为两种:一为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如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考证,“思”为发语词,有同属《诗经》“鲁颂”的《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为证。另一种解释为“思想”“谋虑”“思考”。如此解释语义较通,多数学者持此观点,但对“思考”的主体是谁却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指鲁僖公之思,如郑玄云:“遵伯禽之法,反复思之。”还有的将“思”定为牧人之思,如清儒方玉润所言:“思字乃属牧人言,言谓德之良者,其智虑必深广而无穷也。”e但是综合《鲁颂·駉》的整篇诗文来看,全篇咏马、颂马,多写马之英俊雄壮和马的富丽花纹与毛色,还描写马匹驾车的敏捷、矫健之态,无一处提及人,兀自提起“思考”的主体是人难免不具说服力,不若解释为马之思更为妥当。诚然,马不能像人一般思考,但可以将马拟人化,并且从其状态感悟其所思之内容。这种情况下,《駉》篇所写的马之“思”——“无疆”“无期”“无斁”“无邪”,由诗作者据马之神态和气势而悟出,实为点睛之妙笔。至于“思无邪”的“无邪”二字为何意,亦须放入原诗考察。可以看到,《駉》之四章,重章叠唱,每章末句“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与“思无邪”形成排比。“无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而“无期”在《小雅·南山有台》中与“无疆”并用。其首章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次章曰:“乐只君子,万寿无疆。”f故朱熹《诗集传》曰:“无期犹无疆也。”至于“无斁”的意思,《说文》云:“《诗》曰:‘服之无斁。斁,厌也。一日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广韵》云:“终,极也,穷也,竟也。”可见,“终”与“疆”同义。关于“厌”字,段玉裁注解道:“厌,同猒,饱也,足也。”《广韵》云:“足,止也。”而“止”与“终”同义,所以“厌”也有“穷尽”之意,它与“终”均可用来解释“斁”,“无斁”亦为“无穷无尽”之意。既然“无疆”“无期”“无斁”都作“无穷无尽”解,可以推出“无邪”的意思也八九不离十。《左传·文公元年》:“于是闰三月,非礼也。先王之正时也,展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g“邪”字正作“馀”字,所以“思无邪”的“邪”字,音义都该是“馀”。《说文》曰:“馀,饶也。”“饶,饱也。”“饱,厌也。”前文提到“厌”“终”二字都可释“斁”,都可作“穷尽”解,那么,“馀”字亦当有“穷尽”之意。故能推知,“无邪”与“无疆”“无期”“无斁”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意思。这四句话在《駉》诗中,均是用以赞美原野牧马旺盛饱满、无穷无尽的内蕴力量,“思无邪”并不例外。   三、“思无邪”——孔子对《诗》内容与艺术特点的总体把握
  据《左传》记载,断章取义地运用诗句是春秋鲁国的一种风气,但并不会乱用一气。戴震说过,古人断章取义引用《诗经》,一定和原义可以“交通”,相互关联,没有“尽失其义,误读其字者”。如果“断取一句而并其字不顾,是乱经也”h。所以,“思无邪”即便属于断章取义,也不至于逸出《论语》引诗释义系统太远。另须辨明的是,在《诗经》中,《駉》篇位于第297篇,属于《鲁颂》第一篇,从编排秩序的角度来看,孔子删诗至《駉》篇已完成了大体上的秩序编排工作。而对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孔子对《诗》的认识,临近篇尾的“一言以蔽之”之语反映了其对《诗》的概括与评价。显然,从“诗三百”中经过高度凝练拈出的“思无邪”三字,既反映了孔子经过“删诗”这一理性批评后的慎重选择,也是其在经过“阅诗”这一艺术审美活动后的感叹。如此充满诗情画意且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评价是不太可能只限于道德层面的,而应当是对《诗》的内容及艺术审美特点的总体性评价。
  孔子引述“思无邪”,其意义指向极有可能为——《诗经》三百多首,一言以蔽之,就是蕴含丰富多彩、无边无涯,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这从《论语》谈诗的有关语录中也可得到印证。孔子除了将《诗经》内涵总括为“思无邪”之外,《论语》中尚有几处直接讨论《诗经》,兹列于下:
  (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4)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5)子曰:“誦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6)“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在(1)中,孔子说的“绘事后素”,据《考工记》的释义,指绘画勾勒白边凸显色彩的绚烂,而子夏说的“礼后乎”,即“礼”如同勾勒白边使其他行为整洁优美,顿然生色。这里的“礼”,不是以道德说教的方式强加给人的一种规范,而是在学诗的过程中渐悟的。(2)(4)是从诗体的含蓄蕴藉、音乐的美妙悦耳具有震撼力的审美特征出发讨论《关雎》。(3)(5)(6)(7)谈学诗,诗歌可以引发人向上的美好心志,但不能完全从功利的实用角度读诗,因为它不能直接应用于从政或外交。不过,诗能使语言更优雅,提升人的文化修养,这是无形而长久的。学诗,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可以群”,还可以活跃思维、认知事物、抒发情感,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知识水平。所以,“思无邪”不是停留于道德层面的劝善之辞,而是评价《诗经》审美性、启迪性的总括之语。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二十九简中,也有不少体现孔子论诗内涵之丰富深厚的。这里试举其五:
  (1)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第一简)
  (2)《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第三简)
  (3)《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仲》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其爱妇烈。《采葛》之爱妇……(第十七简)
  (4)《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第二十二简)
  (5)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第二十四简)
  (1)将“志”“情”“言”并举,表明孔子论诗并非只涉及道德伦理这一个层面,而是主张思想、情感、语言形式的统一。(2)所言“邦风纳物,溥观人俗”,指出《诗经》的国风可以帮助我们广泛地认识人性、民俗。联系(5)所说的人的好恶乃“民性固然”,可见,孔子读诗,关切人性民情,而非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其言文,其声善”,更是从审美角度指出诗的文体之美。(3)(4)属于文本点评,《东方未明》因为怨刺,故言辞犀利;《将仲子》所谓“不可不畏”,既指伦理和礼仪上的人言可畏,应选择合适的求爱方式,又体现了女子又喜又忧、难于启齿的青春羞涩和复杂心境;《扬之水》描写征夫思念妻子,所以爱之深切;《宛丘》中,作者痴迷宗礼上的舞者,所代表的那种“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心绪,令人想起《蒹葭》和《汉广》的寻寻觅觅、情怀美好又茫然若失的深情,那种明知无望仍一往情深的意境,获得了孔子深挚的理解与同情,故“善之”。由此可知,“思无邪”——无边无涯、广阔无限,代表了孔子对《诗经》意蕴丰富性、无限性,审美愉悦性、多义性,以及哲理深刻性、启迪性的总体把握。
  四、结语
  孔子借用《駉》诗中“思无邪”的意思,引申发挥为“广阔无边,包罗万象”之意,用以概括《诗》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审美体验的充盈多姿,而后儒把它解释成“思想纯正”,且进一步限定为评《诗》之标准,固然与望文生义、不明训诂有关,但是,另一更深层之因当是历代注经者面对已及圣人之位的孔子时,不敢对其言说多做思想解读造成的。项上有神光的孔子思想已然成为解经者思想领域的“前理解”,为了印证这种认知,于阅读“填空”中,便将“思无邪”这一具有丰茂的艺术内涵、广阔无边的解读空间的评价语附会阐释为“思想纯正”之意,以配合儒家“仁”“礼”的道德规范和纲常要求,实为由“尊孔心态”引起的扭曲和历史的误会。
  a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页。
  b 鲁迅:《鲁迅全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第290页。
  c 尤侗:《艮斋杂说·卷一》,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4页。
  df 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45页,第180页。
  e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1页。
  g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0页。
  h 戴震:《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8页。
  参考文献:
  [1] 陈霞.《论语》“思无邪”与孔子的诗教思想[J].管子学刊,2005(4).
  [2] 叶秀山.“思无邪”及其他[J].中国哲学史,2005(1).
  [3] 赵玉敏.“思无邪”本义辨正[J].学术交流,2007(6).
  [4] 李丽琴.经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儒家《诗》教观——以“思无邪”为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15(2).
  [5] 踪凡.论孔子“思无邪”的本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6] 杜道明.“思无邪”辨正[J].中国文化研究,1999(2).
  作 者: 于洪芹,广西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艺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论语》中记载了包括微生亩、晨门、荷蒉者、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伯夷、叔齐及柳下惠等隐士的言行,这些文字勾画了春秋时期隐士群体的形象。尽管寥寥数笔,但隐士们的形象显得极为生动。他们有的狂傲潇洒,有的温和善良,有的倔强固执。他们注重精神内涵,追求最本真纯善的内心生活,不在乎外在的物质。他们或因为本性乐隐而回归山林,或因为厌恶俗世而隐居避世。无论隐士们由于何种原因做了归隐的选择,都表明了
期刊
摘 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最引人深思的恐怕就是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其中缘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生态伦理的视域探析包法利夫人的不幸遭遇,我们会发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男性与女性关系中所存在的中心主义,而其症结则在于现代科学理性的泛滥,故而只有在反思、批判中心主义—工具理性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现代社会走向生态伦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生存困境 工具理性 侵凌性 主体间性 生态伦理  《
期刊
摘 要:萧红的《呼兰河传》描写了她童年时代闭塞荒诞的呼兰小城,民众忙着生、忙着死,无意识地以他们的生存方式去领会生存活动本身。人们的精神状态陷入了自己都无法感知的虚无当中,时间的静止与流逝在呼兰小城里失去了意义。人们看不见自己和整个世界,就可能陷入“存在的被遗忘”当中。萧红把对生存的意义和对生活的思考投射到这部小说中,用天真无邪的童年的生活境遇缓解了麻木荒芜的社会带给人们的紧张感、焦虑感,揭示了人
期刊
摘 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诗和英诗中的惜时主题体现出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唐诗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可知,两者体现的时间意象不同,前者侧重时间的宝贵性,而后者强调时间的破坏性;两者的惜时方式不同,前者主张治学、建功立业,并修道以追求长生的惜时方式,而后者则采用及时行乐、繁衍子嗣和文学创作等途径来战胜时间。两者在处理惜时主题时体现出的不同特点与背后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也为我们理解中西文化提供了一个新
期刊
摘 要:《鲜花十字架》是2010年俄语布克奖作品,这部根据真实民间故事改编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民族历史精神的寻根,而且隐含着作家对俄罗斯人民当下精神生活的思考。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语言个性。本文运用卡拉乌洛夫的语言个性理论,对作品中语言个性的三个结构层级进行分析,旨在传达俄罗斯北方地区民族语言中所反映的传统价值认知和作家对于传统价值认知中两性关系不平等的态度与思考。  关键词:《鲜花十字架》 语言
期刊
摘 要:刘禹锡风华绝代、多才多艺。他在文学、书法、医学、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最闻名天下的便是他的诗作,无论是同代还是后代的无数文人都推崇他的诗歌。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在当时的唐朝自成一派,既有气骨与情致,又有豪健与清丽,好用典但仍给人自然流畅之感,诗中哲理蕴含丰富又简洁明快。其诗歌的主导风格可以概括为豪放雄奇,清新婉美。这是因为他的诗歌融合了许多他个人的思想情感。少年入仕,意气风发,后一贬再贬,
期刊
摘 要:花卉诗乃宋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独特的社会环境及宋人的补亡心理促成了花卉诗的繁荣,而“杜甫无海棠诗”这一话题则引出宋代海棠诗词之缘起。本文将从“惜春之情”和“宋人的人格写照”两方面探究海棠意象丰富的内涵,更好地说明海棠诗词能在宋代繁荣的缘由。  关键词:宋代 海棠意象 惜春 人格  一、宋代海棠诗词之缘起  (一)宋代的社会环境  有宋一代,乃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朝代,政
期刊
摘 要:爱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们聚焦于女性的身体、命运、地位与权力,关注女性身份的获得和话语的表达,并由此来思考整个加拿大民族的命运。她们用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服饰”——代表社会权力和规范的符号——对女性的禁锢。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二人小说中的服饰隐喻,理解她们对于女性甚至是整个加拿大命运的思考,并寻找女性获得话语权和身份的路径。  关键词:爱丽丝·
期刊
摘 要:日本小说《穿紫色裙子的女人》于2019年7月中旬荣获第161届日本芥川文学奖。日本著名女作家小川洋子曾高度称赞今村夏子的此部作品:“能够如此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特殊群体人物的魅力,无疑是今村女士的文学才能。”a为何此作能得到芥川奖评委的一致推崇并最终荣获日本最高“纯文学”大奖?从色彩元素的角度去解读,或许能挖掘到作者独具匠心的个性书写和作品独特的文学意蕴。  关键词:《穿紫色裙子的女人》 色彩
期刊
摘 要:《猎人》是双雪涛在2018年至2019年创作的11部短篇小说的合集。双雪涛写作状态的变化使《猎人》与其之前的创作存在较大差异。小说采用“二度叙事”的写法,显现出碎片化的叙事风格,表达了作家对现代社会荒诞性的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是双雪涛写作的重要视角,本文以《心脏》和《起夜》为例,分析双雪涛如何通过反映自我对社会的屈从与抗争,呈现出现代社会颇具荒诞意味的人的存在状态,并寄予其对生命的关怀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