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效益的因素及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wen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领导、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重视。文章主要探讨了影响我国职业院校教学效益的因素以及怎样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质量;教师;学生;课程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实验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要建立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学体系。
  1.影响我国职业院校教学效益的因素
  1.1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不够——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不足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从教育资源投入、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看,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则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在经费投人、人才录用、干部聘任、职称晋级等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和高职毕业生的歧视比较普遍。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各高等职业院校院校更要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使教学设施尽快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保证教师和学生有实验可做、有资料可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1.2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使得学校培养任务繁重,教育质量与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同步发展,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另外,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1.3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新——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技能型”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解、实践不到位;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
  1.4 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阻碍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双师型”教师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由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决定了“双师型”教师群体应是集教学、科研、实践经验、技术应用于一体,且其掌握或提供的知识、技能能满足时代要求或能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并由此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一些高等职业院校都有各自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普遍存在门槛低的现象,造成有些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名不符实,所以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规范。在评审时还应考虑一些问题,例如“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渠道是否正常,“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多少,“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是否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专业有关等等。
  1.5 与企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也就大打折扣。尽管国家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但由于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致使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持久的落实,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首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需求的主动适应能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鲜明。
  第三是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企业在高职教育中教育职能严重缺失。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长远观念,过分重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1.6 院校无序竞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首先是有些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构建、发展、布局等缺乏统筹规划,导致职业教育资源重复浪费。有不少职业院校是在缺乏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过度扩张使得职业院校良莠不一,参差不齐。存在着办学规模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落后等诸多弊端。所以有关部门有必要对职业院校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合并一批职业院校,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设置精品专业,创新重点品牌。
  其次是有关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当前全国有不少普通本科院校,甚至有些还是国家重点本科大学,下属也设置了“职业技术学院”。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功能上是存在分工的,虽然附属的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理论上(表面上看)有着一定的师资优势和资源优势,但这种附属的职业技术学院往往得不到母体高校的重视,也就很难保证这种混合办学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甚至还很有可能在很多方面反而不如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另外,这种混合模式的母体高校往往在“专升本”教育的政策上,给予其附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学生的优惠不仅容易滋生“招生腐败”,而且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来讲也是不公平的,
  再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许多职业学校设置相同的专业,形成了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缺乏办学特色,造成了招生和就业的巨大压力。
  2.适应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策略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三方面综合决定:学生的素质(其中学习能力起主要作用,与其入学时的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的综合条件、教师的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的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从总体上说,教学的价值主体仍可归结为社会和人两个方面,即教学必须满足社会的教育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其中,前者要求教学必须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后者则对教学提出了促进学生个性、情感、态度等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需要。
  其次,成功的教学几乎都与教师本人丰富的个性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方面说,教学有着极强的个人依赖性。但也应该认识到,在成功的教学后面,无不蕴含着共有特征,这些共同的特征正是教育者需要研究和挖掘的内涵所在。
  每一种教育类型与其他教育相比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难以培养的不可替代性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它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它是教育层次上的区别,即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中的科技文化的含量和水平不同,后续发展能力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重视学生的学习准备
  职业院校入学新生的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就是新的教学的出发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强调:“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在我国教育学中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
  研究学习准备中的学习基础是回答学生“能不能”学的问题,学习方法与习惯是回答学生“会不会”学的问题,学习积极性的研究回答的则是学生“想不想”学的问题。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积极性是学生的“内部条件”,学生的“内部条件”是决定其学习过程是否有效的必要条件。没有相应的“内部条件”,学生就无法完成特定的学习过程;而学生要想进行有效的学习就必须从与自己的“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学习开始,逐步提高。
  对入学新生的学习准备作全面准确的了解,可以客观清晰地反映生源的质量、表明学生学习的起点,以便教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构建教材教法、进行课程教学评价。
  2.2 科学的设计课程体系
  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就学校教学而言,与学生学习关系最紧密的“外部条件”是教师的教,包括科学的设计课程、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等等。
  课程是所有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和体现者。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其专业不是本科的“学科专业”而是“技术专业”,强调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高职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综合化过程中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以及树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发展观”。具体应按以下三步进行:
  (1)明确就业岗位。通过市场分析,找出高职学生与本科生和中职生在就业岗位上的差异,从而明确专业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即该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再分析经过3~5年的工作后,学生可以发展成长为中级人才,即发展岗位。
  (2)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包括订单培养),进行岗位核心能力分析,进一步明确专业的能力目标。核心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拓展能力。
  (3)设计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系统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5门左右的拓展课程;根据服务于专业的要求,确定若干门公共基础课;为了拓展学生素质的要求,可以安排一些选修课。
  高职的课程体系体现的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首先,每一门课程要与整个课程体系相一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内的项目与项目之间均应体现清晰的工作逻辑主线,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前后衔接。其次,要明确每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作用,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讲授哪些知识点,专业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第三,要根据工作过程或项目教学的要求,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整合到一门课程中,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第四,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学模式选择上要摒弃以往的学科型理论化教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强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的“双证书”制度。
  2.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研究型”教学
  以“双教能力”为特征的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高职教育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不可替代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双教”能力的师资,即要能“教学生动手”,又要能“教学生动脑”。现代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科学性,更要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授课的计划、内容、进度、方法,本着科学有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
  政府要逐步推进由社会、企业支撑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师资标准上明确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5年以上企业的经验,要彻底摒弃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高校的学术和论文标准的做法,以提升高职院校师资职业性和技术性的准入门槛和资格标准(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
  2.4 推进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提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政府有关部门要进行制度创新,尽快出台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相关配套文件,准确定位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位置;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共同确立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融合职业资格培训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
  出台有利于行业企业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税收减免、财政资助、购买培训、招标、特殊专业补贴等政策,加大培训经费提取的力度,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真正糅合起来。
  2.5 构建灵活、和谐的高职学生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本院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特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具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以满足企业、学生的要求。
  构建高职学生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更新考试观念,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不论运用哪些考核方法,高职教育都应以能力为本位,重视能力考核。单凭一张考卷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然不符合实际,只有通过现场操作才能客观地做出评价。
  (2)把考试改革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中,使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调动教师探索考试改革的积极性,鼓励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法。比如选择某个专业作为考核评价方法改革试点,制订专业考核评价方案,以加强考核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
  (3)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同时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
  (4)重视学生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工作,将学生素质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学生素质考核与评价方案。“创新人才,需要人文素养作为支撑。”,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为什么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应该在教育中强调服务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加人文课程,提高人格修养,倡导人文精神。
  (5)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重视考核后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和意见的反馈,提出今后教学或学习中的改进措施,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
  [2]陈丹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试论职成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
  
  作者简介:马爱兵(1965—),女,内蒙古包头人,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内燃机专业,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及机械制图CAD的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文物作为一种承载着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需要人们的大力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保护文物的意识在不断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物管理对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管理类的大多数课程以实践性与应用性强为特征,传统的考核方式尚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教育改革中,管理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方式问题,设计新型考核方式,以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软技能    一、引言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对于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说,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伴随着贸易壁垒逐步增多,我国服装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再凸显。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
编目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环节,在网络环境下,事业单位要充分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就要进一步提高对编目工作的要求.为了使编目工作充分满足网络环境下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要
区域协作与联合是加快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恶性竞争 ,极大地拓宽一个地区的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 ,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Regional cooperation a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held a parade to mark its 90th founding anniversary in north China'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n July 30. Mor
期刊
钢结构加工工艺随着现代工程建筑及机械零部件的更换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钢结构的加工工艺也使各种附带行业链大规模兴起,甚至产生更具影响力的新型竞争产业.
鉴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增加,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就需要政府努力提高各个机关的行政效能,其中比较关键的是完善对行政人员的绩
人民生活水平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始逐步提高,随之提升的还有人民的安全意识.由此,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最为热络的话题就是工程建筑结构的抗震情况.针对此类状况,对建
杂志于近期公布了2004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以下简称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美国连锁零售商沃尔玛公司连续第4年位居榜首.资料显示,2004年世界500强企业在上年营业总额和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