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内心的恐惧化作魔鬼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13岁的小敏撞倒3岁的玩伴琪琪后,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
  她可以大声呼喊救援,可以跑去叫人,可以拨打急救电话……她13岁了,应该能做到这些事。
  但她没有,8月12日傍晚,自贡市富顺县安溪镇毛桥社区,小敏做了一个最极端的选择——抱起琪琪,扔进粪池中,再用尽全力搬来石板,挡住池口。
  几天后命案告破,所有的人震惊了。小敏说,她是怕给父母惹麻烦,怕赔钱。
  这样的杀人动机,比起残忍,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源于恐惧。就像打破花瓶的孩子,因为害怕责罚,把碎片藏起来。
  琪琪摔倒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她受伤了吗?她会告状吗?她会让我爸妈赔钱吗?短短数秒,这些小敏无力也不知如何解决的难题,就像一串炸弹,在她稚嫩的神经节上接二连三地爆炸了,并腾起恐惧的烟雾。
  如果小敏的心态足够健康,那么,安全感会让她相信成年人能够解决这件事,同情心会让她替琪琪求救,而责任意识则会让她守住琪琪,并在“救援”到来后坦陈事情的经过。哪怕仅仅出于一个孩子最直接的应激反应,小敏吓得跑掉了,令人心碎的结果都不会发生。
  偏偏小敏的父母10年前离家打工,她随酗酒的祖父和多病的祖母长大,那一刻,习惯了只能自己面对的小敏,无法逃走,便选择掩盖。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再一次以残忍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但相似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他们身上。
  去年12月,福建莆田一个14岁男孩杀死一个8岁女童,并把她丢进粪池,原因是两人玩闹时对打了几下,男孩怕挨家人责骂。
  今年8月,陕西西安一个14岁男孩杀死1岁半的亲妹妹,原因是嫉妒妹妹分走了父母的爱。
  对责任感到恐惧,对失去感到恐惧,对惩罚感到恐惧……恐惧让这些十三四岁的心灵杀念骤起。而他们想杀死的不是眼前活生生的一条性命,而是自己的恐惧感。
  有时,甚至连成年人也无法处理这样的恐惧感。2010年,21岁的药家鑫因为害怕对车祸负责,害怕被受害人纠缠,举刀杀人。他的身体有了成年人的模样,但他的内心世界依然是充满恐惧的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有第一次打破物品的时刻,当各种突发的情境猛地降临在他们的生命里,所有的孩子也都是第一次经历恐惧。
  而成年人要做的,则是教会孩子学会面对恐惧。比如,在他犯错后教他面对、承担和处理,为他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如其来的状况,并把最简单的求助方式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当黑夜降临时,给他以拥抱或讲故事给他听。


  所以,当孩子犯下残忍的罪行时,成年人应当警醒,那并不是所谓的“性本恶”,而是不在场的父母、不作为的学校,以及趋利避害的社会流俗,共同犯下的“罪行”。成年人缺席的不仅仅是犯罪现场,更是此前每一个应当及时教育的时刻。
  家庭应当是孩子和恐惧之间的第一个调解人,是孩子内心安全感最初的来源,也是教他学会应对这个世界的第一位老师。
  学校则是孩子迈出家门后的首站,如果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出异常,那么老师应当及时察觉,并给予辅导。
  但往往是,一些孩子被打工在外、不负责任的父母或“管不过来”、“没法去管”的校方忽略了。
  在小概率的“父母失职”和“学校失责”后,应当有相应的社会工作机构,以百分之百的概率扛起教育、帮扶和救助的责任,不让一个孩子陷在教育的漏洞中,不让一个孩子独自面对恐惧。
  性格有内向和外向,源于天性,但自制力、同情心、道德感、责任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一定是长久养成的结果。关键是,在孩子们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一刻也不能缺席。
  当我们以极大的耐心第99次站在一个孩子身旁,陪他面对恐惧时,很有可能,那即将到来的第100次,就不再需要我们。(来源:《读者·校园版》)
其他文献
新晋为父亲的社交网站“脸谱”创始人、80后亿万富豪马克·扎克伯格做了一个惊人决定。他和妻子普丽西拉·陈宣布,将捐出“脸谱”99%的股份,估值约450亿美元,贡献于“个性化学习、疾病治疗、让人们相互连接和构建社区”,以实现“开发人类潜能、促进平等”的目标。  关于扎克伯格与妻子为何有此想法,通过阅读扎克伯格《致女儿的家书》,你一定会找到答案。以下为家书全文:  亲爱的麦克斯:  对于你给我们未来带来
期刊
佛教认为“万法唯心造”,我们唯有消除炽盛的贪瞋痴大敌,人人净化心灵,人类才能远离战争的梦魇,达到真正永久的和平。不过谈何容易呢?战争与和平,如同矛与盾,矛想抗拒盾,盾也想抗拒矛,怎样才能和平共存?2005年3月4日,星云法师在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时,面对来自十个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台湾等数百名中外学生,从学生的提问里,大师精辟分析古今中外战争的状况与影响,也由佛教的观点,提出消弭战争、促进世界和
期刊
我们都知道生理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我们身体不好时,我们会郁闷、抱怨,同样,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生理状态,比如:我们心情抑郁的时候,会食不知味,对原本很热衷的美食,可能会提不起兴致。更为甚者,一些心理疾病会引发或加重一些身体上的疾病,比如,长期的抑郁会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身体病症。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就像我们饿了的时候会寻找吃的,同样,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有
期刊
慈悲不仅仅是利他的善行,更是使人格得到提升的自利行为。当我们对他人心怀慈悲时,内心是柔和而开放的。这种柔和使我们感受到安宁与祥和,这种开放使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可见越温柔,女人越幸福。 第一定律,夫妻要同一目标这很重要,你一定要找到大家都志趣相同、同一目标的人才可以。讲个比方,你看两个人站在两个方向,两个人因为感情好了,所以一直深情对视,一直互相看着。但是能看多久呢,
期刊
《行愿》十年庆典,有一批特殊的嘉宾,那就是来自五湖四海、年龄跨度在3岁至15岁的孩子们。  当爸爸妈妈走进大佛禅院“峨眉讲堂”行愿十年庆典主会场时,《行愿》的志工们把孩子们带进了设在大佛禅院佛学院内的“行愿十年庆典少年成长班”小课堂。  刚刚离开了妈妈的牵手,现在却牵着素不相识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手,看看六根清净的孩子们相互面对陌生小朋友流露出的关爱之情,慈爱之意,无一不是佛家“无缘大慈”的
期刊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今年6月,一位学佛的姐姐约我和静8月峨眉相见,并发了《行愿》10年感恩盛典邀请函。我和静不是佛家弟子,甚至都没有皈依,也不知道《行愿》,但是,因为想念姐姐,所以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接下来,便是心心念念地期盼三姐妹的相聚。不曾想,姐姐临时有事,只剩下我和静,茫然地走进了四川峨眉山脚下的大佛禅院。  刚开始,我俩像进错教室的孩子一样,迷迷糊糊,懵懵懂懂。可是,《行愿》杂志创办人赵
期刊
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父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
期刊
本焕长老:开悟就仿佛睁开了眼睛  开悟,就是我们对一个东西不明了,最后明了了,这是开悟。我们没开悟的时候,就像瞎子一样,成天闭着眼睛瞎摸;而开了悟以后呢,就仿佛睁开了眼睛,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不有拦路石,就清清楚楚了,路就好走了。但我们不是说开了悟,明心见性了,就成了佛,再不用做事了。不是的,我们开了悟以后还要继续用功。因为佛是觉行圆满的人,我们虽然已经见到了“法性”,有了“觉”,但“行”还不圆满,
期刊
最低调神秘的大佬——王卫,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赚得了第一桶金,那时的他也是一副标准的暴发户作风。这个曾经目空一切,恨不得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个有钱人的企业家,如今却从佛教的经义中找到了内心的精神寄托。2014年胡润大中华区富豪榜单中,王卫以身价240亿人民币位列榜单的第70位。这篇来自王卫的最新撰文、公司内部讲话,从中可以一探他的修行心得与心路历程。  之前谈了不少关于创新、变革、
期刊
刚刚立秋,却仍然是热烈的季节。  在这个热情洋溢的初秋,我和所有行愿人在弘法8年之后,携手众缘和合,在峨眉山灿烂庄严的大佛禅院,共同开启了行愿的教育之门。  我是如此微小,却又如此幸运……  从开启行愿志业的第一扇弘法之门——《行愿》杂志,我和所有行愿人不知不觉中已经相伴走过了10个春秋……  2004年,因为和中国政协报到峨眉山采访永寿法师,我有缘接触到普贤行愿文化和佛陀的教育智慧。并在国内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