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纳荷学校位于檀香山市中心。校园是开放式的,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参观。充盈着绿意的校园像一个花园。普纳荷学校是当地人的一大骄傲,因为很多名人都毕业于这所学校,包括最近几年颇为有名的高尔夫球手魏圣美。而最让学校骄傲的莫过于两位“总统校友”——孙中山与奥巴马。
1879年,比孙眉小12岁的孙中山与母亲搭乘运载侨民的船,一起赴檀香山,投奔孙眉。
孙中山到达夏威夷的第一站,就是毛伊岛的库拉。他先是被哥哥安排在他自己开的商店当店员,学习记账、珠算和当地人的方言。可是孙中山很快发现自己对呆板的买卖生涯毫无兴趣,在他的要求下,这年秋天,孙眉把弟弟送进檀香山的意奥拉尼学校读书。
创办于1862年的意奥拉尼学校是夏威夷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学校,如今也是夏威夷最有名的私立学校,教师几乎全为英国人,收费也高于其他学校,每年学杂费要花上150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孙中山在这所学校读了3年,爱弟心切的孙眉不吝赞助,而孙中山也没让哥哥失望,3年后中学毕业时,获得全班英语语法第二名。1882年7月27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当时夏威夷的国王卡拉卡瓦、王太后爱玛和公主莉莉奥库兰尼皆出席,而孙中山在典礼上接受了国王亲自颁发的奖品。这也被当地华侨视为极大的光荣。在意奥拉尼学校的大教学楼前,还有一座少年孙中山的铜像,学校也以出了孙中山这样一位伟人为荣。
几个月后,孙中山又去了檀香山瓦胡学院的大学预科班学习。这是当时夏威夷的最高学府,规模较大,学生近千人。虽然学费不菲,但孙眉也一如既往地支持弟弟。不过进入瓦胡学院时,孙中山用的是“孙帝象”这个父母最初给取的名字,以至于后来很长时间内,学校并不知道孙中山是他们的校友。瓦胡学院在1934年更名为普纳荷学校,而孙中山当年读书时的两层小楼至今仍在使用。出生于檀香山的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这里读过书,更让学校名气大振。由于与中山先生的历史渊源,普纳荷学校在推动与中国教育文化交流上走在全美学校的前列。它在美国最早开展中文教育,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一直保持与中国的密切联系。
不过,孙中山在这里其实只待了几个月就被迫离开,因为孙眉发现弟弟受基督教影响越来越大,兄弟俩为此发生了几次冲突。
普纳荷校园里有一棵酸子树,如今已长至两层楼高。果实的外壳似花生,但比花生大。剥开,里面漆黑黏黏的,其味酸中带丝甜意。当年孙中山就是坐在这棵树下,把酸子当零嘴吃。回国时,他将其种子带回乡,种在自家院前。如今种子已长成大树,叶密苍翠,仍守候在孙中山的故居旁。
1883年7月,尚未满17岁的孙中山心有不甘地从瓦胡学院退学回国,结束了自己第一次海外学生生涯。13岁—17岁,正是一个少年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檀香山的中国城规模很小,在中心广场也立着一尊孙中山的雕像。旁边的“中国文化广场”的二楼,有一个“兴中会纪念堂”,这里面收集了许多跟孙中山革命相关的重要文物,包括兴中会成立时会员缴纳会银登记表、陈少白证明兴中会创于檀香山致党史会函、孙中山敬告同乡论革命与保皇之分野书、黄兴三二九之役绝笔书等。
纪念堂像一个大会议室,放这些文件的展览柜被堆在墙角,显然很少被人问津。“这个地方也是国民党的檀香山总部,原先纪念堂有专门的职员管理,后来陈水扁上台,变卖国民党党产、削减经费,我们也没钱了,所以很少打理,平时来参观的人也很少。”纪念堂工作人员一脸歉意地说,“现在华人中的年轻人,忙着求学或生计,对这些东西不再感兴趣了。”时逢周末,纪念堂被用作教当地华人孩子学汉语的教室,几个孩子一边心不在焉地跟着老师念汉语,一边好奇地打量来探访的不速之客。
1894年10月,28岁的孙中山从上海踏上驶往檀香山的航船,他这次到檀香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这次距他上次离开檀香山,已经9年时间,当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夏威夷1893年发生革命,王后被逼退位,君主制已变成了共和制。11月24日,孙中山及其20多名支持者聚集在檀香山卑涉银行华人经理、基督教教友何宽的家中,举行了“兴中会”的成立大会。
如果说早年在檀香山坚持革命的孙中山在兄长孙眉看来是“异端”的话,孙中山后来在香港西医书院的优异成绩以及在澳门、广州行医的口碑和影响,已使孙眉完全改变了先前的否定态度,转而支持弟弟从事革命。孙眉也是兴中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他积极宣传革命,利用自己的社会人脉,分函檀香山各贤达,游说组织亲朋好友参加兴中会,而他自己也是毛伊岛分会的负责人。不仅如此,他还慷慨解囊,以极低的价格卖掉了一部分牲畜,并以当地华人首富的身份,带动了周围20多人出面,捐赠了5000美元。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身处毛伊岛的孙眉都扮演了孙中山革命大后方的角色。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孙科先被送到毛伊岛安置下来。孙中山经日本流亡到美国,又去毛伊岛看望家人。孙中山对一家人心怀歉意,他向哥哥报告了广州起义失败经过,孙眉鼓励他说:“这不算一回事,还应继续干下去!”这使孙中山沉重之余又感到了一些慰藉。孙眉又拿出一部分钱给弟弟,让他用作革命活动的经费。
在孙中山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华侨宣传革命、筹集钱款。孙眉也从理解到支持,为反清革命出钱出力,自然成了孙中山反清革命的“财政部长”,后来更俨然成为一名具有崇高政治觉悟和大公无私的革命者。
1904年,因为当地政府颁布新的租地条例,孙眉的农场损失惨重,1906年孙眉宣告破产,举家迁到香港定居。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广东都督一职空缺,当时广东地方人士力举孙眉出任;可是孙中山发电报劝孙眉不要从政,孙眉接纳孙中山意见,回到家乡开办中山合胜公司。
孙中山先后接受中西教育达20年之久,尤其他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西式教育,对他的一生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孙中山无论在檀香山、香港及广州漫长而艰辛的求学历程中,一切费用开支,几乎都是长兄孙眉负担,孙眉先后共拿出了70万美元支持革命,最终几乎倾家荡产。从这一点讲,孙眉,这位站在孙中山身后的人,功莫大焉。1915年,孙眉病逝于澳门。国民政府后来将其骸骨从澳门迁葬于老家翠亨村犁头尖山麓,由孙科立碑,以表彰其对革命的功绩,碑上的祭文由汪精卫所写。孙眉墓地及这块墓碑至今仍保存在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内。
1879年,比孙眉小12岁的孙中山与母亲搭乘运载侨民的船,一起赴檀香山,投奔孙眉。
孙中山到达夏威夷的第一站,就是毛伊岛的库拉。他先是被哥哥安排在他自己开的商店当店员,学习记账、珠算和当地人的方言。可是孙中山很快发现自己对呆板的买卖生涯毫无兴趣,在他的要求下,这年秋天,孙眉把弟弟送进檀香山的意奥拉尼学校读书。
创办于1862年的意奥拉尼学校是夏威夷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学校,如今也是夏威夷最有名的私立学校,教师几乎全为英国人,收费也高于其他学校,每年学杂费要花上150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孙中山在这所学校读了3年,爱弟心切的孙眉不吝赞助,而孙中山也没让哥哥失望,3年后中学毕业时,获得全班英语语法第二名。1882年7月27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当时夏威夷的国王卡拉卡瓦、王太后爱玛和公主莉莉奥库兰尼皆出席,而孙中山在典礼上接受了国王亲自颁发的奖品。这也被当地华侨视为极大的光荣。在意奥拉尼学校的大教学楼前,还有一座少年孙中山的铜像,学校也以出了孙中山这样一位伟人为荣。
几个月后,孙中山又去了檀香山瓦胡学院的大学预科班学习。这是当时夏威夷的最高学府,规模较大,学生近千人。虽然学费不菲,但孙眉也一如既往地支持弟弟。不过进入瓦胡学院时,孙中山用的是“孙帝象”这个父母最初给取的名字,以至于后来很长时间内,学校并不知道孙中山是他们的校友。瓦胡学院在1934年更名为普纳荷学校,而孙中山当年读书时的两层小楼至今仍在使用。出生于檀香山的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这里读过书,更让学校名气大振。由于与中山先生的历史渊源,普纳荷学校在推动与中国教育文化交流上走在全美学校的前列。它在美国最早开展中文教育,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一直保持与中国的密切联系。
不过,孙中山在这里其实只待了几个月就被迫离开,因为孙眉发现弟弟受基督教影响越来越大,兄弟俩为此发生了几次冲突。
普纳荷校园里有一棵酸子树,如今已长至两层楼高。果实的外壳似花生,但比花生大。剥开,里面漆黑黏黏的,其味酸中带丝甜意。当年孙中山就是坐在这棵树下,把酸子当零嘴吃。回国时,他将其种子带回乡,种在自家院前。如今种子已长成大树,叶密苍翠,仍守候在孙中山的故居旁。
1883年7月,尚未满17岁的孙中山心有不甘地从瓦胡学院退学回国,结束了自己第一次海外学生生涯。13岁—17岁,正是一个少年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檀香山的中国城规模很小,在中心广场也立着一尊孙中山的雕像。旁边的“中国文化广场”的二楼,有一个“兴中会纪念堂”,这里面收集了许多跟孙中山革命相关的重要文物,包括兴中会成立时会员缴纳会银登记表、陈少白证明兴中会创于檀香山致党史会函、孙中山敬告同乡论革命与保皇之分野书、黄兴三二九之役绝笔书等。
纪念堂像一个大会议室,放这些文件的展览柜被堆在墙角,显然很少被人问津。“这个地方也是国民党的檀香山总部,原先纪念堂有专门的职员管理,后来陈水扁上台,变卖国民党党产、削减经费,我们也没钱了,所以很少打理,平时来参观的人也很少。”纪念堂工作人员一脸歉意地说,“现在华人中的年轻人,忙着求学或生计,对这些东西不再感兴趣了。”时逢周末,纪念堂被用作教当地华人孩子学汉语的教室,几个孩子一边心不在焉地跟着老师念汉语,一边好奇地打量来探访的不速之客。
1894年10月,28岁的孙中山从上海踏上驶往檀香山的航船,他这次到檀香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这次距他上次离开檀香山,已经9年时间,当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夏威夷1893年发生革命,王后被逼退位,君主制已变成了共和制。11月24日,孙中山及其20多名支持者聚集在檀香山卑涉银行华人经理、基督教教友何宽的家中,举行了“兴中会”的成立大会。
如果说早年在檀香山坚持革命的孙中山在兄长孙眉看来是“异端”的话,孙中山后来在香港西医书院的优异成绩以及在澳门、广州行医的口碑和影响,已使孙眉完全改变了先前的否定态度,转而支持弟弟从事革命。孙眉也是兴中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他积极宣传革命,利用自己的社会人脉,分函檀香山各贤达,游说组织亲朋好友参加兴中会,而他自己也是毛伊岛分会的负责人。不仅如此,他还慷慨解囊,以极低的价格卖掉了一部分牲畜,并以当地华人首富的身份,带动了周围20多人出面,捐赠了5000美元。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身处毛伊岛的孙眉都扮演了孙中山革命大后方的角色。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孙科先被送到毛伊岛安置下来。孙中山经日本流亡到美国,又去毛伊岛看望家人。孙中山对一家人心怀歉意,他向哥哥报告了广州起义失败经过,孙眉鼓励他说:“这不算一回事,还应继续干下去!”这使孙中山沉重之余又感到了一些慰藉。孙眉又拿出一部分钱给弟弟,让他用作革命活动的经费。
在孙中山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华侨宣传革命、筹集钱款。孙眉也从理解到支持,为反清革命出钱出力,自然成了孙中山反清革命的“财政部长”,后来更俨然成为一名具有崇高政治觉悟和大公无私的革命者。
1904年,因为当地政府颁布新的租地条例,孙眉的农场损失惨重,1906年孙眉宣告破产,举家迁到香港定居。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广东都督一职空缺,当时广东地方人士力举孙眉出任;可是孙中山发电报劝孙眉不要从政,孙眉接纳孙中山意见,回到家乡开办中山合胜公司。
孙中山先后接受中西教育达20年之久,尤其他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西式教育,对他的一生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孙中山无论在檀香山、香港及广州漫长而艰辛的求学历程中,一切费用开支,几乎都是长兄孙眉负担,孙眉先后共拿出了70万美元支持革命,最终几乎倾家荡产。从这一点讲,孙眉,这位站在孙中山身后的人,功莫大焉。1915年,孙眉病逝于澳门。国民政府后来将其骸骨从澳门迁葬于老家翠亨村犁头尖山麓,由孙科立碑,以表彰其对革命的功绩,碑上的祭文由汪精卫所写。孙眉墓地及这块墓碑至今仍保存在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