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跟随者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求职者不在执着于的招聘会等传统的求职模式,开始更多的选择网络招聘的方式求职,这一方式一方面虽然增加了求职者求职的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风险。本文着重分析了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网络求职;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9.2;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162-03
作者简介:古丽加孜拉·库尔斯汗(1993-),女,新疆阿勒泰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倪清青(1993-),女,福建福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李媛(1993-),女,湖北仙桃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帖海珍(1992-),女,河南郑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指导老师:廖娟、罗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普及,网络求职受到越来越多求职者的青睐。简单地说,就是在网络上进行简单的个人求职、单位求才。利用网络求职不仅迎合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而且由于成本且便捷日益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这种半虚拟半真实的运作系统却成为了不少不法分子们投机取巧非法谋取利益的工具,近些年来不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再加上目前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有不少的大学生为此焦头烂额的同时由于缺乏风险和防范意识,使得他们自身及其财产成为了牺牲品。
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对成都部分高校即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发放700份问卷,各自100份。后期发放400份,西南民族大学100份,其余各校各50份,实际回收320份。的应届毕业生、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以及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了网络招聘这个系统得以运作的三方主体各自存在的风险,并从大学生的角度对三方主体提出防范措施,研究大学生网络求职的风险与防范。
一、三方主体存在的风险
(一)求职者
求职者在网络求职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主体,大学生作为其中一部分,判断能力较低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求职者求职前期存在的风险主要是网络平台的规范性、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缺乏风险意识。根据对成都7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有5.27%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求职的规范性、33.54%的被调查者认为信息的有效性、可信性对网络求职产生影响。
一是,网络平台的规范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招聘平台凭着本身的对于求职的优越性,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这种方式不强求时间和空间上的绝对一致,方便了双方时间的选择。互联网本身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也不受服务周期和发行渠道限制。它不仅可以迅速、快捷地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瞬间更新信息,但是有些不合格的网络招聘平台可能就鱼目混珠,没有完善的认证体系、合理有效的运行模式,对求职产生风险隐患;二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网络招聘平台的漏洞,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谋求不法利益。求职者自身对网络招聘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加上“高薪高职”的诱惑容易上当受骗。招聘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得不到绝对的保障,有些网站为了壮大声势,在网站上挂上一些“过期”的招聘信息,而一些单位企业为了进行人才储备,追求广告效应,发布不实的信息,或者过分修饰工作岗位和过分标高工资标准,吸引求职者;三是,风险意识的缺乏性,网络求职更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刚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在校期间,可能没有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或者较少接受此类的指导,没有对网络求职形成一种安全防范意识,或者说缺乏相应的常识,容易轻信虚假信息,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在求职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风险在于反馈信息的滞后性(招聘信息的交流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求职成本。根据调查问卷有38.46%的被调查者反映此现象。
大学生投递简历后,招聘单位公司的回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二者具有不同步性,难以直接交流互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处于被动状态等待回复期限长。简历投递后容易石沉大海。
在求职的后期存在的风险主要是:个人信息的保密性、责任的归属问题,根据调查问卷有38.46%的被调查者反映个人信息的保密性问题。
首先,对于个人信息的保密性,求职者在网络上发布的求职信息一般是供人查阅的,保密性不强。个人资料的网络泄露容易给求职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求职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其次,对于发生纠纷后责任的归属问题。当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害时,责任的承担主体不够明确,大学生相对于招聘网站来说处于较为被动和弱势的地位,大学生本身承担责任的能力较为薄弱,有可能因缺乏维权意识或者在利益和损失的衡量下选择放弃对损失的追偿。
(二)用工单位
发布网络招聘信息的用人单位由于自身的特性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这些风险在网络招聘系统的运作下间接影响了作为求职者的大学生的权益并且提高了求职的风险。
首先,在招聘时存在信息风险。其一处理信息的难度大,先进的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也出现了简历数量过于庞大,使得人力资源部门就得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筛选,容易出现出现应付的现象,大量无效的信息还会增加真正合格侯选人漏选的可能性。面对大量的简历,人力资源管理者通常匆匆浏览一遍后就将其大部分排除了,一般浏览每份简历的时间不超过半分钟。其二信息真实度低。如何进行网上身份的认证,以避免虚假信息和不严肃行为的侵入,是目前困扰网络招聘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网站会员的登记还没有明确要求“实名制”,也没有强制性的核查和惩罚措施,应聘者也可以邮发虚假简历和信息。
其次,不法分子冒充某企业发布招聘信息,一方面使得企业的信誉降低,另一方面求职者受到被骗的风险。其三信息回复及过期信息处理不及时,一些“消极求职者”由于大量的投递简历迟迟得不到回复,而对网络招聘失去信心,甚至怀疑招聘信息的真实性,这种状况可能由于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对于职位的具体要求不明确,导致发布的职位信息过于宽泛没有个性化与特定化的岗位需求信息,令求职者误解,无形中拉长了应聘回复时间。同时,任何形式的招聘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但企业在各招聘网站上付费发布的招聘信息的时效性往往是事先约定好的一个时间段,甚至过期后尽管招聘网站的主页上没有相关招聘信息,但仍有可能搜索到。 (三)网络招聘服务平台
企业通过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发布信息,求职者通过网络招聘服务平台获取招聘信息,作为两者间桥梁的网络招聘服务平台除了自身存在问题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转嫁给学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招聘网站对用户在使用其提供的平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部分后果基本作了免责声明。
首先,信息审核不严谨,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能够被放入招聘网站上面的信息应该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的,但由于信息流动量过大,招聘网站很难做到随时监视网站运作及严格审核信息真实性,而对于这一点各大网站基本上都做了免责声明。
例如智联招聘网站的免责条款里面有一项明确表示“Zhaopin.com并未随时监视此网址,但保留进行随时监视的权利。对于非Zhaopin.com公布的材料,Zhaopin.com一概不负任何责任。使用者承认并同意,应聘信息发布方对存入简历中心的个人简历及材料的格式、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负有全部责任,招聘信息发布方对于其在职位数据库公布的材料的准确性和合法性负有全部责任。对于Zhaopin.com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网址,Zhaopin.com并不保证其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亦并不代表本网站对其链接内容的认可,请使用者谨慎确认后使用,Zhaopin.com对由此导致的任何损失或伤害不承担任何责任。”
无忧工作网的免责条款里也有这样的规定,这样对于雇佣双方尤其是求职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求职者利用招聘网站寻找职位主要是依靠该网站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如若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将严重损害大学生的求职诉求。
其次,信息泄露免责。各大招聘网站的隐私条款均不同程度地给予大学生对于自身信息一定的保密度,但对于一些非由大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信息泄露免责,例如智联招聘的保密条款中“由于与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所造成之个人资料泄露及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为免除访问者在生命、身体或财产方面之急迫危险等导致的任何损失或伤害,zhaopin.com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将信息泄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转嫁至大学生,致使大学生无法向招聘网站要求损失补偿。
再次,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规范限制小,法律后果较轻。通过对比中国网络招聘垂直网站有效浏览时间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几大招聘网站所给的网站使用条款发现网站对用人单位的行为仅规定了明确禁止的行为,但对已作为的用人单位的处理一般只有暂停或终止使用,求职者利用网络求职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是网站所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若用人单位进行了禁止事项,对大学生的利益造成损害最严重的后果也只是终止使用该网站,并不能很好地保护权益。
二、从大学生的角度对网络招聘与求职中的三方主体提出的防范措施
对于网络求职中的风险不仅求职者要提高警惕及防范意识,同时必须要求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和企业要规范其行为,周游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是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才能找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一)求职者
大学生来说利用网络平台求职,为了降低求职的风险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首先,应选择规范的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其次,求职者在找寻需求的招聘信息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第一,通话联系网络招聘单位,核实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二,在当地的工商局网站上查询核对企业信息;第三,查询该企业的在社会的口碑和信誉度。再次,求职者学习掌握相关的劳动法、合同法知识和相关的政策,了解作为求职者的权利和义务,警惕重要信息的泄露;培养直接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咨询学校招生就业办和老师有关的就业知识。最后,应基于自己自身的专业和能力,找到对口的企业招聘信息岗位,避免盲目投递,追求效率和合理求职的结合。
(二)用工单位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规划。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制定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要注意采取网络招聘与其他招聘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如推荐、自荐、新闻媒体广告(包括专业杂志介绍)等方式来弥补网络招聘的不足。
其次,严格规范管理机构和体制。随着各部门对网络管理的日益重视,将会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出台以规范我国网络市场,保护企业与求职者双方的利益,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可靠。
再次,熟练使用网络招聘系统。网络招聘系统除了具备吸引应聘者,查询应聘者信息,对应聘者进行分类,实施在线问卷和测评,在线联系应聘者以及在线发出面试通知等功能外,形成人才数据库。与传统招聘方式不同,在网上短时间内就可以将应聘者信息进行分类标签。在使用网络招聘的过程中,招聘方应该随时整理已获取的应聘者信息,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专属人才数据库,除了可以方便以后随时补充新的候选人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节约再次发布信息的成本。
(三)网络服务平台
首先,严格审核网站用户所提供的招聘信息。招聘网站虽然不能保证随时监视网站运作,但是可以加强对用户提供信息真实性的审核。
其次,实行实名认证。实名认证是用户对自己的自信与肯定,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偏爱已认证的用人单位,通过实名认证不仅可以提高用人单位进入网站的门槛,加强其信用度,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招聘网站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用户,是一举两得的措施。
再次,提高用人单位注册用户的门槛。只有极少的招聘网站对招聘单位做了明确规定,如若能提高用人单位注册用户的门槛,可以有效过滤掉一些并非真正招聘员工的用人单位,给予大学生更好的保护。
综上是求职者在网络求职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风险及针对风险提出的防范。大学生为求职者中的一部分,存在其所独有的特点是大学生对自身期待值较高。
大学生对自身的期待值较高。大学生刚走出校门,且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期待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建树,对于工作的性质、待遇福利都会有较高的要求,容易被较高的福利待遇或者较高的岗位头衔所吸引。大学生相对于社会上的求职者来说,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弱及容易轻率行事。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大学生学会判断,选择与自身较为相符的岗位,增强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合同意识;其次,学校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方面的教育与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与网络招聘平台之间的合作,与合作的企业单位建立专门的有安全保障的网络求职渠道,降低网络求职过程中的风险;再次,学校可以建立以网络为平台的“法律超市”,将相关的社会信息、法律规范、较为普遍的陷阱案例等发布在此网站上供学生了解,一般来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具体的案例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有效。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青年自身也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在求职前对相关信息形成判断和筛选的意识和能力,求职过程中不要盲目相信,切忌急心、贪心,并且要细心留意关系自身利益的条款以及法律法规,求职后期建立合同意识,注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吴昊,张东.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42所高校大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3]林培清.毕业生就业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4(19).
[3]邓一飞.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现状研究及发展分析[D].天津大学,2006.
[4]李宁.浅议大学生网络求职与招聘[J].中国轻工教育,2008(1).
[5]网站的免责条款.
[6]杨帆.网络求职风险防范研究综述[D].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31).
[7]张衡.论大学生网上求职防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1).
[8]吴玉珊,万小艳.网络信息隐私权与冲突权:冲突、协调与平衡[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
关键词:网络求职;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9.2;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162-03
作者简介:古丽加孜拉·库尔斯汗(1993-),女,新疆阿勒泰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倪清青(1993-),女,福建福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李媛(1993-),女,湖北仙桃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帖海珍(1992-),女,河南郑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指导老师:廖娟、罗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普及,网络求职受到越来越多求职者的青睐。简单地说,就是在网络上进行简单的个人求职、单位求才。利用网络求职不仅迎合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而且由于成本且便捷日益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这种半虚拟半真实的运作系统却成为了不少不法分子们投机取巧非法谋取利益的工具,近些年来不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再加上目前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有不少的大学生为此焦头烂额的同时由于缺乏风险和防范意识,使得他们自身及其财产成为了牺牲品。
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对成都部分高校即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发放700份问卷,各自100份。后期发放400份,西南民族大学100份,其余各校各50份,实际回收320份。的应届毕业生、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以及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了网络招聘这个系统得以运作的三方主体各自存在的风险,并从大学生的角度对三方主体提出防范措施,研究大学生网络求职的风险与防范。
一、三方主体存在的风险
(一)求职者
求职者在网络求职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主体,大学生作为其中一部分,判断能力较低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求职者求职前期存在的风险主要是网络平台的规范性、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缺乏风险意识。根据对成都7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有5.27%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求职的规范性、33.54%的被调查者认为信息的有效性、可信性对网络求职产生影响。
一是,网络平台的规范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招聘平台凭着本身的对于求职的优越性,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这种方式不强求时间和空间上的绝对一致,方便了双方时间的选择。互联网本身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也不受服务周期和发行渠道限制。它不仅可以迅速、快捷地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瞬间更新信息,但是有些不合格的网络招聘平台可能就鱼目混珠,没有完善的认证体系、合理有效的运行模式,对求职产生风险隐患;二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网络招聘平台的漏洞,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谋求不法利益。求职者自身对网络招聘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加上“高薪高职”的诱惑容易上当受骗。招聘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得不到绝对的保障,有些网站为了壮大声势,在网站上挂上一些“过期”的招聘信息,而一些单位企业为了进行人才储备,追求广告效应,发布不实的信息,或者过分修饰工作岗位和过分标高工资标准,吸引求职者;三是,风险意识的缺乏性,网络求职更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刚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在校期间,可能没有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或者较少接受此类的指导,没有对网络求职形成一种安全防范意识,或者说缺乏相应的常识,容易轻信虚假信息,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在求职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风险在于反馈信息的滞后性(招聘信息的交流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求职成本。根据调查问卷有38.46%的被调查者反映此现象。
大学生投递简历后,招聘单位公司的回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二者具有不同步性,难以直接交流互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处于被动状态等待回复期限长。简历投递后容易石沉大海。
在求职的后期存在的风险主要是:个人信息的保密性、责任的归属问题,根据调查问卷有38.46%的被调查者反映个人信息的保密性问题。
首先,对于个人信息的保密性,求职者在网络上发布的求职信息一般是供人查阅的,保密性不强。个人资料的网络泄露容易给求职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求职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其次,对于发生纠纷后责任的归属问题。当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害时,责任的承担主体不够明确,大学生相对于招聘网站来说处于较为被动和弱势的地位,大学生本身承担责任的能力较为薄弱,有可能因缺乏维权意识或者在利益和损失的衡量下选择放弃对损失的追偿。
(二)用工单位
发布网络招聘信息的用人单位由于自身的特性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这些风险在网络招聘系统的运作下间接影响了作为求职者的大学生的权益并且提高了求职的风险。
首先,在招聘时存在信息风险。其一处理信息的难度大,先进的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也出现了简历数量过于庞大,使得人力资源部门就得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筛选,容易出现出现应付的现象,大量无效的信息还会增加真正合格侯选人漏选的可能性。面对大量的简历,人力资源管理者通常匆匆浏览一遍后就将其大部分排除了,一般浏览每份简历的时间不超过半分钟。其二信息真实度低。如何进行网上身份的认证,以避免虚假信息和不严肃行为的侵入,是目前困扰网络招聘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网站会员的登记还没有明确要求“实名制”,也没有强制性的核查和惩罚措施,应聘者也可以邮发虚假简历和信息。
其次,不法分子冒充某企业发布招聘信息,一方面使得企业的信誉降低,另一方面求职者受到被骗的风险。其三信息回复及过期信息处理不及时,一些“消极求职者”由于大量的投递简历迟迟得不到回复,而对网络招聘失去信心,甚至怀疑招聘信息的真实性,这种状况可能由于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对于职位的具体要求不明确,导致发布的职位信息过于宽泛没有个性化与特定化的岗位需求信息,令求职者误解,无形中拉长了应聘回复时间。同时,任何形式的招聘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但企业在各招聘网站上付费发布的招聘信息的时效性往往是事先约定好的一个时间段,甚至过期后尽管招聘网站的主页上没有相关招聘信息,但仍有可能搜索到。 (三)网络招聘服务平台
企业通过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发布信息,求职者通过网络招聘服务平台获取招聘信息,作为两者间桥梁的网络招聘服务平台除了自身存在问题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转嫁给学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招聘网站对用户在使用其提供的平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部分后果基本作了免责声明。
首先,信息审核不严谨,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能够被放入招聘网站上面的信息应该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的,但由于信息流动量过大,招聘网站很难做到随时监视网站运作及严格审核信息真实性,而对于这一点各大网站基本上都做了免责声明。
例如智联招聘网站的免责条款里面有一项明确表示“Zhaopin.com并未随时监视此网址,但保留进行随时监视的权利。对于非Zhaopin.com公布的材料,Zhaopin.com一概不负任何责任。使用者承认并同意,应聘信息发布方对存入简历中心的个人简历及材料的格式、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负有全部责任,招聘信息发布方对于其在职位数据库公布的材料的准确性和合法性负有全部责任。对于Zhaopin.com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网址,Zhaopin.com并不保证其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亦并不代表本网站对其链接内容的认可,请使用者谨慎确认后使用,Zhaopin.com对由此导致的任何损失或伤害不承担任何责任。”
无忧工作网的免责条款里也有这样的规定,这样对于雇佣双方尤其是求职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求职者利用招聘网站寻找职位主要是依靠该网站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如若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将严重损害大学生的求职诉求。
其次,信息泄露免责。各大招聘网站的隐私条款均不同程度地给予大学生对于自身信息一定的保密度,但对于一些非由大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信息泄露免责,例如智联招聘的保密条款中“由于与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所造成之个人资料泄露及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为免除访问者在生命、身体或财产方面之急迫危险等导致的任何损失或伤害,zhaopin.com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将信息泄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转嫁至大学生,致使大学生无法向招聘网站要求损失补偿。
再次,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规范限制小,法律后果较轻。通过对比中国网络招聘垂直网站有效浏览时间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几大招聘网站所给的网站使用条款发现网站对用人单位的行为仅规定了明确禁止的行为,但对已作为的用人单位的处理一般只有暂停或终止使用,求职者利用网络求职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是网站所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若用人单位进行了禁止事项,对大学生的利益造成损害最严重的后果也只是终止使用该网站,并不能很好地保护权益。
二、从大学生的角度对网络招聘与求职中的三方主体提出的防范措施
对于网络求职中的风险不仅求职者要提高警惕及防范意识,同时必须要求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和企业要规范其行为,周游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是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才能找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一)求职者
大学生来说利用网络平台求职,为了降低求职的风险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首先,应选择规范的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其次,求职者在找寻需求的招聘信息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第一,通话联系网络招聘单位,核实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二,在当地的工商局网站上查询核对企业信息;第三,查询该企业的在社会的口碑和信誉度。再次,求职者学习掌握相关的劳动法、合同法知识和相关的政策,了解作为求职者的权利和义务,警惕重要信息的泄露;培养直接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咨询学校招生就业办和老师有关的就业知识。最后,应基于自己自身的专业和能力,找到对口的企业招聘信息岗位,避免盲目投递,追求效率和合理求职的结合。
(二)用工单位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规划。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制定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要注意采取网络招聘与其他招聘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如推荐、自荐、新闻媒体广告(包括专业杂志介绍)等方式来弥补网络招聘的不足。
其次,严格规范管理机构和体制。随着各部门对网络管理的日益重视,将会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出台以规范我国网络市场,保护企业与求职者双方的利益,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可靠。
再次,熟练使用网络招聘系统。网络招聘系统除了具备吸引应聘者,查询应聘者信息,对应聘者进行分类,实施在线问卷和测评,在线联系应聘者以及在线发出面试通知等功能外,形成人才数据库。与传统招聘方式不同,在网上短时间内就可以将应聘者信息进行分类标签。在使用网络招聘的过程中,招聘方应该随时整理已获取的应聘者信息,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专属人才数据库,除了可以方便以后随时补充新的候选人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节约再次发布信息的成本。
(三)网络服务平台
首先,严格审核网站用户所提供的招聘信息。招聘网站虽然不能保证随时监视网站运作,但是可以加强对用户提供信息真实性的审核。
其次,实行实名认证。实名认证是用户对自己的自信与肯定,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偏爱已认证的用人单位,通过实名认证不仅可以提高用人单位进入网站的门槛,加强其信用度,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招聘网站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用户,是一举两得的措施。
再次,提高用人单位注册用户的门槛。只有极少的招聘网站对招聘单位做了明确规定,如若能提高用人单位注册用户的门槛,可以有效过滤掉一些并非真正招聘员工的用人单位,给予大学生更好的保护。
综上是求职者在网络求职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风险及针对风险提出的防范。大学生为求职者中的一部分,存在其所独有的特点是大学生对自身期待值较高。
大学生对自身的期待值较高。大学生刚走出校门,且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期待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建树,对于工作的性质、待遇福利都会有较高的要求,容易被较高的福利待遇或者较高的岗位头衔所吸引。大学生相对于社会上的求职者来说,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弱及容易轻率行事。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大学生学会判断,选择与自身较为相符的岗位,增强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合同意识;其次,学校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方面的教育与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与网络招聘平台之间的合作,与合作的企业单位建立专门的有安全保障的网络求职渠道,降低网络求职过程中的风险;再次,学校可以建立以网络为平台的“法律超市”,将相关的社会信息、法律规范、较为普遍的陷阱案例等发布在此网站上供学生了解,一般来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具体的案例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有效。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青年自身也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在求职前对相关信息形成判断和筛选的意识和能力,求职过程中不要盲目相信,切忌急心、贪心,并且要细心留意关系自身利益的条款以及法律法规,求职后期建立合同意识,注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吴昊,张东.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42所高校大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3]林培清.毕业生就业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4(19).
[3]邓一飞.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现状研究及发展分析[D].天津大学,2006.
[4]李宁.浅议大学生网络求职与招聘[J].中国轻工教育,2008(1).
[5]网站的免责条款.
[6]杨帆.网络求职风险防范研究综述[D].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31).
[7]张衡.论大学生网上求职防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1).
[8]吴玉珊,万小艳.网络信息隐私权与冲突权:冲突、协调与平衡[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