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光荏苒,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来检视深圳的出版产业,发现昔日的光辉不再。而这种尴尬的地位,是由深圳出版产业近十年来乏善可陈的平庸作为造成的。而深圳出版如能克服发展“瓶颈”,一定能杀开一条 “血路”,在“后花季雨季”时代再续辉煌。
[关键词]深圳出版出版“瓶颈”文化+科技出版前景66666666666666666666666
深圳出版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上个世纪90年代,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曾经风靡全国,在专业和大众领域都引起了巨大反响,是名副其实的双效图书。
时光荏苒,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来检视深圳的出版产业,发现昔日的光辉不再,在深圳的优势文化产业中已经看不到它的身影。在深圳市政府制定的决定深圳文化产业未来走向的纲领性文件《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政府打算“做大做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序列里只有深圳广电集团与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已被剔除在外,这一切都显示了深圳出版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前景。这种尴尬地位是由深圳出版产业近十年来乏善可陈的平庸作为造成的。
一、深圳出版产业的现状
盘点深圳出版产业的现状,大致可将其分为“正规军”与“游击队”两个部分。
深圳出版“正规军”的排头兵——海天出版社被定位于一家城市综合出版社,自1984年建社至今,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
据最新资料披露,海天出版社年出版新书251种,发行码洋1.15亿,现有员工71人,其产能规模与内地一家省级中型专业社相当。在社会效益上,从1997起,海天出版社连续三年先后有3种图书四次荣获国家级图书三大奖。而这四项大奖仅《花季•雨季》一书就独揽了二项,而且获奖期都集中在《花季•雨季》走红的那几年。作为一个城市出版社,海天的出书结构是综合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但每一方面又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品种。在《花季•雨季》这“一个品牌”的高峰之后,再没有同样的高峰让我们仰止。在经济效益上,据该社权威人士透露:该社利润的80%以上仍然来自计划经济的教材和教辅,此外自费出版与物业收入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利润。该社2002年7月由政府财政定向核补改为经费自给,即使如此,该社一些重点项目仍然得到政府的不定期资助,这也是海天社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总的来说,海天社的赢利模式与国内其他出版社一样,主要还是依赖教育出版,从它的选题书目与财务报表上可以看出其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待加强。
“正规军”老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成立于2004年,建社虽也有六年之久,但规模和产能增长缓慢。目前该社有员工20余人,发行码洋2000万元左右。2010年该社征订书目只有80种,新书仅19种。据了解,该社营业收入构成为定制包销图书占70%左右,市场订货图书占30%左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是有待提高的。在社会效益方面,由于建社时间不长,该社没有获过三大奖,在出版业内知名度比起那些老牌的报业出版社来说还有一定差距。不过,深报出版社近年重点打造的“身、心、灵”系列图书,如2010年推出的《传统文化养生系列图书》及《乔玉川百病诊治与膳食》等在全国书博会上获得了一定的反响与好评,有成为该社图书品牌的趋势。但从该社2010的书目看,也同样存在着选题结构较松散,出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深圳出版的“游击队”主要由民营的图书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组成,大多是一些在香港注册了出版社而在深圳办公的小公司,主要业务是在内地组织一些自费出版的书稿然后利用香港的书号出版,发行数量很少。
二、深圳出版发展的“瓶颈”
相对于资产总额达50多亿、从业员工达6000多人,在规模、实力与现代化程度都名列全国前茅的深圳报业集团来说,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显得有些袖珍。深圳出版的发展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相比是严重滞后的。滞后的原因有许多,笔者认为其发展“瓶颈”如下:
1. 规模与产值过小
深圳出版产业的规模与京、沪、津等直辖市当然无法比,即使和同是计划单列的城市出版社——青岛出版社相比较,规模与产值都要逊色许多。
青岛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1月,比海天出版社还晚成立几年,现已发展成为以图书出版发行为主业,集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多媒体合一的青岛出版集团。2007年,青岛出版社共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等各类出版物3506种;全年销售图书5100万册,销售码洋达到3.9亿元,青岛出版社全年收入突破3.1亿元。 2008年,青岛出版集团在图书零售市场的占有率排名居全国第32位。
深圳的经济总量比青岛应该强一些,但出版产值却比其少了近六成,主要原因还是出版社的规模太小。深圳于2007年也成立了出版发行集团,由海天出版社与原先的深圳发行集团整合组建而成,号称是国内第一家真正融合出版发行业上下游资源于一体的企业实体。与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共同构成深圳三大文化产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现有总资产近1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近7.5亿元,年销售额近7 亿元,员工2600多名,拥有3座超万平方米的大型书城和15家全资、控股下属公司。确实,深圳有着全国领先的图书零售发行系统,三大书城的规模与产值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应属佼佼者,而且深圳有着在全国人均购书量较高的读者消费群,但这些好的条件只是在图书出版产业的下游部分,而在决定该产业品牌与质量的上游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却仍然呈现一种贫血状态。因此深圳出版要上台阶,首先要上规模,做大体量。笔者认为以深圳目前的经济总量及阅读消费需求来说,拥有四到五家出版社是不为多的。从深圳的产业发展状态及读者细分市场来考虑,有些专业社很有马上挂牌成立的必要,如科技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经济出版社等。是否可参照内地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扩张办法,由原来的一家人民出版社扩展为数个专业出版社,也可以将老社升格为总社,下属各分社。不管用什么方法,迅速扩张专业规模是克服深圳出版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 图书出版架构松散,战线太长,缺乏品牌影响力
目前深圳两家国有出版社都是综合社,缺少专业侧重点,选题犹如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由此不能形成合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有市场的产品群。翻开2010年海天出版社的图书征订目录,琳琅满目地列入了1600余种图书,这些品种大约分成了10大类。光只从一个年出新书251种、发行码洋仅1.15亿的中型出版社来说,这份书目也过于庞大与繁杂了。在书目所列10大类品种中,经济类所占比重最大,几乎占去了三分之一强,其次是教育类、生活类、社科类、少儿类、青春文学类、文学类等。总的来说,从海天的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社的出版架构虽然符合他们自己提出的“重双效”、“讲时尚 ”、“实用型”方针,但所谓“重双效”更多地体现在重经济效益上。选题的基本思路是围着市场转的。笔者认为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势下,重视市场是没有错的。但光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不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建立和延伸自己的品牌,很快就会陷入产品同质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那种貌似“大而全”的产品市场也会很快地被他人蚕食而丧失殆尽。
青岛出版社也是综合社,但他们一直以生活类图书为重点,长期坚持不懈,终于形成自己的品牌。海天社原来也有《花季•雨季》品牌,但没有重点发展、深度开发,而是浅尝辄止,造成品牌夭折,令人痛惜。如果深圳出版能分出若干专业分社,每个分社都术业有专攻,这种图书选题架构松散、缺乏重点的瓶颈将会得到有效突破。“蛋糕”做大后,不同专业方向都有专业队伍去重点攻关,质量自然就做强了。
3. 在选题策划上缺乏“敢为天下先”的深圳改革精神
在出版产业上要做出品牌做出影响,主要靠产品的创新与内涵。当然,这些必须是在符合党的出版方针的前提下,还需要编辑的慧眼识珠,但是首先要求深圳的出版人特别是主管领导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花季•雨季》之所以能够在当时成为品牌,也在于它是第一个“吃螃蟹”,以全新的视角表现了当时青少年的思想与风貌。深圳有改革的传统,这种改革的精神如果能在深圳出版的选题策划中得到体现,势必成为深圳出版在全国“雄起”的优势。从目前深圳两家出版社的书目来看,还是稳妥有余,探索不足,缺乏那种让人振聋发聩的亮点。深圳出版人应该传承“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有关主管领导也要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具有探索与改革特色的深圳出版风格,在全国做出品牌做出影响。
4. 在市场竞争中起步较晚,对计划经济有依赖性
海天社2002年7月由政府财政定向核补改为经费自给,2006年12月才转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步较晚。而海天社由财政核补改为经费自给以后,并没有完全断奶,即使改制以后,依靠教辅及物业收入与财政不定期的项目补助,小日子还可以过得有滋有味。这种衣食无忧的状态虽然是海天社的优势,但是否也造成了该社这些年不思进取的惰性。海天社是否因“小富即安”而滋生惰性可能只是笔者的妄加揣测,但其在市场竞争中起步较晚却是铁定的事实,当别的社已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久经考验、叱咤风云时,而它却还在蹒跚学步,这中间的差距就可想而知。
三、深圳出版的前景
——文化+科技
200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率队到海天出版社调研。他指出,海天社要认真把握当前整个出版业面临的趋势,借助深圳的优势,利用高新技术,以科技文化作为出版的核心,迎接出版数字化的挑战,在出版数字化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争取有新突破,为我国出版业现代化、数字化作出贡献。邬副署长的讲话代表了管理层对深圳出版下一步发展的期望。
向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出版业的大势所趋,也是深圳出版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圳出版除了要克服上述“瓶颈”、在纸媒出版方面继续做大做强之外,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最大优势的突破口是关键之举,而这个突破口应该就是向数字化转型。
深圳的高科技在全国是有名的,深圳的“文化+高科技”在全国也是有名的,如A8音乐、迅雷网络、腾讯QQ等,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字已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A8音乐“文化加高科技”模式是最值得深圳出版效仿的,两家原来都是做传统文化产品的,A8借助网络成功向数字化转型并建立了自己稳定的客户资源并提供不可替代的增值服务。深圳出版如要向它学习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并由此拓展自己的数字化业务。可喜的是,目前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已经开始打造一个名为“火星城”的文化产品数字化交易平台,该平台由出版发行集团下属的电子出版物公司负责筹建,预期目标是以科技为依托,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造数字化“深圳书城”,为读者提供多元化新媒体产品全景式展示、检索、购买和售后服务。项目包括“数字化深圳书城”与“市民中心全民阅读网”两大部分。有了这个平台,深圳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就有了一个雏型,比如“火星城”的付费下载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完善的在线支付系统,深圳出版社可以尽快地将自己的内容资源数字化从而在网上进行销售,从而实现同一资源的立体出版。特别是手机的付费下载及教育部将要推广的中小学教材“电子书包”,都是借助这个平台能马上赢利的重要商机。
目前,海天社目前已开始立足自身实际,结合集团“出版发行产业链数字化”的发展规划,将数字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作为数字出版的重点工作,待该平台建成后,将能够把纸质图书的发排文件(方正飞腾、 word等)通过资源管理系统转换成电子图书,数字化的电子图书可以在集团内部供查询、检索、引用。同时,经过二次加密后形成可以销售的数字图书,传送给集团的“火星城”数字化交易平台或其它数字图书销售商,从而实现数字图书的在线销售功能。
事实上,上述向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别的省市也都在做,有的可能比深圳做得更好,深圳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应该远远不止这些。目前我国数字化出版主要存在营销盈利模式不成熟,相关标准不统一、数字产品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等问题,版权保护与标准制订都需要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而这恰好是深圳的优势之一。而成熟的营销盈利模式则可以通过与已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网络运营商合作来实现,前述“迅雷”与“腾讯”这样的网络巨人就是深圳出版的优质合作伙伴,这是深圳出版数字化建设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但是在数字化时代“内容为王”,深圳出版要实现重大突破,关键还是需要有好的内容资源,深圳出版还是要苦练内功,克服发展“瓶颈”,加强规模与内涵建设,建设一批有质量受欢迎的内容资源,这样才能形成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营造“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总之,深圳出版在数字化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已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基础,也取得了一些“文化+科技”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如能克服“瓶颈”,做大规模,依托深圳的高新科技,加强与全国闻名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联手,深圳出版一定能杀开一条 “血路”,为我国的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当好排头兵,在“后花季雨季”时代再续辉煌。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深圳出版出版“瓶颈”文化+科技出版前景66666666666666666666666
深圳出版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上个世纪90年代,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曾经风靡全国,在专业和大众领域都引起了巨大反响,是名副其实的双效图书。
时光荏苒,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来检视深圳的出版产业,发现昔日的光辉不再,在深圳的优势文化产业中已经看不到它的身影。在深圳市政府制定的决定深圳文化产业未来走向的纲领性文件《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政府打算“做大做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序列里只有深圳广电集团与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已被剔除在外,这一切都显示了深圳出版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前景。这种尴尬地位是由深圳出版产业近十年来乏善可陈的平庸作为造成的。
一、深圳出版产业的现状
盘点深圳出版产业的现状,大致可将其分为“正规军”与“游击队”两个部分。
深圳出版“正规军”的排头兵——海天出版社被定位于一家城市综合出版社,自1984年建社至今,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
据最新资料披露,海天出版社年出版新书251种,发行码洋1.15亿,现有员工71人,其产能规模与内地一家省级中型专业社相当。在社会效益上,从1997起,海天出版社连续三年先后有3种图书四次荣获国家级图书三大奖。而这四项大奖仅《花季•雨季》一书就独揽了二项,而且获奖期都集中在《花季•雨季》走红的那几年。作为一个城市出版社,海天的出书结构是综合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但每一方面又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品种。在《花季•雨季》这“一个品牌”的高峰之后,再没有同样的高峰让我们仰止。在经济效益上,据该社权威人士透露:该社利润的80%以上仍然来自计划经济的教材和教辅,此外自费出版与物业收入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利润。该社2002年7月由政府财政定向核补改为经费自给,即使如此,该社一些重点项目仍然得到政府的不定期资助,这也是海天社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总的来说,海天社的赢利模式与国内其他出版社一样,主要还是依赖教育出版,从它的选题书目与财务报表上可以看出其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待加强。
“正规军”老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成立于2004年,建社虽也有六年之久,但规模和产能增长缓慢。目前该社有员工20余人,发行码洋2000万元左右。2010年该社征订书目只有80种,新书仅19种。据了解,该社营业收入构成为定制包销图书占70%左右,市场订货图书占30%左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是有待提高的。在社会效益方面,由于建社时间不长,该社没有获过三大奖,在出版业内知名度比起那些老牌的报业出版社来说还有一定差距。不过,深报出版社近年重点打造的“身、心、灵”系列图书,如2010年推出的《传统文化养生系列图书》及《乔玉川百病诊治与膳食》等在全国书博会上获得了一定的反响与好评,有成为该社图书品牌的趋势。但从该社2010的书目看,也同样存在着选题结构较松散,出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深圳出版的“游击队”主要由民营的图书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组成,大多是一些在香港注册了出版社而在深圳办公的小公司,主要业务是在内地组织一些自费出版的书稿然后利用香港的书号出版,发行数量很少。
二、深圳出版发展的“瓶颈”
相对于资产总额达50多亿、从业员工达6000多人,在规模、实力与现代化程度都名列全国前茅的深圳报业集团来说,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显得有些袖珍。深圳出版的发展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相比是严重滞后的。滞后的原因有许多,笔者认为其发展“瓶颈”如下:
1. 规模与产值过小
深圳出版产业的规模与京、沪、津等直辖市当然无法比,即使和同是计划单列的城市出版社——青岛出版社相比较,规模与产值都要逊色许多。
青岛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1月,比海天出版社还晚成立几年,现已发展成为以图书出版发行为主业,集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多媒体合一的青岛出版集团。2007年,青岛出版社共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等各类出版物3506种;全年销售图书5100万册,销售码洋达到3.9亿元,青岛出版社全年收入突破3.1亿元。 2008年,青岛出版集团在图书零售市场的占有率排名居全国第32位。
深圳的经济总量比青岛应该强一些,但出版产值却比其少了近六成,主要原因还是出版社的规模太小。深圳于2007年也成立了出版发行集团,由海天出版社与原先的深圳发行集团整合组建而成,号称是国内第一家真正融合出版发行业上下游资源于一体的企业实体。与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共同构成深圳三大文化产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现有总资产近1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近7.5亿元,年销售额近7 亿元,员工2600多名,拥有3座超万平方米的大型书城和15家全资、控股下属公司。确实,深圳有着全国领先的图书零售发行系统,三大书城的规模与产值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应属佼佼者,而且深圳有着在全国人均购书量较高的读者消费群,但这些好的条件只是在图书出版产业的下游部分,而在决定该产业品牌与质量的上游部分——图书编辑出版却仍然呈现一种贫血状态。因此深圳出版要上台阶,首先要上规模,做大体量。笔者认为以深圳目前的经济总量及阅读消费需求来说,拥有四到五家出版社是不为多的。从深圳的产业发展状态及读者细分市场来考虑,有些专业社很有马上挂牌成立的必要,如科技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经济出版社等。是否可参照内地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扩张办法,由原来的一家人民出版社扩展为数个专业出版社,也可以将老社升格为总社,下属各分社。不管用什么方法,迅速扩张专业规模是克服深圳出版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 图书出版架构松散,战线太长,缺乏品牌影响力
目前深圳两家国有出版社都是综合社,缺少专业侧重点,选题犹如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由此不能形成合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有市场的产品群。翻开2010年海天出版社的图书征订目录,琳琅满目地列入了1600余种图书,这些品种大约分成了10大类。光只从一个年出新书251种、发行码洋仅1.15亿的中型出版社来说,这份书目也过于庞大与繁杂了。在书目所列10大类品种中,经济类所占比重最大,几乎占去了三分之一强,其次是教育类、生活类、社科类、少儿类、青春文学类、文学类等。总的来说,从海天的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社的出版架构虽然符合他们自己提出的“重双效”、“讲时尚 ”、“实用型”方针,但所谓“重双效”更多地体现在重经济效益上。选题的基本思路是围着市场转的。笔者认为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势下,重视市场是没有错的。但光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不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建立和延伸自己的品牌,很快就会陷入产品同质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那种貌似“大而全”的产品市场也会很快地被他人蚕食而丧失殆尽。
青岛出版社也是综合社,但他们一直以生活类图书为重点,长期坚持不懈,终于形成自己的品牌。海天社原来也有《花季•雨季》品牌,但没有重点发展、深度开发,而是浅尝辄止,造成品牌夭折,令人痛惜。如果深圳出版能分出若干专业分社,每个分社都术业有专攻,这种图书选题架构松散、缺乏重点的瓶颈将会得到有效突破。“蛋糕”做大后,不同专业方向都有专业队伍去重点攻关,质量自然就做强了。
3. 在选题策划上缺乏“敢为天下先”的深圳改革精神
在出版产业上要做出品牌做出影响,主要靠产品的创新与内涵。当然,这些必须是在符合党的出版方针的前提下,还需要编辑的慧眼识珠,但是首先要求深圳的出版人特别是主管领导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花季•雨季》之所以能够在当时成为品牌,也在于它是第一个“吃螃蟹”,以全新的视角表现了当时青少年的思想与风貌。深圳有改革的传统,这种改革的精神如果能在深圳出版的选题策划中得到体现,势必成为深圳出版在全国“雄起”的优势。从目前深圳两家出版社的书目来看,还是稳妥有余,探索不足,缺乏那种让人振聋发聩的亮点。深圳出版人应该传承“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有关主管领导也要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具有探索与改革特色的深圳出版风格,在全国做出品牌做出影响。
4. 在市场竞争中起步较晚,对计划经济有依赖性
海天社2002年7月由政府财政定向核补改为经费自给,2006年12月才转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步较晚。而海天社由财政核补改为经费自给以后,并没有完全断奶,即使改制以后,依靠教辅及物业收入与财政不定期的项目补助,小日子还可以过得有滋有味。这种衣食无忧的状态虽然是海天社的优势,但是否也造成了该社这些年不思进取的惰性。海天社是否因“小富即安”而滋生惰性可能只是笔者的妄加揣测,但其在市场竞争中起步较晚却是铁定的事实,当别的社已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久经考验、叱咤风云时,而它却还在蹒跚学步,这中间的差距就可想而知。
三、深圳出版的前景
——文化+科技
200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率队到海天出版社调研。他指出,海天社要认真把握当前整个出版业面临的趋势,借助深圳的优势,利用高新技术,以科技文化作为出版的核心,迎接出版数字化的挑战,在出版数字化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争取有新突破,为我国出版业现代化、数字化作出贡献。邬副署长的讲话代表了管理层对深圳出版下一步发展的期望。
向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出版业的大势所趋,也是深圳出版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圳出版除了要克服上述“瓶颈”、在纸媒出版方面继续做大做强之外,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最大优势的突破口是关键之举,而这个突破口应该就是向数字化转型。
深圳的高科技在全国是有名的,深圳的“文化+高科技”在全国也是有名的,如A8音乐、迅雷网络、腾讯QQ等,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字已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A8音乐“文化加高科技”模式是最值得深圳出版效仿的,两家原来都是做传统文化产品的,A8借助网络成功向数字化转型并建立了自己稳定的客户资源并提供不可替代的增值服务。深圳出版如要向它学习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并由此拓展自己的数字化业务。可喜的是,目前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已经开始打造一个名为“火星城”的文化产品数字化交易平台,该平台由出版发行集团下属的电子出版物公司负责筹建,预期目标是以科技为依托,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造数字化“深圳书城”,为读者提供多元化新媒体产品全景式展示、检索、购买和售后服务。项目包括“数字化深圳书城”与“市民中心全民阅读网”两大部分。有了这个平台,深圳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就有了一个雏型,比如“火星城”的付费下载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完善的在线支付系统,深圳出版社可以尽快地将自己的内容资源数字化从而在网上进行销售,从而实现同一资源的立体出版。特别是手机的付费下载及教育部将要推广的中小学教材“电子书包”,都是借助这个平台能马上赢利的重要商机。
目前,海天社目前已开始立足自身实际,结合集团“出版发行产业链数字化”的发展规划,将数字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作为数字出版的重点工作,待该平台建成后,将能够把纸质图书的发排文件(方正飞腾、 word等)通过资源管理系统转换成电子图书,数字化的电子图书可以在集团内部供查询、检索、引用。同时,经过二次加密后形成可以销售的数字图书,传送给集团的“火星城”数字化交易平台或其它数字图书销售商,从而实现数字图书的在线销售功能。
事实上,上述向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别的省市也都在做,有的可能比深圳做得更好,深圳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应该远远不止这些。目前我国数字化出版主要存在营销盈利模式不成熟,相关标准不统一、数字产品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等问题,版权保护与标准制订都需要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而这恰好是深圳的优势之一。而成熟的营销盈利模式则可以通过与已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网络运营商合作来实现,前述“迅雷”与“腾讯”这样的网络巨人就是深圳出版的优质合作伙伴,这是深圳出版数字化建设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但是在数字化时代“内容为王”,深圳出版要实现重大突破,关键还是需要有好的内容资源,深圳出版还是要苦练内功,克服发展“瓶颈”,加强规模与内涵建设,建设一批有质量受欢迎的内容资源,这样才能形成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营造“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总之,深圳出版在数字化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已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基础,也取得了一些“文化+科技”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如能克服“瓶颈”,做大规模,依托深圳的高新科技,加强与全国闻名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联手,深圳出版一定能杀开一条 “血路”,为我国的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当好排头兵,在“后花季雨季”时代再续辉煌。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