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区分真人和假脸
很多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深度学习来实现的,人脸识别也不例外。
人脸识别系统的深度学习,首先是对人脸进行逐层的特征分类,每一层都会对某种信息进行分类、优化,然后将信息传递到下一层。比如,第一层可能会寻找简单的边线;第二层或会寻找可以形成长方形或圆形等简单形状的边线集合;第三层或会识别眼睛和鼻子等特征……第五、第六层以后,神经网络会将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让机器可以根据训练数据集,达到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最终掌握“人脸”的概念。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层数越多,它能表达的信息也就越复杂。目前,我国在人脸识别上的前沿技术团队,已经可以做到将人脸信息分为1000层以上的神经网络。而数据越多,人脸识别的效果就会越精确。
早期的人脸识别系统,之所以会把照片当成人脸,是因为它学习的“教材”就是照片。既然是从照片上学习到人脸的信息,自然就会把照片当成人脸。“因为它本身没有太强的信息甄别能力。”360企业安全移动应用事业部总经理趙刚解释道。但就像“央视3·15”晚会上主持人演示的那样,图片处理软件也可以让照片“活”起来。面对这些“动图”,我们用肉眼很容易就看出来了,可是号称“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系统,难道就“懵圈”了吗?
“一般来说,合成图像中的人脸和原有的真脸相比,会存在众多不匹配的情况。再精心的PS,在光线分布、色调均匀度、贴图周边处理方面,都难免会存在微小的不自然。”商汤科技计算机视觉研究员吴立威对笔者说:“这些不匹配的情况,通过我们人脸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都可以一一找出来。即便是那些人眼根本察觉不到的头发丝般细微的瑕疵。”
“总的来说,只要给予足够多的人脸攻击大数据样本,机器就能够自主地学习到伪造图像或合成视频中的瑕疵,最终就能得到对于这些攻击的分辨能力。并且,随着学习数据的不断增多,深度学习系统也会一天比一天强大,让各种各样的换脸无可遁形。”吴立威说。
“刷脸”能做支付的唯一凭证吗
“在我们看来,主持人在‘3·15’晚会上展示的‘攻击’,已经是‘上古时代’的‘攻击手法’了,业内主要的技术团队早就已经可以防护了。”旷视科技互联网市场运营总监伞璐笑着对笔者说。
此次晚会的展示,只是把人脸识别领域的反攻击工作和黑客的较量从幕后搬到了台前。伞璐介绍说,他们早在2015年底,就针对线上身份验证服务,设立了专门的活体攻防团队。这个攻防团队平均每天过滤掉的攻击次数达到52342次。而晚会上主持人演示的,确实是最常见的攻击方法,但只是他们每天要面对攻击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目前的碰撞试验阶段,就已能够防护住了。
小视科技首席法官倪冰冰称,无论是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做的屏幕翻拍、虚拟人脸,还是像电影中常见的那种高仿人脸面具等攻击,虽然表面看似真实,“但是一旦数学变幻到某个特定的特征空间,马脚就露出来了。”倪冰冰介绍说,他们非常重视反欺诈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迭代,团队的核心成员当中,有一半以上都参与其中。
据调查,目前人脸识别企业普遍的方式是,在保证正确识别和正确拒绝通过率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误识率。但误识率就像误差一样,很难避免。
目前主要的人脸识别团队都能做到将通过率控制在95%左右。也就是说用户在刷脸时,20次中通过19次,有1次需要重新刷或者停止交易,或者转用人工方式进行二次排查。
“人脸识别不可能是一个包打天下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一个安全的补充,但是不能对它寄太高希望,把它当成唯一的认证手段。”360企业安全移动应用事业部总经理赵刚表示,“即使是其他的生物认证,比如指纹、虹膜甚至静脉识别,都只是多一层防护,但是这些防护都不是万无一失的。没有哪一项可以称得上绝对安全。任何安全防护都有攻克方式,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
人脸识别只能用于安全认证?
赵刚认为,对于人脸识别,盲目地信任肯定是不可取的态度,但是也不能因为它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将其一棍子打死。
实际上,作为一项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的作用,也不仅限于各种终端账号登录的安全认证方式。
虽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人脸识别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但更广泛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却是安保领域。比如,在抓捕逃犯时,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协助在数据库或者监控视频中锁定目标,并跟踪对方行迹,这样能够提高破案效率或者做及时有效的智能预警。
人脸识别还可以用于一些商业上的数据分析,比如研究逛商店的人的消费偏好。根据商店监控录像捕捉到的人脸信息,可以统计出一段时间内,各个柜台前站的人的数量和时长,以此来评判哪个产品是热销产品。
商汤科技人脸识别团队表示,他们的合作伙伴中,有不少是直播平台。现在不少直播APP可以在直播的同时,给主播添加帽子、头饰、眼镜等卡通效果,这就是基于人脸识别和AR技术实现的,系统要先定位你脸部五官的位置,然后再给相应的位置“穿戴上”相应的配饰,增加娱乐互动效果。
个别面膜企业,也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通过让用户“刷脸”,测量脸部大小,为用户提供面膜尺寸,和对用户的肌肤年龄、性别等属性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我们的面部信息也是一项重要的个人信息。可是在这个信息安全面临极大考验的时代,人们总难免会担心“面部信息的安全”,毕竟自己的脸天天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能像密码一样秘而不宣。
在赵刚看来,加强防范意识固然是必要的,但没必要过度担心从而因噎废食。“对于一项人们还不够了解的新的技术,无论是盲目的信任,还是因为一些现存的瑕疵就恐惧或者拒绝,都将对这个行业和技术发展产生打击。提早去了解它,适度地利用它,并且保持警惕,让安全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绊脚石,才是正确的态度。”
很多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深度学习来实现的,人脸识别也不例外。
人脸识别系统的深度学习,首先是对人脸进行逐层的特征分类,每一层都会对某种信息进行分类、优化,然后将信息传递到下一层。比如,第一层可能会寻找简单的边线;第二层或会寻找可以形成长方形或圆形等简单形状的边线集合;第三层或会识别眼睛和鼻子等特征……第五、第六层以后,神经网络会将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让机器可以根据训练数据集,达到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最终掌握“人脸”的概念。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层数越多,它能表达的信息也就越复杂。目前,我国在人脸识别上的前沿技术团队,已经可以做到将人脸信息分为1000层以上的神经网络。而数据越多,人脸识别的效果就会越精确。
早期的人脸识别系统,之所以会把照片当成人脸,是因为它学习的“教材”就是照片。既然是从照片上学习到人脸的信息,自然就会把照片当成人脸。“因为它本身没有太强的信息甄别能力。”360企业安全移动应用事业部总经理趙刚解释道。但就像“央视3·15”晚会上主持人演示的那样,图片处理软件也可以让照片“活”起来。面对这些“动图”,我们用肉眼很容易就看出来了,可是号称“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系统,难道就“懵圈”了吗?
“一般来说,合成图像中的人脸和原有的真脸相比,会存在众多不匹配的情况。再精心的PS,在光线分布、色调均匀度、贴图周边处理方面,都难免会存在微小的不自然。”商汤科技计算机视觉研究员吴立威对笔者说:“这些不匹配的情况,通过我们人脸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都可以一一找出来。即便是那些人眼根本察觉不到的头发丝般细微的瑕疵。”
“总的来说,只要给予足够多的人脸攻击大数据样本,机器就能够自主地学习到伪造图像或合成视频中的瑕疵,最终就能得到对于这些攻击的分辨能力。并且,随着学习数据的不断增多,深度学习系统也会一天比一天强大,让各种各样的换脸无可遁形。”吴立威说。
“刷脸”能做支付的唯一凭证吗
“在我们看来,主持人在‘3·15’晚会上展示的‘攻击’,已经是‘上古时代’的‘攻击手法’了,业内主要的技术团队早就已经可以防护了。”旷视科技互联网市场运营总监伞璐笑着对笔者说。
此次晚会的展示,只是把人脸识别领域的反攻击工作和黑客的较量从幕后搬到了台前。伞璐介绍说,他们早在2015年底,就针对线上身份验证服务,设立了专门的活体攻防团队。这个攻防团队平均每天过滤掉的攻击次数达到52342次。而晚会上主持人演示的,确实是最常见的攻击方法,但只是他们每天要面对攻击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目前的碰撞试验阶段,就已能够防护住了。
小视科技首席法官倪冰冰称,无论是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做的屏幕翻拍、虚拟人脸,还是像电影中常见的那种高仿人脸面具等攻击,虽然表面看似真实,“但是一旦数学变幻到某个特定的特征空间,马脚就露出来了。”倪冰冰介绍说,他们非常重视反欺诈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迭代,团队的核心成员当中,有一半以上都参与其中。
据调查,目前人脸识别企业普遍的方式是,在保证正确识别和正确拒绝通过率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误识率。但误识率就像误差一样,很难避免。
目前主要的人脸识别团队都能做到将通过率控制在95%左右。也就是说用户在刷脸时,20次中通过19次,有1次需要重新刷或者停止交易,或者转用人工方式进行二次排查。
“人脸识别不可能是一个包打天下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一个安全的补充,但是不能对它寄太高希望,把它当成唯一的认证手段。”360企业安全移动应用事业部总经理赵刚表示,“即使是其他的生物认证,比如指纹、虹膜甚至静脉识别,都只是多一层防护,但是这些防护都不是万无一失的。没有哪一项可以称得上绝对安全。任何安全防护都有攻克方式,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
人脸识别只能用于安全认证?
赵刚认为,对于人脸识别,盲目地信任肯定是不可取的态度,但是也不能因为它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将其一棍子打死。
实际上,作为一项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的作用,也不仅限于各种终端账号登录的安全认证方式。
虽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人脸识别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但更广泛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却是安保领域。比如,在抓捕逃犯时,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协助在数据库或者监控视频中锁定目标,并跟踪对方行迹,这样能够提高破案效率或者做及时有效的智能预警。
人脸识别还可以用于一些商业上的数据分析,比如研究逛商店的人的消费偏好。根据商店监控录像捕捉到的人脸信息,可以统计出一段时间内,各个柜台前站的人的数量和时长,以此来评判哪个产品是热销产品。
商汤科技人脸识别团队表示,他们的合作伙伴中,有不少是直播平台。现在不少直播APP可以在直播的同时,给主播添加帽子、头饰、眼镜等卡通效果,这就是基于人脸识别和AR技术实现的,系统要先定位你脸部五官的位置,然后再给相应的位置“穿戴上”相应的配饰,增加娱乐互动效果。
个别面膜企业,也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通过让用户“刷脸”,测量脸部大小,为用户提供面膜尺寸,和对用户的肌肤年龄、性别等属性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我们的面部信息也是一项重要的个人信息。可是在这个信息安全面临极大考验的时代,人们总难免会担心“面部信息的安全”,毕竟自己的脸天天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能像密码一样秘而不宣。
在赵刚看来,加强防范意识固然是必要的,但没必要过度担心从而因噎废食。“对于一项人们还不够了解的新的技术,无论是盲目的信任,还是因为一些现存的瑕疵就恐惧或者拒绝,都将对这个行业和技术发展产生打击。提早去了解它,适度地利用它,并且保持警惕,让安全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绊脚石,才是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