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守望者说》栏目开篇了。专栏的作者,是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丹先生。朱丹先生长期耕耘在教学、管理一线,在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均有建树。我们希望通过这位教育原野“守望者”的见解,让更多人增智、励志、成长、敬业。
“天地君亲师”出自《国语》,师道尊严自此而始。从这个古老的源头,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直至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但也有世俗评价:“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反映了无处不在的二元文化的碰撞:一方体现了主流的导向价值,另一方则反映了坊间的实用取向;官方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社会价值的视角,民间则偏重可以直接转化为功利的经济尺度。但职业在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多由后者决定。
几千年来,从事“先生”这份职业的,似乎多是未“发达”的读书人。记得左宗棠说过,读书人的第一等事是做官,第二等事是经商,第三等才是开馆授徒。因为“治国平天下”从来就是读书人的远大抱负。记得上世纪80年代,许多教师纷纷改行从政、下海。到了新世纪之初,又出现了乡镇长、县区局长到高中当校长的现象。这说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优先发展就会成为共识。但就目前来说,“教师荒”仍然存在,许多中小学都有招不到男教师的情况。十九大召开后不久,《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布,强调“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对此,很多教师都备受鼓舞,充满期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教育成为了最大的民生问题,新时代就成了教育发展的美好时代。
应该看到,当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包含教师的需要),人们对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教师的入职条件将会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前段时间,极个别幼儿园发生了虐童事件。对此,我们不能仅仅严肃处理了事,应该思考更深层的东西:不是因为管理的疏忽,而是因为少数教师素质的低下,才导致事件的接连发生。一些办学者缺少应有的教育素养和教育阅历,一些教师缺少应有的教育品性和早期培训乃至终身培训。这些办学者是在分析了市场风险之后,奔着投资获利而来的;这些所谓的教师是为了谋生才走上讲台的。
在市场主导下,一些教育的需求者、供给者也形成了市场化的思维。其实,一些机构正是用办学条件的“优越”掩盖了教育本质的低劣,把办学行为推向了粗鄙化。如果我们的家长理性一点、质朴一点、求真一点,这些劣质教育就不会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劣质教育有两面幌子:一是较好的办学条件,二是以“管、压”为特征的应试教育。这两面幌子,都迎合了人们的功利化心态和自以为是的办学经验。办学条件不等于办学水平,应试教育也不等于好的成绩。
教师对教育的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误人子弟,也可以名师出高徒。有人從能力上把教师分作庸师、经师、人师、大师,若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师分作三种:
一是把教师当作行业。职业承担着某种社会职能、不以利润为主要诉求,而行业是要谋求利润的。所以把教师当作行业的人,总想在工作上捞点油水:或变相向学生和家长索取财物,或明里暗里兼职,甚至去参与经营社会培训机构。
二是以教师为职业。这样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其所愿地做了教书先生,但也能干一行爱一行,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最终达到行家里手的专业高度。虽然不能悟得教育的潜移之功,缺少化雨的春风之力,却不失一位师者的尊称。另一类是把职业作为养家糊口的差事,也能中规中矩,但难免心生倦怠,若有高就机会便会脱身而去。
三是视教育为事业。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样的君子把育人当成了一生的追求,鞠躬尽瘁。在他们眼里,幸福不是声色犬马,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他们嘲笑那些尸位素餐的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即便身陷困厄的时候,他们依然拥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一份坚守和执着。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明知忧患还要去识字,可见真正的读书人是把忧患当成幸福来品味的。命途多舛时的嗟叹,江山如画时的陶醉,时光流逝的唏嘘,时不我待的感慨,都是读书人家国情怀的表达,都体验着抵达生命痛点时的那种“痛并快乐”的幸福!
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幸福,问题是,幸福是什么?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虽然没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英雄气,也少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激昂感,却有了几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洒脱。职业幸福感来自外与内两个方面:外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在物质条件愈加丰富的今天、明天,社会财富的分配势必会向着民生迫切需要的行业和职业倾斜。内是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教师,其幸福是建立在“茅屋不为秋风所破”的物质基础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精神基础之上的。《论语》中有一段故事:“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一个“愠”字,品行立见高下。“君子固穷”就是孔老夫子的风骨。穷困时不折腰,潦倒时不失节。对今天的教师来说,有了衣食无忧,有了行业尊严,守得住一份职业精神应该不是件困难的事。
教师中的“油腻”形象不多见,治疗“油腻”的最好方剂就是孔夫子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穷求富,富求简,生活的简单化将是人们未来的追求。摆脱奢侈,就是远离臃肿和肥腻。一壶浊酒天高,两盏清茶海阔,三五弟子立雪,日子清清爽爽,心灵安安静静,不亦乐乎!
(责 编 东 方)
“天地君亲师”出自《国语》,师道尊严自此而始。从这个古老的源头,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直至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但也有世俗评价:“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反映了无处不在的二元文化的碰撞:一方体现了主流的导向价值,另一方则反映了坊间的实用取向;官方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社会价值的视角,民间则偏重可以直接转化为功利的经济尺度。但职业在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多由后者决定。
几千年来,从事“先生”这份职业的,似乎多是未“发达”的读书人。记得左宗棠说过,读书人的第一等事是做官,第二等事是经商,第三等才是开馆授徒。因为“治国平天下”从来就是读书人的远大抱负。记得上世纪80年代,许多教师纷纷改行从政、下海。到了新世纪之初,又出现了乡镇长、县区局长到高中当校长的现象。这说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优先发展就会成为共识。但就目前来说,“教师荒”仍然存在,许多中小学都有招不到男教师的情况。十九大召开后不久,《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布,强调“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对此,很多教师都备受鼓舞,充满期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教育成为了最大的民生问题,新时代就成了教育发展的美好时代。
应该看到,当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包含教师的需要),人们对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教师的入职条件将会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前段时间,极个别幼儿园发生了虐童事件。对此,我们不能仅仅严肃处理了事,应该思考更深层的东西:不是因为管理的疏忽,而是因为少数教师素质的低下,才导致事件的接连发生。一些办学者缺少应有的教育素养和教育阅历,一些教师缺少应有的教育品性和早期培训乃至终身培训。这些办学者是在分析了市场风险之后,奔着投资获利而来的;这些所谓的教师是为了谋生才走上讲台的。
在市场主导下,一些教育的需求者、供给者也形成了市场化的思维。其实,一些机构正是用办学条件的“优越”掩盖了教育本质的低劣,把办学行为推向了粗鄙化。如果我们的家长理性一点、质朴一点、求真一点,这些劣质教育就不会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劣质教育有两面幌子:一是较好的办学条件,二是以“管、压”为特征的应试教育。这两面幌子,都迎合了人们的功利化心态和自以为是的办学经验。办学条件不等于办学水平,应试教育也不等于好的成绩。
教师对教育的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误人子弟,也可以名师出高徒。有人從能力上把教师分作庸师、经师、人师、大师,若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师分作三种:
一是把教师当作行业。职业承担着某种社会职能、不以利润为主要诉求,而行业是要谋求利润的。所以把教师当作行业的人,总想在工作上捞点油水:或变相向学生和家长索取财物,或明里暗里兼职,甚至去参与经营社会培训机构。
二是以教师为职业。这样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其所愿地做了教书先生,但也能干一行爱一行,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最终达到行家里手的专业高度。虽然不能悟得教育的潜移之功,缺少化雨的春风之力,却不失一位师者的尊称。另一类是把职业作为养家糊口的差事,也能中规中矩,但难免心生倦怠,若有高就机会便会脱身而去。
三是视教育为事业。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样的君子把育人当成了一生的追求,鞠躬尽瘁。在他们眼里,幸福不是声色犬马,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他们嘲笑那些尸位素餐的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即便身陷困厄的时候,他们依然拥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一份坚守和执着。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明知忧患还要去识字,可见真正的读书人是把忧患当成幸福来品味的。命途多舛时的嗟叹,江山如画时的陶醉,时光流逝的唏嘘,时不我待的感慨,都是读书人家国情怀的表达,都体验着抵达生命痛点时的那种“痛并快乐”的幸福!
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幸福,问题是,幸福是什么?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虽然没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英雄气,也少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激昂感,却有了几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洒脱。职业幸福感来自外与内两个方面:外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在物质条件愈加丰富的今天、明天,社会财富的分配势必会向着民生迫切需要的行业和职业倾斜。内是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教师,其幸福是建立在“茅屋不为秋风所破”的物质基础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精神基础之上的。《论语》中有一段故事:“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一个“愠”字,品行立见高下。“君子固穷”就是孔老夫子的风骨。穷困时不折腰,潦倒时不失节。对今天的教师来说,有了衣食无忧,有了行业尊严,守得住一份职业精神应该不是件困难的事。
教师中的“油腻”形象不多见,治疗“油腻”的最好方剂就是孔夫子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穷求富,富求简,生活的简单化将是人们未来的追求。摆脱奢侈,就是远离臃肿和肥腻。一壶浊酒天高,两盏清茶海阔,三五弟子立雪,日子清清爽爽,心灵安安静静,不亦乐乎!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