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背景下研讨课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的进行,各地举办了各种级别、各个学科的研讨课。这对许多面对新课程无从下手的老师来说,犹如及时雨。然而,许多老师在听了几次研讨课后,却很失望,因为所听之课基本上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课,以及课后无关紧要的评课。这样的课对新课程的实际操作毫无指导意义,不要也罢。
  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的是怎样的研讨课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经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有借鉴意义的课
  现在有一种情况,研讨课基本上是“课件+合作+讨论+游戏”的模式。在这些老师看来,似乎没有课件就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就不算研讨课,似乎没有合作讨论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似乎没有游戏就是沉闷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其结果是“上面轰轰烈烈,下面浑浑噩噩”。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校的日常教学用的还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研讨课的目的是要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为了表演和观看表演。一个脱离本地实际设备条件,违背了研讨课本来的目的的课,对新课程的实际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些做法是误解了新课程。新课程并没有规定用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是提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适合不同类型的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上课的内容、实际的设备条件而定,而不是上课的性质来定。如果本地还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就用传统教学手段,如果已经普及,就根据具体教学来选择。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教学设备就相当不错,但不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一种浪费,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不管什么样的条件,新课程都已经开始了,所以,研讨课就是要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二、有“问题”的课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存在着太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存在的疑问、问题有许多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研讨课要解决的。譬如,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宽度?如何利用教学中的辅助文字?如何处理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在研讨课中能够暴露这些问题,在评课时,大家可以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做法,集众人之智慧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作为教师日后教研的内容。这样,研讨课就会实质性地推动新课程的进行。然而,在研讨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完美”的课。因为研讨课对上课的学校、老师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压力,学校和老师都会把这个当作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上级领导及各个兄弟学校教师面前,如果出了“问题”,谁都输不起。为了不出“问题”,只好全科组一起出谋划策,集众人之力来备好一节课,然后在不同班级多次试验,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等到上课时,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老师激情飞扬,学生热烈合作、思维敏捷,毫不费力地完成了一个个问题的学习。但现实是研讨课上的师生同平常上课是不一样的,一个经过多次演练完美的表演课也就掩盖了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三、有真正问题生成的课
  新课程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这样,教学中有教师备课里的预设,也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不同的经历、知识构成和想法。如果真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生成将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生成,以达到最佳效果,既要求有个人知识的储备,也有教学经验的原因。这样通过研讨课我们将可以从不同老师的处理中学到丰富的技巧,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但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许多研讨课中看似生成了很多问题,实际上课的师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美地解决。在一次研讨课上,有个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及对策,但在评课时我们发现该生座位里有一份详细的答案。这样的研讨课,我们看到的只是无聊的表演,没有经验的交流。
  四、有客观评价的课
  研讨课的效果如何,评课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好的评课能使人豁然开朗。通过上课者设计思路的介绍以及自我反思,可以让听课教师了解他为什么这样上;通过其他教研员、教师的讲评可使大家知道好在哪里、怎样好、不足在哪里、应当怎样做;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谈谈自己的做法。一节研讨课只有一个人上,教法是单一的,但经过这样的片刻后,与会者把自己的做法都讲出来,一节相当于多节,可达到真正的交流、学习。当然,要到达这样的效果需要的是客观的课评,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关痛痒的评课。
  比如,在某次研讨课评课时,大家都说课上得如何如何好,但私下却又说其实上课老师连某个教学术语都用错了。
  综上所述,研讨课绝不是为了表演和观看表演,也不是为了相互赞美,而是为了交流学习,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愿研讨课早日回归正道,实实在在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流行或默认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选拔、对社会似乎都是金科玉律。学生的成绩或被认可,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考试得分的高低来定性。新课程的实施,很大的一个变化是评价体系的变化,因为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导向和风向标。本文就语文学科如何通过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谈了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期刊
摘 要:肢体语言是对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和交流信息性。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能够进一步丰富语言交际的内容,与地理语言丰富的人文性相一致,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教学要求。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缓解教学的紧张气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 肢体语言 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  根据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主选择确定主题,主动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科学主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够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广阔空间,在“动口”、“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均衡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育教学改
期刊
摘 要:经典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练,极富情趣。我从“诵读——理解——背诵——整合——运用”引领学生步入了诵读经典诗文的殿堂,沐浴着经典之风。  关键词:经典诗文 诵读 理解 背诵 整合 运用  经典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练,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学生的修身养性,又能使他
期刊
在过去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评价片面,课堂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画你背”。这种填鸭式教学,实际上是把书本知识强制性地嫁接到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导致有些学生厌恶政治课,政治课堂成为“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如今,新课程改革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显现出蓬勃生机,为推进素质教育总结和积累了经验。如何稳定和发展这来之不易的可喜局面,巩固和发展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与发展,探索并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使已取得的经验得到提升、阶段性的成果得到物化和发展,将成功的经验及成果纳入教学常规,势在必行。  经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全面深入的开展,许多中学历史教师正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我也进行了历史情境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本、以教学大纲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片、音像等传递输出,寓教于“情”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期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对教材的使用体验不断增多,信息技术课对学生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上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那么,如何在课时少的情况下上好信息技术课呢?我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认为,在现有条件下,精心备课,紧紧抓住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
期刊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好的导课会对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到抑制作用,如果一位老师走进课堂的第一句话就是把书翻到某某页,尤其是政治课,上了几节课之后,学生身心就会疲惫,昏昏欲睡,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  好的导入,可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有一个好的开始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类导课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