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人龙舞,是湛江极具特色且富有影响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参考多种文献资料,结合访谈法和实地调查,对东海岛人龙舞的起源、嬗变进行研究并总结,借此加深东海岛人龙舞的理论研究力度,提高人们对人龙舞的理论认识,增强人们对人龙舞地传承保护意识,这对保护和传承人龙舞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海岛人龙舞;传说;嬗变
【中图分类号】J72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055-03
【本文著录格式】黄珊珊,列炜珊,何泳欣,等.东海岛人龙舞的传说与嬗变[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55-57.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1910566118);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CXXL2019113)。
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因其表现形式独特,所以被称为“人龙舞”。《海康县续志·地理志风俗》中详细记载了人龙舞的表演形式及方法:“舞龙者,一人为龙头,后为龙尾,次一人直卧和抱前者,脚夹后者,挨次递抬,向街直走,则念曰: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1]人龙舞不同于一般的舞龙的表演形式,它不需要任何道具或媒介的辅助,简单的只需要精壮汉子和儿童,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依靠人与人的连接而形成“龙”形。“人龙舞”的表演者人数没有明确的上限限制,甚至可以多达数百个,所有表演者排列起来后,一条长长的人龙就形成了。作为一个傍海生存,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城市——湛江,保留了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人龙舞文化,至今人龙舞仍然在湛江东海岛区域占有主流地位。流行于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的人龙舞,被称为“东海岛人龙舞”,被赋予了“东方一绝”的美称。近年来,人龙舞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6年,东海岛人龙舞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由此可见,我国对人龙舞文化的重视,这得益于人龙舞文化其自身的价值,弘扬人龙舞文化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通过理论知识去认识和了解东海岛人龙舞,是不可或缺的。
一、东海岛人龙舞的起源传说
相传,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东山镇。据称,当地乡绅为了迎接南撤的福王朱由嵩及其士兵,并让他们在当地过好中秋,精心举办了一种在孩子中间由杂耍组织起来的表演,东海岛人龙舞便由此而来。
实际上,由于缺少详细的起源资料记载,关于东海岛人龙舞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大家各执一词。本文将主要介绍三个具体的关于东海岛人龙舞起源的传说及一个艺人传说,从传说的角度入手来介绍东海岛人龙舞的起源。
第一个传说——人龙舞最早并非起源于东山镇,人龙舞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3]《韩非子·十过篇》中的一段“昔者皇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扫进,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可见,早在黄帝时期就编排过六条蛟龙相互穿插的舞蹈,其与现在所说的人龙舞极为相似。
第二个传说——明末清初渔民出海前为祈求平安丰收,通过模仿龙的仪式纪念逝人、敬畏神灵。东海岛在未开发前,多数渔民靠渔业和种植业为生,且这边岛民多为福建南下的闽人,他们虽不大肆量崇拜妈祖,但人们的行为也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在那个捕鱼靠天的年代,“收成”关乎自家的生计,一位吴姓的老人曾提到在他孩提时,曾见过人们在海边以舞龙的形式进行类似祈福的活动,虽未找到相关的文书记载,却也可佐证人龙舞的起源确有祈求渔船丰收、出海平安的可能。
第三个传说——乾隆年间凡是逢大事喜事,康王庙前都会热闹非凡,家长为让孩童能看清盛况,将孩童抱至肩上让其骑。肩上的孩童互相嬉闹,大人扛着小孩与另一对父子斗智斗勇,谁先拉倒对方则获胜。后经人修改,通过吸收“龙”的姿态,孩童卧倒演变成现在人龙舞的艺术形式。亦有传人龙舞是源自康王庙的祭拜仪式,人们在红布上写下心愿,许愿人抱着小孩从右门进,拜完神灵,拿着红灯笼从左门出,人们络绎不绝,人群延绵不断,好似一条龙。由此激发人们的灵感,创造出“人龙舞”,以此沿袭龙的香火。
第四个传说——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便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清乾嘉时达到了鼎盛状态。中国文化遗产词典中记载道:“古时,镇上每到八月中秋期间,全镇东西两街人龙舞连续三个晚上演出,尽情欢乐,以‘庆盛世,迎丰收,娱佳节,乐民众’,吸引各村群众前来观赏。场面热闹非凡”。[4]由中秋为士兵打气的舞蹈演变为中秋固定的表演节目亦可佐证这一传说。
我们至今依然无法确定东海岛人龙舞确切起源于如何,但结合这四个流传度比较高的传说,我们会更加偏向于传说四,认为是明末时为鼓舞士气而编排的舞蹈,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出了祈求丰收与庙前祈福的功能。原因在于,传说一直描述了舞蹈场面,而并未描写具体的细节,龙舞并非只有人龙舞一种;其次,在拜访的过程中,极少人提到人龙舞的作用,大概印象只能是重大节日会表演;最后,在有限的记载资料中,与传说四的符合度较高,且存在于艺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可信度要比其他三个传说高。
二、东海岛人龙舞的嬗变
时代在更替,东海岛人龙舞也在不断地演变。人龙舞作为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不仅包含了龙文化,还兼具了体育文化、舞蹈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 [5]本章节将东海岛人龙舞与其背后的文化相结合,著重从东海岛人龙舞自身功能的变化、龙文化的演变对东海岛人龙舞的影响以及海洋文化在东海岛人龙舞上的凸显这几个方面来介绍东海岛人龙舞的嬗变过程。
(一)龙文化的演变对东海岛人龙舞的影响 自古以来,“龙”的概念多种多样。“龙”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神,“是我们祖先臆造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它构成了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意识、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6]龙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动物,是以前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崇拜的象征;再考,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核心产业,耕作的收成依赖于降雨,所以先民们对想象中能兴云布雨的龙尤其崇拜,因此龙也就成为了人们心灵的精神寄托。东海岛人龙舞便是在这样的龙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的生产力低下,收成看天气,这就造就了对“龙”莫名的迷信。为了表现对龙的尊敬,勤劳的人们就通过模仿龙的形状来表示对龙的崇拜与敬畏,以求风调雨顺。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的向前推进使龙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当今社会,龙被认为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它具有继承性和综合性的特点。[7]龙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保留了许多关于龙文化的诗词篇章、龙舞祭祀活动等。龙文化的综合性则体现在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龙的共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而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大团结”“大统一”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换言之,龙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团结凝聚、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这种随着时代发展而来的龙文化的精神也在东海岛人龙舞文化中有所体现,作为一个完全依靠人与人相互合作而完成的文化体育项目,必定有着团结一致、共同拼搏的精神。
(二)海洋文化在东海岛人龙舞上的凸显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海洋文化”,这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海洋文化在东海岛人龙舞上的凸显的前提条件。顾名思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由海洋所衍生出来的文化,是人们对海洋本体地认识、利用及因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上的、行为上的、社会上的和物质方面的文明生活内涵。
湛江东海岛东出太平洋,南下东南亚,西邻大西洋,它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海岛,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加上土地面积狭小的因素,所以岛上的居民大多以海洋为生。对于一个依靠海洋为生的小岛的岛民而言,面对海洋时,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十分渺小的,只有岛上所有居民团结一致,才能抵御时常由海洋带来的自然灾害,而此也推动了东海岛上的岛民走向团结,如此一来,便提升了海岛居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与此同时,以打鱼为生的人们对海洋充满了感恩。可见,海洋文化包含了团结的意识以及人类对海洋的感恩之情,这些精神文化无一不在人龙舞上得到体现。甚至,人龙舞在海边的表演总是展现着天人合一的画面。在人龙舞的发展过程中,其海洋文化内涵日益凸显,如自强不息的龙之精神,海之辽阔的胸怀等。[6]
(三)东海岛人龙舞自身的嬗变
“人龙舞”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人龙舞”最初是被清军打败的南明政权军队南下海南建立反清复明基地时,当地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而组织的表演,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人龙舞”已经演化为一种以娱乐、敬龙、祭海、祭祖、敬神为主的民间文体活动,其功能也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人龙舞”的发源地是湛江,古有“雷州”“南蛮之地”之称,同时雷州半岛也是历代朝廷流放贬逐之地。远离故居的南迁居民给雷州带了诸多中原文化,并通过人龙舞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对中原的深深思念和自己本身强烈的归属感。因此,人龙舞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尤其是中原“龙”文化特征。
人龙舞最初的表演时间是农历的中秋佳节,其后逐渐演化,时间从中秋到重大节日,之后更是每逢喜事便表演。
传统的人龙舞表演程序为“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现如今有些场次的人龙舞添加了古代祭海仪式内容,包括“拜天、拜地、拜四方、拜海神、读祭文”等,突显神秘和庄重。
早期的人龙舞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神灵膜拜、唯求诸神能“佑我千古”的心理以及天人合一、征服自然、身份認同的古朴思想,后期的人龙舞与体育结合更为紧密,成为娱乐身心、宣泄情感的生活方式,更具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除了功能上的变化,其组织和表演形式也在变化。组织形式一开始是民间自发的,1989年有了第一任团长,其组织形式也由自发变为规范化组织管理。表演形式也在逐渐趋于完善,一开始是一条龙,后来增加一人拿球,形成游龙戏珠的景象。
三、结语
东海岛人龙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人龙舞,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本色。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随着龙文化、海洋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并将崭新的时代色彩融入其中,既代表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孕育着新时代的精神。总而言之,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它们应该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当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人龙舞亦是如此。它地传承与保护,需要人们赋予人龙舞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虚无的高谈阔论。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的变革,才能让人龙舞的未来走得更远,让人龙舞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绽放出耀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梁成久纂修,陈景芬续修.民国海康县续志(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邓碧泉.湛江民间艺术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31.
[3]赵永峰.民俗体育“人龙舞”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思考[A].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2012国际体育科学与学校体育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2012:209.
[4]丘富科.中国文化遗产词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曹望华,李业谋.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视域下东海人龙舞的嬗变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2(1):79-82.
[6]卜昭文.探寻龙的起源[J].瞭望,1989(40):24-25.
[7]齐磊磊.探究龙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1):91-94.
作者简介:黄珊珊(1999-),女,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列炜珊(1998-),女,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何泳欣(1998-),女,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林诗婷(1997-),女,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吴梓铭(1999-),男,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关键词】东海岛人龙舞;传说;嬗变
【中图分类号】J72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055-03
【本文著录格式】黄珊珊,列炜珊,何泳欣,等.东海岛人龙舞的传说与嬗变[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55-57.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1910566118);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CXXL2019113)。
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因其表现形式独特,所以被称为“人龙舞”。《海康县续志·地理志风俗》中详细记载了人龙舞的表演形式及方法:“舞龙者,一人为龙头,后为龙尾,次一人直卧和抱前者,脚夹后者,挨次递抬,向街直走,则念曰: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1]人龙舞不同于一般的舞龙的表演形式,它不需要任何道具或媒介的辅助,简单的只需要精壮汉子和儿童,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依靠人与人的连接而形成“龙”形。“人龙舞”的表演者人数没有明确的上限限制,甚至可以多达数百个,所有表演者排列起来后,一条长长的人龙就形成了。作为一个傍海生存,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城市——湛江,保留了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人龙舞文化,至今人龙舞仍然在湛江东海岛区域占有主流地位。流行于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的人龙舞,被称为“东海岛人龙舞”,被赋予了“东方一绝”的美称。近年来,人龙舞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6年,东海岛人龙舞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由此可见,我国对人龙舞文化的重视,这得益于人龙舞文化其自身的价值,弘扬人龙舞文化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通过理论知识去认识和了解东海岛人龙舞,是不可或缺的。
一、东海岛人龙舞的起源传说
相传,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东山镇。据称,当地乡绅为了迎接南撤的福王朱由嵩及其士兵,并让他们在当地过好中秋,精心举办了一种在孩子中间由杂耍组织起来的表演,东海岛人龙舞便由此而来。
实际上,由于缺少详细的起源资料记载,关于东海岛人龙舞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大家各执一词。本文将主要介绍三个具体的关于东海岛人龙舞起源的传说及一个艺人传说,从传说的角度入手来介绍东海岛人龙舞的起源。
第一个传说——人龙舞最早并非起源于东山镇,人龙舞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3]《韩非子·十过篇》中的一段“昔者皇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扫进,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可见,早在黄帝时期就编排过六条蛟龙相互穿插的舞蹈,其与现在所说的人龙舞极为相似。
第二个传说——明末清初渔民出海前为祈求平安丰收,通过模仿龙的仪式纪念逝人、敬畏神灵。东海岛在未开发前,多数渔民靠渔业和种植业为生,且这边岛民多为福建南下的闽人,他们虽不大肆量崇拜妈祖,但人们的行为也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在那个捕鱼靠天的年代,“收成”关乎自家的生计,一位吴姓的老人曾提到在他孩提时,曾见过人们在海边以舞龙的形式进行类似祈福的活动,虽未找到相关的文书记载,却也可佐证人龙舞的起源确有祈求渔船丰收、出海平安的可能。
第三个传说——乾隆年间凡是逢大事喜事,康王庙前都会热闹非凡,家长为让孩童能看清盛况,将孩童抱至肩上让其骑。肩上的孩童互相嬉闹,大人扛着小孩与另一对父子斗智斗勇,谁先拉倒对方则获胜。后经人修改,通过吸收“龙”的姿态,孩童卧倒演变成现在人龙舞的艺术形式。亦有传人龙舞是源自康王庙的祭拜仪式,人们在红布上写下心愿,许愿人抱着小孩从右门进,拜完神灵,拿着红灯笼从左门出,人们络绎不绝,人群延绵不断,好似一条龙。由此激发人们的灵感,创造出“人龙舞”,以此沿袭龙的香火。
第四个传说——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便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清乾嘉时达到了鼎盛状态。中国文化遗产词典中记载道:“古时,镇上每到八月中秋期间,全镇东西两街人龙舞连续三个晚上演出,尽情欢乐,以‘庆盛世,迎丰收,娱佳节,乐民众’,吸引各村群众前来观赏。场面热闹非凡”。[4]由中秋为士兵打气的舞蹈演变为中秋固定的表演节目亦可佐证这一传说。
我们至今依然无法确定东海岛人龙舞确切起源于如何,但结合这四个流传度比较高的传说,我们会更加偏向于传说四,认为是明末时为鼓舞士气而编排的舞蹈,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出了祈求丰收与庙前祈福的功能。原因在于,传说一直描述了舞蹈场面,而并未描写具体的细节,龙舞并非只有人龙舞一种;其次,在拜访的过程中,极少人提到人龙舞的作用,大概印象只能是重大节日会表演;最后,在有限的记载资料中,与传说四的符合度较高,且存在于艺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可信度要比其他三个传说高。
二、东海岛人龙舞的嬗变
时代在更替,东海岛人龙舞也在不断地演变。人龙舞作为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不仅包含了龙文化,还兼具了体育文化、舞蹈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 [5]本章节将东海岛人龙舞与其背后的文化相结合,著重从东海岛人龙舞自身功能的变化、龙文化的演变对东海岛人龙舞的影响以及海洋文化在东海岛人龙舞上的凸显这几个方面来介绍东海岛人龙舞的嬗变过程。
(一)龙文化的演变对东海岛人龙舞的影响 自古以来,“龙”的概念多种多样。“龙”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神,“是我们祖先臆造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它构成了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意识、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6]龙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动物,是以前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崇拜的象征;再考,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核心产业,耕作的收成依赖于降雨,所以先民们对想象中能兴云布雨的龙尤其崇拜,因此龙也就成为了人们心灵的精神寄托。东海岛人龙舞便是在这样的龙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的生产力低下,收成看天气,这就造就了对“龙”莫名的迷信。为了表现对龙的尊敬,勤劳的人们就通过模仿龙的形状来表示对龙的崇拜与敬畏,以求风调雨顺。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的向前推进使龙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当今社会,龙被认为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它具有继承性和综合性的特点。[7]龙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保留了许多关于龙文化的诗词篇章、龙舞祭祀活动等。龙文化的综合性则体现在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龙的共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而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大团结”“大统一”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换言之,龙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团结凝聚、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这种随着时代发展而来的龙文化的精神也在东海岛人龙舞文化中有所体现,作为一个完全依靠人与人相互合作而完成的文化体育项目,必定有着团结一致、共同拼搏的精神。
(二)海洋文化在东海岛人龙舞上的凸显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海洋文化”,这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海洋文化在东海岛人龙舞上的凸显的前提条件。顾名思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由海洋所衍生出来的文化,是人们对海洋本体地认识、利用及因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上的、行为上的、社会上的和物质方面的文明生活内涵。
湛江东海岛东出太平洋,南下东南亚,西邻大西洋,它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海岛,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加上土地面积狭小的因素,所以岛上的居民大多以海洋为生。对于一个依靠海洋为生的小岛的岛民而言,面对海洋时,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十分渺小的,只有岛上所有居民团结一致,才能抵御时常由海洋带来的自然灾害,而此也推动了东海岛上的岛民走向团结,如此一来,便提升了海岛居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与此同时,以打鱼为生的人们对海洋充满了感恩。可见,海洋文化包含了团结的意识以及人类对海洋的感恩之情,这些精神文化无一不在人龙舞上得到体现。甚至,人龙舞在海边的表演总是展现着天人合一的画面。在人龙舞的发展过程中,其海洋文化内涵日益凸显,如自强不息的龙之精神,海之辽阔的胸怀等。[6]
(三)东海岛人龙舞自身的嬗变
“人龙舞”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人龙舞”最初是被清军打败的南明政权军队南下海南建立反清复明基地时,当地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而组织的表演,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人龙舞”已经演化为一种以娱乐、敬龙、祭海、祭祖、敬神为主的民间文体活动,其功能也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人龙舞”的发源地是湛江,古有“雷州”“南蛮之地”之称,同时雷州半岛也是历代朝廷流放贬逐之地。远离故居的南迁居民给雷州带了诸多中原文化,并通过人龙舞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对中原的深深思念和自己本身强烈的归属感。因此,人龙舞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尤其是中原“龙”文化特征。
人龙舞最初的表演时间是农历的中秋佳节,其后逐渐演化,时间从中秋到重大节日,之后更是每逢喜事便表演。
传统的人龙舞表演程序为“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现如今有些场次的人龙舞添加了古代祭海仪式内容,包括“拜天、拜地、拜四方、拜海神、读祭文”等,突显神秘和庄重。
早期的人龙舞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神灵膜拜、唯求诸神能“佑我千古”的心理以及天人合一、征服自然、身份認同的古朴思想,后期的人龙舞与体育结合更为紧密,成为娱乐身心、宣泄情感的生活方式,更具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除了功能上的变化,其组织和表演形式也在变化。组织形式一开始是民间自发的,1989年有了第一任团长,其组织形式也由自发变为规范化组织管理。表演形式也在逐渐趋于完善,一开始是一条龙,后来增加一人拿球,形成游龙戏珠的景象。
三、结语
东海岛人龙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人龙舞,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本色。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随着龙文化、海洋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并将崭新的时代色彩融入其中,既代表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孕育着新时代的精神。总而言之,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它们应该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当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人龙舞亦是如此。它地传承与保护,需要人们赋予人龙舞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虚无的高谈阔论。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的变革,才能让人龙舞的未来走得更远,让人龙舞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绽放出耀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梁成久纂修,陈景芬续修.民国海康县续志(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邓碧泉.湛江民间艺术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31.
[3]赵永峰.民俗体育“人龙舞”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思考[A].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2012国际体育科学与学校体育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2012:209.
[4]丘富科.中国文化遗产词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曹望华,李业谋.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视域下东海人龙舞的嬗变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2(1):79-82.
[6]卜昭文.探寻龙的起源[J].瞭望,1989(40):24-25.
[7]齐磊磊.探究龙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1):91-94.
作者简介:黄珊珊(1999-),女,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列炜珊(1998-),女,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何泳欣(1998-),女,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林诗婷(1997-),女,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吴梓铭(1999-),男,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