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情归杜月笙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com_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到了40岁,就如一朵已经过了绽放时节的花,慢慢地凋零。想想孟小冬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东西南北转战,年纪轻轻就独自一人肩挑全家重担,又经历了婚姻的几番坎坷,身体几乎垮掉,落下一些病痛也是在所难免。
  最折磨她的便是这时常造访的胃病。当年,孟小冬红遍南北,邀约不断。繁忙的工作,让她根本无法按时吃饭,早已落下了病根儿。而后,即便她不再为生计奔波,但常年心情抑郁,食味寡淡稀少,使胃病再次雪上加霜。
  1948年年末,平津战役爆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向平津一带推进。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蒋介石政府的周旋下,部分学界和艺术界人士搭乘专机离开了北平。
  此时的北平,几乎成了围城。孟小冬只是一个唱戏的女子,虽然贵为“冬皇”,但她对政治这些东西并不敏感,只能被纷传的谣言左右。到了这样危机四伏的时刻,孑然一身的孟小冬就显得六神无主。
  孟小冬不能分清政治和时局的利弊,但是作为上海滩“青帮老大”的杜月笙,却能在这些战事之间推敲出伯仲来。
  自孟小冬义演回到北平后,杜月笙就日夜牵挂,正当孟小冬六神无主之时,她突然收到了姚玉兰(杜月笙侧室,孟小冬孩提时的玩伴)从上海寄来的挂号信。信上除了一些寒暄之类的话,主要就是要孟小冬火速到上海暂居以躲避战火。可以想象,在那样时局动荡的岁月,孤苦无依的孟小冬收到这样一封信,正如雪中送炭,是多么的温暖。
  姚玉兰以姐妹之情写信邀孟小冬正是受杜月笙之托。如今华北战事告急,姚玉兰也就抛下心中芥蒂亲自邀请孟小冬。见姐妹已经放下心结,孟小冬便应允了赴上海之事。
  孟小冬愿意离开北平来上海,杜月笙欣喜若狂,一方面是能够保障她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终于能见到他日夜牵肠挂肚的情人。为此,杜月笙动专门租了一架飞机接孟小冬。此时的杜月笙已经被病痛折磨得身体消瘦,孟小冬抵达上海时,杜月笙仍然带病到机场接孟小冬。孟小冬本来就是一个感情极为细腻敏感的女子,一个男子默默守护自己十几年,真爱至此,已全然被感动。在8年全面抗战的年代,杜月笙的爱国忠义之举早已感动了孟小冬。最关键的是,不管何情何景,杜月笙对孟小冬始终是不离不弃,照顾有加。
  到了上海,孟小冬和杜月笙、姚玉兰住在了一起。
  平日里,孟小冬就悉心照料病体缠身的杜月笙。这时的她,俨然把自己当做杜家的一员。时光亦如沙漏,“好景”亦有终结。这样温暖的幸福家庭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1949年年初,天津、北平相继解放,上海似乎也成了解放军的囊中之物。和大多数名流一样,杜月笙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应了蒋介石的邀请去台湾,二是应了黄炎培、章士钊的劝告,仍然留在上海。
  病中的杜月笙,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意外,1949年4月27日,杜月笙一家乘坐“宝树云”号客轮匆匆驶离上海开往香港,孟小冬也随之南下,并随杜月笙一家住在了位于香港坚尼地台18号的最后一处杜公馆。孟小冬走了,梅兰芳却留了下来。那个时候,梅兰芳也在上海,不过两人并未见面。
  在孟小冬走后的一个月,上海解放了,进驻上海的解放军宁愿睡在马路上也不扰民的情景,给梅兰芳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因而选择了留下来。
  上海解放后的一年,梅兰芳被各种演出活动包围,可谓是众星捧月。可是,在南边的香港,杜月笙一家却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凉薄。
  彼时的杜月笙本来就病痛缠身,哮喘病一发再发,又因路途的颠簸,病痛竟一发不可收拾。孟小冬又像当年侍奉师傅余叔岩一样,整天不离左右地为杜月笙熬药煎汤。因杜月笙的身体再难以支撑来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宜,姚玉兰就负责主持杜公馆日常的内外事物。
  杜月笙卧病在床,根本无力维持家业。他因为有病缠身,只能吃煮得很烂的面条,面淡而无味,又无法行走到饭厅,家人根本无法与他同桌吃饭,因而就连吃饭这种简单的家庭生活都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姚玉兰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吃不惯香港人煮的东西,所以她在自己的屋里吃饺子,而孟小冬则独自一人啃面包、喝牛奶。虽然,孟小冬和姚玉兰的关系在上海一时间得以冰融,但长期地相处下来,又变得日渐疏离。两人的关系一度下滑,甚至到了视若陌生人的地步。这其中的具体原因可想而知,一山不容二虎,何况是让两个女人拥有同一个男人。
  日子过得简简单单、不紧不慢。但这样平淡的生活,对于孟小冬来说似乎少了些什么。
  坚尼地台18号的杜公馆是杜月笙的一个门生替他租的,是香港一个普通公寓。位于底层的杜公馆,既无围墙护院,更无庭院散步,楼上住的是陆根泉一家,比起上海华格臬路中西合璧的杜公馆来,实在相距甚远。
  香港并不似杜月笙赖以发迹的上海,曾经的“海上闻人”也就无法再呼风唤雨了。广结名流的杜月笙在失去呼风唤雨的地位后,也变得门庭冷清。即便是在病榻中,来探望他的也只有少数的亲戚挚友。
  就像春夏绚烂过后,便要经历秋冬的萧瑟。繁华过后,总会不尽如人意地生出一些凉薄的事。世态炎凉,人情纸薄,这似乎是大多数豪门都可能遇到的憾事。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一辈子都骄傲自负的孟小冬,却甘心不离左右地做起了看护的工作。杜月笙病到严重的时候,几乎不能下地站立,孟小冬也就亲自将汤药煨面端到床前,亲自喂食杜月笙,无微不至。
  病痛缠身之中的杜月笙最大的享受,便是孟小冬在病榻前唱上两嗓子,他便顿时觉得精神抖擞。孟小冬几十年的从艺经历,渗透着杜月笙的心血。他懂戏,更懂孟小冬唱的戏,每一句清唱中,杜月笙都能听出异样的风清月白。
  1950年,在香港待得不顺心,杜月笙便有了全家迁居法国的想法。有一天,他当着全家人的面让姚玉兰计算一共需要多少张护照才够。像这样的家庭会议上,孟小冬向来都少言寡语,这时却以淡淡的语气说道:“我跟着去,算丫鬟呢还是算女朋友?”
  孟小冬的语气淡得似乎无关痛痒,但一语甫出,竟满堂肃然。最震惊的莫过于杜月笙,因为只有他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之重。这两年孟小冬衣不解带地照顾他,却从未以名正言顺的身份侍候左右。   想来孟小冬一生孤傲,与梅兰芳的婚姻破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名分所累。杜月笙十几年来一直追求孟小冬,在病体缠身的如今,她竟终于同意委身下嫁他这个年逾花甲的病翁。这一天,他等得太久了。萎靡之中的杜月笙顿时精神抖擞,当即宣布要尽快与孟小冬成婚。
  杜月笙话一出,比孟小冬的话还让满堂震惊。反对者占大多数,他们苦口劝阻,再三陈词。但对他们说的种种理由,杜月笙都置之不理。孟小冬难得开口要求,既已开口,定是她心中所想。他已知自己时日不多,要尽快践履对小冬的诺言。于是,他便立即找来皇历,选了最近的婚嫁适宜日,确定婚期。众人见他主意铁定,便不敢再劝阻。
  此时的杜月笙,万贯家产早已散尽,但他还是坚持要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他叫万墨林(总管)在当时香港最好的九龙饭店定了酒席,还准备花重金把九龙饭店的大师傅请到坚尼地台的寓所来做饭。
  此时的杜月笙已经无法长久地站立。其实,风风光光并不是举办仪式的初衷,孟小冬明白,强挺着的杜月笙了解她的心结,他是在以大操大办的方式昭告天下:一生情场波折坎坷的孟小冬,终于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归宿。
  婚期如约而至,喜宴多达10多桌,寓所的大厅根本不够摆,临时又借用了楼上陆根泉家的客厅。
  那一晚,杜月笙离开了他久卧的病榻,穿起了新定制的长袍马褂,头戴着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新娘孟小冬推到了客厅。
  40多岁的孟小冬,虽然也难以避免岁月留下的痕迹,却仍然风韵犹存。她穿着一件崭新的绲边碎花旗袍,鲜艳的色彩,衬托出她脱颖的气质。她面带微笑,难得热情地招呼起前来赴宴的亲朋好友。
  久病的杜月笙也难得精神抖擞,他要求孟小冬搀扶他起来走至客厅中央。又命人把所有在香港的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叫到身边来,让他们给孟小冬行跪拜之礼,并且命儿女们以后要叫孟小冬“妈咪”。
  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儿女都称呼孟小冬为“阿姨”。这时无亲生儿女的孟小冬,听众人齐声叫“妈咪”,十分高兴,按照规矩,她这个做“妈咪”的当即送给了儿女们事先准备的礼物,儿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而女儿和儿媳则是每人一块手表。
  自此,孟小冬正式有了杜月笙五太太的身份,一生追寻名分的她终于如愿以偿。
  杜月笙曾说过:“抗战胜利后,始知爱情。”正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始终如一,才换来他们晚年的形影不离。
  (摘自文汇出版社《孟小冬艺传:流诸记忆的冬皇遗音》 作者:谢国琴)(图片 d4042688d33db01dc212fd515be0592e.jpg 图注:1950年,孟小冬和杜月笙的
  结婚照(摄于香港)。)
其他文献
一位知道自己不久将要离开人世的老人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如果我可以从头再活一次,我会大胆地尝试更多的错误,至少我不会事事追求完美。  我会多一点时间休息,随遇而安,处世糊涂一点,而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算计将要发生的事情上,更不会处心积虑地赢得更多的东西。其实人世间有什么事情值得特别斤斤计较的呢?  可以的话,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旅行,跋山涉水,甚至去那些有危险的地方。  以前我怕对自己的健康不
期刊
卡扎菲(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担任利比亚最高领导人长达42年,是阿拉伯国家中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者。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突尼斯革命的影响,利比亚出现反对卡扎菲统治的示威游行,并很快转化为内战。8月22日,反对派攻入首都黎波里后,卡扎菲下落不明。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过渡委”新闻发言人古贾与利比亚军事委员会主席分别证实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捕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期刊
曹操进兵河北后的第一场大战,是邺城的攻坚战。  曹操的大军,二月即把邺城围得水泄不通。五月,邺城北郊的漳河水流猛涨,曹操命令大军在城外挖掘深沟,引导漳水灌城。守城袁军苦苦撑持到了八月间,终于回天乏术,彻底失败。  早在邺城垂破之际,曹操就给自己的侍从卫队长许褚下了一道密令:一旦城破,立即率卫队武士千人,前往西大街设立警戒线,严防乱兵趁机抢劫公私财物,滋扰袁氏家眷,破坏官府档案。  曹操深知:袁氏雄
期刊
丁聪的“爱妻守则”是:太太绝对不会错!  “如果发现太太有错,那一定是我的错;如果不是我的错,也一定是我害太太犯的错;如果我还坚持她有错,那就更是我的错;如果太太真错了,那尊重她的错我才不会犯错。总之,太太绝对不会错——这话肯定没错。”这是被誉为中国漫画大师的丁聪写的“爱妻守则”,字里行间透着诙谐,还有大师对妻子沈峻浓浓的爱意。  一直忙于工作的丁聪,年近40岁还独身一人。他的生活能力很差,家人和
期刊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  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费上两个钟头,统计起来,要有多少钟头啊!利用这些钟头,能做多少事情呀!如果真有用,也还罢了。他们二人,一个先我而走,一个卧病在家,不能出门
期刊
我的孩子来自于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至少在当年,以我当时的感觉与判断,以及我的朋友、同事和熟人们的说法,那的确有点轰轰烈烈。  当年,也就是20多年前,我们家的家教很严,平时连乱说乱动都不可以。因此,整个学生生涯的16年,其中包括上大学之前的2年“知青”生活,都绝对是洁身自好。大学毕业,我以自己优异的表现和成绩,再加上我在大学期间已经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而浪得的虚名,幸运地获得留城,分配到武钢职工医院卫
期刊
9月17日,“上海建平中学前任校长程红兵远赴深圳出任校长且年薪百万“的消息,在上海教育界引起不小震动。“学校有名,校长有价”,这句话用在这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然而,程校长表示,自己的长处就在学校里、就在课堂上,只想在有限的生命里,静静地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提前退休走出上海  9月17日晚,程红兵接受了《新民晚报》独家采访。他说目前仍在上海,虽然已经递交了提前退休的报告,但由于
期刊
切·格瓦拉,1928年出生于阿根廷,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他参加了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革命政府担任了一系列要职之后,他于1965年离开古巴,到刚果(金)、玻利维亚等国试图发动共产主义革命。1967年10月8日,因内奸泄密,遭玻利维亚政府军伏击被捕。  你那双闪着迷人光彩的蓝眼睛,使我终生陶醉。  1951年10月20日切·格瓦拉给奇奇
期刊
古今中外之经验教训无不表明,传承是个风险活,中国素有“富不过三代”之说。  而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3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当创业一代不可避免地老去,家族企业如何传递至下一代的手中?他们有没有合适的传承对象?他们是否为儿女规划好
期刊
从日赚1美元起家的财政部长  玛丽·艾文斯是一位年轻的墨西哥姑娘,结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丈夫不久离家出走,玛丽只好独自支撑家庭。但是,她决心谋求一种令她自己及两个儿子感到体面和自豪的生活。  她带着一块普通披巾包起全部财产,跨过里格兰德河,在得克萨斯州的埃尔帕索安顿下来,开始在一家洗衣店工作,一天仅赚1美元,但她从没忘记自己的梦想,即要在贫困的阴影中创建一种受人尊敬的生活。于是,口袋里只有7美元的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