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

来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p110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建筑垃圾产生量激增但其统计数据缺失问题,基于1stOpt拟合平台和Visual Basic编程软件,构建城镇住宅和非住宅建筑垃圾产生量动态预测模型,定量模拟不同建筑寿命情景下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其组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城镇住宅建筑和非住宅建筑存量面积分别在2058年和2064年达到峰值(657.35亿和569.41亿m2)。在短、中、长建筑寿命情景下,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的新建面积均在21世纪20年代达到峰值,拆除面积峰值将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在短、中、长寿命3种情景下,我国城镇住宅建筑垃圾总产量分
其他文献
以大尺寸(100mm×200mm,200cm2)多蛇形流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了阴极多蛇形流场的排布方式对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相比于竖向排布多蛇形流场,基于横向排布的多蛇形流场的电池在进气量1.527L/min和电压0.6V时展示出了更高的平均输出电流密度222.78mA/cm2和更均匀的电流密度分布(均一指数为75.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横向排布流场结构的气体通道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入口气体通道数的增加可以显著
GB/T 20801—2020的适用范围与TSG工业管规相比,既是小了,又是大了。其一,标准未包括对GCD、非金属管道、超高压管道的技术要求;其二,标准未包括管理要求;其三,标准以管道建造环节为主,未包括使用、维修、改造、监检、在役定检及评估等要求。但标准的适用范围又比TSG工业管规的适用范围大了。其一是GB/T 20801—2020除作为工业管规的协调标准外,还适用于工业管规三条红线及缺一只角外的,没有列入政府监管的工业压力管道;其二,标准列出了管道建造中各环节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判据和可操作细则。
相变储热技术具有储热密度大、相变温度稳定以及过程容易控制等优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相变储热技术在应用中需完成热能的储存与释放过程,其传热特性直接决定应用效果。储热技术的传热强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变材料本身的导热强化;二是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对流传热强化;三是储热器的传热强化。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相变储热技术的传热强化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介绍了膨胀石墨、泡沫金属等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强化,相变微胶囊及相变微、纳米乳液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传热强化以及管壳式储热器、板式储热器、螺旋盘管储热器等储热器的传热强化。文章
通过SolidWorks建立大型泵-液力透平机组整体底座的三维模型,在ANSYS Workbench中进行了静力学分析,计算得到了工作状态和吊装状态下的应力和变形量,为此类大型底座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高纯甲硅烷是半导体工业中最重要“源”性气体,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显示面板及车用动力电池等领域,曾被美、日、韩等国垄断。本文回顾了甲硅烷技术的国产化之路,指出氯硅法路线和反应精馏技术,创新高纯甲硅烷大规模生产新工艺,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先后导入光伏、显示面板、集成电路等领域。本文还对甲硅烷电子特气行业进行展望,指出本文作者课题组为代表开发的氯硅法路线是未来的主流工艺,而镁硅法联产甲硅烷和乙硅烷也可能是一条较好路线,并认为通过技术整合和工艺创新开发多产品和多联产产品,发展平台型企业,是未来行业发
石墨烯具有独特的二维结构、较大的理论比表面积、高载流子迁移率、高杨氏模量以及高热导率等特性,一直以来被视为新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的潜在应用材料.这些优势使其可以与一
LNG接收站运行过程中将冷排水排放到海域水体中,冷排水的温降及余氯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温度场和生物环境产生影响.为掌握冷排水在海域水体中的扩散规律,利用二维水动力-水质
锂离子电池是重要的一类能量存储与转化装置。本文从化工角度上出发,将电池视为一类“特殊的”化工反应器,其中也存在着“三传一反”:电子传输、离子传输、热量传递和电化学反应。电极是这些传递与反应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在不同空间与时间尺度上,电极中的传递与反应过程具有不均匀性,进而导致电池材料的利用与失效的差异。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电极反应不均匀性的必要性,并从准二维电极模拟计算与多尺度表征分析技术两个角度,对不均匀电极反应过程的传质、传热过程、电化学反应过程、电极结构演变规律、电极失效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
为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最优网格尺度和布点优化方法,在中南地区某老工业园区附近农田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通过构建70 m×70 m、100 m×100 m、160 m×160 m和200 m×200 m 4种网格,采用Matheron矩估计法试验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中镉(Cd)的污染空间位置估计精度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70 m×70 m和100 m×100 m网格尺度下污染区域空间位置的估计精度相似,且高于160 m×160 m和200 m×200 m。对100 m×100 m网格下调查结果不确定区进
生活污水分质收集与处理,尤其是对灰水的处理与回用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节约能源。介绍了生活污水分质收集基本概念和灰水水质、水量特点,重点对灰水处理技术如过滤、膜分离、MBR、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类型处理技术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的物理处理技术对有机物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去除效果有限,一般需辅助其他处理技术才能达到灰水再生回用目的;化学处理技术能有效去除低强度灰水中的SS和表面活性剂;生物和生态类处理技术是目前灰水处理中应用较多的2类技术,其中人工湿地和MBR是2种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