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巴塞,关于湄公河的故事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占巴塞是湄公河在老挝的最后一站,湄公河在占巴塞留下了许多故事。作为老挝下寮大省,占巴塞被誉为老挝的“上海”,但繁华并非她的本色。在占巴塞,坐在巴色河滨上喝喝老挝啤酒,步入瓦普寺聆听历史的回响,向波罗芬高原进发,最后随着湄公河的远远流去,于四千岛告别老挝。
  巴色,
  湄公河给予的答案
  占巴塞省的首府巴色,像是一架织机,来来往往的人在这片大地上如梭穿行,谱写着自己与巴色的故事。
  占巴塞亲王文翁在1975年流亡外地,留下了他未建成的宫殿占巴塞王宫。占巴塞王宫先是成为老挝的政治会议场所,接着又因为经济困难而被废置。几经沉浮,占巴塞王宫因其典型的法式建筑风格被改装成酒店后,它曾经辉煌的气质重现在世人面前。从6楼的天台望去,可以看到整个巴色市的景色,而一楼的露天酒吧,亦是属于一个人独享夜晚的好去处。
  酒店不远处便是巴色的老日跨河大桥(Lao-Nippon Bridge)。傍晚开车驶过大桥,桥边的栏杆向后飞驰而过,河面的水流仿佛凝固了一般,一静一动映入眼帘,极为舒适,安逸、空灵、简约。
  穿过大桥到达湄公河对岸,遇见撒崂山。神圣的撒崂山拔地而起,庄严肃穆地耸立在湄公河畔。山腰的撒崂寺建筑风格较为现代,是日本在2011年援助老挝建设的佛教场所。每当阳光洒下,寺庙内上百座佛像熠熠生辉,而寺庙外的一座高大的佛像在山腰上慈悲地俯视着整个巴色市,显得十分神圣与静穆。
  远望山河,山下的湄公河流淌而过,被晚霞染得金黄的老日跨河大桥就在山下,河对面就是落日黄昏中安逸的巴色小城。驻足在撒崂寺的大佛前,在夕阳中让心与佛交流,心境便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白天的老挝是神圣的,夜晚的老挝是世俗的,巴色的美食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夜晚走在湄公河畔,可以看到许多各具特色的饭店。法国殖民历史给老挝的饮食风俗染上了独特的文化气息,却少了许多法式餐饮繁杂的礼数。在一个不起眼的街边小店里,法式牛排、葡萄酒、鸡尾酒等“高档”饮食可能就藏于其中。
  说到老挝最经典的菜式,非老挝火锅莫属。火锅上面烤肉,下面煮菜,“一煮两吃”。锅底由内向上凸起呈半圆,有规律地开有很多细长的口子,以便热气向上升腾。锅边一圈盛有汤,用来煮菜。再配上老挝啤酒,吹着江边晚风,人声鼎沸的大排档,或是清幽典雅的餐馆,一幕幕巴色美食征服人心的画面每夜都在上演。
  以巴色为背景的电影《巴色无答案》中,主人公小波所追求的爱情是“无答案”的,但当你走进巴色,在神圣与世俗交汇之地,关于生活、生命的故事,湄公河给予你的答案已经在心中浮现了。
  波罗芬高原,
  湄公河孕育的咖啡天堂
  在巴色市向东望去,波罗芬高原(Bolovens Plateau)的苍翠远山沿着湄公河伸展,在浓云密布之下蔓延成长长的起伏线条。波罗芬高原,亦名“富琅山区”,位于巴色东部,是老挝南部富庶而起伏平缓的高原。
  在地貌和景观上永远独立于繁华之外的波罗芬高原广阔得好像没有尽头,仅通过血管一样的蜿蜒溪水使其与湄公河畔的城市取得了些许联系。历史上,波罗芬高原曾处于和外界政治权力隔绝的状态,即使是强大的吴哥王朝在统治老挝时也止步于占巴塞城。
  湄公河从波罗芬高原上穿过,加之火山灰的土质,使得波罗芬高原成为老挝南部待挖掘的宝地。直到法国殖民统治和越南战争,波罗芬高原地区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特点。波罗芬高原以农业和旅游业为发展支柱,种植水果、蔬菜以及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
  在这片土地上,老挝南部的波罗芬高原地区,被老挝人用来种植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之一——阿拉比卡豆。20世纪早期,法国人在这里建立农场,将阿拉比卡咖啡豆树种带到波罗芬高原,老挝人负责管理和栽培这些咖啡树木并且生产咖啡。20世纪50年代老挝独立后,多数法国种植者随即离开了这片土地,但老挝人将咖啡豆种植技术和烘焙工艺都传承下来,使得老挝咖啡保持了阿拉比卡咖啡的原汁原味。
  阿拉比卡咖啡,独特的“重口味”中也带着馥郁活泼的动感,它以一种温和明丽的姿态呈现在杯中,柔和得像湄公河边清爽的风。在老挝喝咖啡也可以在咖啡中放入炼乳,这是当地人别样的咖啡喝法。喝完后来上一杯绿茶,在浓香到清香的变化中,远眺波罗芬高原,旅行的疲惫、生命的沉重、历史的哀痛,仿佛如老挝人的性格,在湄公河远去的水波中归于平静,身心自然而然地放松了下来。
  离别了,老挝
  湄公河穿过波罗芬高原之后,几乎停止了南下的进程,也许是因为疲惫,也许是不舍向老挝缓慢的生活节奏告别。而老挝的土地似乎也刻意挽留它南下的脚步,放宽怀抱,让它在宽达14公里的河道上肆意流淌。
  于是,在向老挝道别之际,湄公河留给老挝一道如海岛般的美景——四千岛。
  在四千岛中,湄公河静若湖泊,水道纵横交错。每当老挝进入旱季时,那些被水道分割的土地浮出水面,形成了一个个岛屿。而在雨季时仍露出水面的东孔岛、东德岛和东阔岛是四千岛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东孔岛是迄今为止四千岛中最大的岛屿,同时也是游客最少的岛屿。坐着船在水面上慢行,摇摇晃晃让人昏昏欲睡,但这种感觉很难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东孔岛将老挝的散漫慵懒诠释得淋漓尽致。
  东阔岛和东德岛两座岛则是东南亚旅游必到之处。较之东孔岛,在这两座岛上可游玩的项目比较多。
  骑车游览东德岛,然后穿越法国大桥前往东阔岛,从一条小径穿过森林和稻田,到达江边,搭上皮划艇,遇见在江中嬉戏游水的精灵——伊洛瓦底江豚。而更多的游客会选择躺在一张吊床上小憩一番,看那些隐秘的激流,看着夕阳染红了整条湄公河后渐渐没入江底。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湄公河在迈出离开老挝最后的一步时,顿时发出如同侠客狂吼般的声音,毅然决然地离开。这一声狂吼,成就了东南亚最宽的瀑布——孔恩瀑布。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苍翠欲滴,湄公河激流在其中横亘出一条黄白相间的壮美瀑布,似乎是一块翡翠上自然生长的纹路。
  孔恩瀑布身处“四千美岛”之中,两者相伴相随,也相互成就彼此。殖民时期,法国殖民者受制于孔恩瀑布,只能绕开瀑布,在附近的东德岛至东阔岛之间修建起一条长7公里、宽 0.6米的窄轨铁路,名为东德—东坤铁路。这是老挝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让四千岛成为了老挝最早与外界交流的窗口之一。
  滚滚的湄公河流淌在占巴塞不變的山川之中。山峦静而流水动,时间仿佛在占巴塞停止,却又在指尖流走。动静之间,一个个关于湄公河与老挝的故事,在时光中凝聚。
其他文献
学生流动性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传统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生流动的主要形式为从自己国家赴他国学习。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不出国门便能接受跨国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向虚拟国际化的转型,学生物理层面的跨界流动也随之转向虚拟流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虚拟留学、虚拟实习等跨国学习与交流活动中。  大学虽归各国所有,却被视作最具国际化的机构之
期刊
山水相依,生命不息。红水河孕育了壮乡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又反哺了这些山水之民,塑造出壮乡子弟与自然相处之道。通过那一首首歌、那一道道鼓声,马山人看着他们的家园,亦是在关照他们的生命。红水河南岸,在马山人心中的山水与生命似乎早已有了方向。  山一程水一程,故园有此声  “盘古开天地,欢喜是唱歌。富人与穷伙,认定个快乐。”山峦起伏、万物有差,造物者似乎把人与他的一切用无形或有形的符号刻在了大地上,世界
期刊
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湖南江永女书,历来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隔绝了男性话语,游离于权力外围,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江永女书,是属于她们的书,属于她们不屈服于男尊女卑的旧秩序的无声呐喊。这样的精神到如今仍在那一笔一画、一言一句中传承着。  向我们走来的“她”  女书那秀丽的线条如丝般在一纸一扇上舒展开来,成为许多物件的装饰符号。但这些符号在外人看来,却显得十分神秘。直到武汉大学宗教学
期刊
说起独竹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赤水河上,那个一袭白衣、翩然起舞的贵州女孩杨柳。而在广西河池,也有着这样一支独竹漂队伍,那些龙江河上的体育少年,脚踩独竹,演绎着犹如武林世界里的“水上漂”独门绝技,也讲述着自己与这门国家级非遗的青春故事。  独竹从赤水河漂往龙江河  秋风乍起,河池龙江河畔随着枯水期的到来,怪石渐渐隐现,河池学院独竹漂队的队员们要在枯水期来临之前抓紧练习独竹竞速。平静的水面上,数十位队员
期刊
立秋一过,七月流火。再过了寒露,“秋老虎”终于渐渐蔫了。这时候的秋天才真真正正在中国南北大地立稳了脚跟。秋天是豐收的季节,那些独属这个季节的时令美食:甜甜的桂花糕,肥美的大闸蟹,还有那圆滚滚的柚子、裂开肚皮的糖炒板栗、可圆可扁的柿子……让秋天多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熨帖感。这大体是因为,填饱了肠胃,也慰藉了灵魂吧。  南方的柚子,浑身是宝  柚子并不适合在北方栽种,多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四川等地广
期刊
石塘,地处东海之滨,背靠大山,半个岛屿深入海洋,悬崖峭壁上的七彩渔村像极了童话世界里的城堡,掩映在深海和山林中的石屋,顺着山势蜿蜒盘旋,绵延不绝。中国陆域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曾在石塘升起,千百年的古老渔村,在山海之间,述说着新的故事。  小箬村:七彩的童话世界  小箬村,是浙江温岭市石塘镇的一个小渔村,位于石塘西南角,藏在峭壁与大海之间,半山半海,屋舍俨然,五彩缤纷的七彩楼房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错落有
期刊
一座城市的味道,尽在时光里。在闽南古镇信步闲游,处处邂逅明清遗风,青石铺就的小街,红砖红瓦的大厝,不厌其烦的工夫茶,耳边不时萦绕着缠绵悱恻的闽南歌和咿咿呀呀的歌仔戏,都在诉说着渐渐斑驳的往事。  逛得累了,饿了,要找家食肆填饱肚子,怎么能少得了当地美食呢?不懂不要紧,叫来服务员,绕口令般报出菜单:面线糊、沙茶面、润饼菜、海蛎煎、姜母鸭、花生汤、土笋冻……  初遇土笋冻  闽台两地饮食起居几无差别,
期刊
白色棉布被绷紧躺在竹子架上,蜂蜡跳进了铜制容器内,底下的小火炉燃起的火焰,让蜂蜡与火热撞个满怀,装满蜡液的尖嘴小壶行云流水,浓淡两相宜,在布上画了个江湖,画好的棉布迫不及待跳进染缸里,经沸水的冲刷,或深或浅的几何图纹渐渐隐现,印尼巴迪克(Batik)就此诞生。  在印尼,每至星期五,印尼人必会穿上色彩明艳的传统服饰——巴迪克,周五便是印尼的“巴迪克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着一方衣”,巴迪
期刊
Maguhu, literally meaning horse bone instrument, is another stringed instrument of the Zhuang people. It gets the name because its sound box is made from the femur bone of a horse. The Zhuang people a
期刊
晒秋,可以说是独属中国的独特文化景观。立秋刚过,全国各地进入晒秋季节。  江西婺源的篁岭村,被称为“挂在山崖上的古村”,这里地无三尺平,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2014年, 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 有人说,婺源的景色分两季,春季和秋季。如果错过了春天的油菜花,千万不能再错过秋天的晒秋。  摄影:文心雕龙  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