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唯票房论不靠谱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小刚为什么总抱着“票房”不放?又为什么非要把票房这个元素,强行加进从来不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金马奖评审中去呢?一个职业共同体内部丧失互信,缺失共识,只好拼命强调某个量化标准,不是偷懒,就是别有用心。
  
  一个出生在革命年代的人,饱受革命话语教诲,后来成为商品时代的弄潮儿。这样的人多着呢,冯小刚导演只不过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
  最近冯导演因为老婆徐帆落选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在微博上猛烈抨击(台湾叫“呛声”)该奖。他的论点是因为《唐山大地震》票房过了6亿,金马奖评委会不爽这一点,故意把徐帆给“生态平衡”掉了。
  这个认知,又触到了冯小刚的一个痛处。一直以来,冯导的电影票房不成问题,海内外艺术评价却马马虎虎。《唐山大地震》享一个多月排片独尊之势,挟6.6票房之威,这次金马奖不仅提名甚少,最有希望的最佳女主角还花落别家(还是隔壁不太好对付的老孙家),冯小刚的光火,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光火之下,老话题又被提起,那就是“票房VS艺术”。冯小刚最新的表述是:“电影的好坏是没有标准的,完全可以各执一词。唯一可以被量化的标准就是票房。票房好=观众认可。”
  冯小刚为啥激动,我不知道,也不关心。冯小刚这一代人背景太复杂,他们从出生到长大,再到功成名就的50年间,中国就像被解压的大型压缩文件,一天过成二十年。传统江湖规矩,革命宣传需要,市场社会法则,文学艺术标准,一股脑儿砸在这个时代身上,365根筋,你哪知道这次是哪根筋在跳?
  我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总是死抱着“票房”不放?当然,票房是他们家的,主场优势,可以理解。但是,他为什么非要把票房这个元素,强行加进从来不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金马奖评审中去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电影大奖,会直截了当地说我就是以票房高低为评选标准,或是反过来说,本奖拒绝高票房电影。自然,我们都明白,票房高低对于评委心态、奖项立场,都有微妙的影响。但电影奖大抵以褒奖艺术为标的,奖前奖后,话里话外,大伙儿总得维护“艺术的体面”。哪怕你是《指环王》或《阿凡达》,也不可以在颁奖结束后抱怨说,“俺票房高哇,奖为啥不给俺?”或,“不给俺奖,还不是嫉妒俺卖得好?”这是违反游戏规则的做法,你来参评的时候,就应当知晓。
  这就是冯小刚的特异之处。他敢于高声说出以票房为依据的抱怨,他敢于将猜测当做实证跟人吵架,最重要的,他敢于宣称电影好坏没有标准,票房是检验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票房是唯一标准?因为它是唯一可量化的。当你不承认所有不可量化的标准时,可以量化的标准就成为唯一标准。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种思路很熟悉?没错,在我们求学的时候,他们要推行标准化考试,就是这个理由:选择题便于判卷与录取的量化;在我们求职的时候,他们推行项目评估,要求把科研、教学都纳入到可量化的体系中来,连研究《文心雕龙》也要填写“可产生的经济效益(单位:万元)”。
  我不知道是本来如此,才导致了标准化体系推行成功;还是标准化体系推行成功,才导致了今日的局面。反正自那之后,学术共同体的标准渐渐荡然无存,因为引进、评估、升职,都是依据标准化的兑换比较,据说国内某顶尖高校还制定了“上央视15分钟等于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有趣标准。
  回到电影。电影本来就有商品与艺术两种属性。谁也不能否认电影不是商品,有些电影还只是商品,但谁也不能否认很多电影不只是商品,还是艺术。如果评价一部电影,就得看评价语境为何。既然电影奖一般不强调电影的商品属性,拿票房说事,就显得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为什么“票房”始终是潜台词而不能变成画外音。
  冯小刚为什么敢说出潜台词?而且不乏叫好支持者?这又回到前文所说的时代复杂性:传统江湖规矩,革命宣传需要,市场社会法则,文学艺术标准……前三者都肯定“叫座”的合法性,甭管你是为养家糊口,是为显姓扬名,还是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还是回报投资方增加公司市值,总之,在这些领域,一俊可以遮百丑。
  相形之下,“艺术标准”既没有真金白银,又飘忽不定,拿什么与前三者相抗?它在现世而非史书中,能依靠的,多半只有职业共同体的标准。一家做鞋的,生意好,可能是因为口碑好,可能是因为会忽悠,还有可能是他家有个补鞋西施……但他家活儿好不好,补鞋的未必清楚(缺乏比较),鞋匠工会的同行心里有杆秤。职业共同体的评判,会在长远的未来影响个体成员总的收益,这才是大家为什么追求业内名声的直接动力。
  而一个职业共同体内部丧失互信,缺失共识,只好拼命强调某个量化标准,不是偷懒,就是别有用心。商品电影之王冯小刚,明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不敢说。不过,强调量化标准,这么说好使的话,他会一直说下去的。
其他文献
iPhone上的“弱智”游戏早已让我把注意力从PSP、PS3和WII上转移开了,可见我还不算痴迷的游戏玩家。直到E3游戏大展近日在洛杉矶举行,才想起了被打入冷宫的游戏主机。早有传闻,三大阵营(任天堂、索尼、微软)将在这次E3展中重震声威。今年的游戏硬件加入了阿凡达式3D,且更趋向于解放双手,仅靠身体语言和呼吸就能玩游戏!    3D掌机  NINTENDO 3DS  首先出场的是最有信心的任天堂公
盛世巴菲特,乱世索罗斯。美欧债务危机引发全球股市暴跌,索罗斯却宣布退隐,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叱咤风云,人们印象深刻。而与此并行的,还有他的政治狂热,以及为此作出的不懈努力,并遭受的碰壁。这也是索罗斯完美人生中倒霉的一面。    在国际金融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盛世巴菲特,乱世索罗斯。  “国际金融制度存在着巨大的空隙,固若金汤的国家金融防御体系其实不堪一击”—从1992年打垮英格兰银行并一夜间狂赚9.
挪威奥斯陆爆炸和Utoya岛枪击事件的发生,提醒着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在经济危机和网络热潮的影响下,极右翼势力最近几年开始逐渐在北欧抬头。自称是“网络圣殿骑士”的自恋狂布雷维克,用70多条鲜活的生命,诠释了这个让人不愿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32岁的挪威爆炸枪击案主嫌犯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大事”完成之前几天极为忙碌:他要把用化肥原料和燃料自制的炸弹,以及购买的枪支子弹准备好,装在自家的
10月的最后一天,位于东三环的美国大使馆的空气监测仪显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307,其中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为257微克每立方米,达到“有毒害”的污染级别。  同一天,软件商人贝志诚拿着他刚买的国产便携式空气检测仪到屋外转了一圈,空气中PM2.5的浓度将近300微克每立方米,和美国大使馆的数据相差无几。  作家郑渊洁拍下来了这一天的照片,发布在微博上,他把北京形容成“一个硕大的毒气罐”,“空气
南都周刊记者_牛思远    英国在1849年决定举办一次世界各国都参与的博览会,女王向各国发出世博会参展邀请,新登基的中国皇帝咸丰不在受邀之列。彼时大清国还坚持以天朝上国的朝贡体例应对一切对外关系,视西方物质文化为“奇技淫巧”之物。    伦敦世博会 首届世博会无主题  主要展品:伦敦世博会上约有18000名商人展出了他们带来的约10万件产品。这些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
野田的家庭环境以及在松下政经塾的磨炼,塑造了他如泥鳅般内敛低调、扎实努力的处事风格。日本媒体人士用“民主党还没有丧失最后的良知”来评价这位新首相。    日本著名书法家相田光男早在1990年就去世了。这位和野田佳彦同一天出生的书法家生前永远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会成为首相候选人打败对手的政治武器。  8月29日,日本新任首相野田佳彦在民主党党首竞选演说中,引用书法家相田光男作品中“泥鳅”一词来强调
好莱坞最声名显赫的编剧导师罗伯特·麦基曾说过:“试图预知观众想要的,然后让电影做成你以為观众所希望的,是通往灾难最快速的途径。如果必须考虑观众的期待的话,我认为判断编剧的好坏是看他们能否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这段话其实也可以作为我们评判国内电影票房的依据——特别是当一部名为《失恋33天》的小成本电影在2011年冬天掀起令人咋舌的票房旋风时,回看麦基的这段阐述,无疑会解开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在商言
被上访    吴宗明这辈子的第一次上访,是从“被上访”开始的。  64岁的吴宗明,身高不足1.60米,平日里喜欢脚蹬一双运动鞋。人虽看上去精瘦,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走起路来脚下呼呼生风。  他是广西贵港桂平市的前信访办主任。  因为“桂平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工程”(以下简称“桂航工程”)的开建,他的房子被征用,但他和三十多位“钉子户”一直不肯签补偿协议,因为补偿过低。  那一次“被上访”。听起来很像是
“异类”杨剑昌  “杨剑昌”三个字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深圳民主与法治的“代名词”。 然而,杨剑昌感到孙独,他是许多人眼里的异类。8月,历经5年的“杨剑昌人大代表接访室”选择了关停。是杨剑昌累了,还是规则变了?    此前一走出深圳罗湖区消委会8楼电梯,来访者总能听到杨剑昌那高亢的说话声。可这一回,老杨的大嗓门没有响起。  没有了“人大代表杨剑昌接访室”的牌子,走廊空荡荡的,这让前来投诉的深圳中航苑业
一切看起来和诸多英雄迟暮的互联网故事没什么不同。中华网,这家于1999年7月登陆纳斯达克的最早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China.com域名的持有者,在股价长期在个位数徘徊多年后,终于向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   “对赌”协议成为击倒这家老牌中国概念股的最后一拳。2006年,为运作旗下的软件和游戏业务上市,中华网与对冲基金签订对赌协议,但因游戏业务未能上市而面临索赔。耗时一年多的索赔官司后,法院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