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后进生的转化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guo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整体素质,减少学生差距,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表明:后进生在某些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一些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中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克服偏见,真诚相待
  因后进生受到的批评较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周围的人产生猜疑、戒备的心理。为此,我们应多给后进生一些关爱与交流,少一些指责与贬损,用真诚的态度和他们交心,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们交友,用永恒的爱心去拆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多少颗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心将从此被你点亮,乃至改写他们的人生!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根据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对他们动辄训斥,甚至讥讽,往往压而不服。对学生深沉而又真挚的爱,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前提,必须立足于正面疏导,循循善诱,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增强其内部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促其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使其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做到心悦诚服,奋发图强。
  三、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类型的后进生特点,采用不同的转化方法。例如,对于聪慧敏锐、贪玩好动、重感情的“顽皮型”后进生,应以疏导迁移的方法,把他们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对于偏激、固执、自负的后进生,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晓之以理,使他们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引导他们从偏激中走出来;对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的自卑型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一双善于赏识的慧眼,用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房,用智慧引领他们的人生,用教育成就他们的未来。
  四、捕捉亮点,扬长避短
  没有绝对的后进生,再落后的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但由于其“闪光点”比较微弱,常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覆盖,关键在于我们要以辨证的思想、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去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并借题发挥,加以利用,为他们提供表现“闪光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迸发出自励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在表扬他们“闪光点”的同时,诚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并尽力帮助他们,且不可因其“闪光点”而姑息迁就。但对后进生的批评一定要注意准确性和启发性,注意批评的语气和场合。
  五、目标适当,循序渐进
  对后进生的转化目标要适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目标过高,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目标过低,又难以达到转化目的。应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使之“跳一跳”就能获得成功。同时转化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让每位后进生都能有所收获。
  六、找准契机,因势利导
  契机是指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例如,在被多数学生视为改变自我、争取进步的新学期、新学年开始之际,我们主动去接近他们,关怀、帮助他们,就能促使后进生把争取进步的欲望达到最高;在学生情感处于低谷时,我们的热情关爱、安慰和鼓励,能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这些时机都能给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带来契机。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和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就一定能取得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最佳效果。
  七、善抓反复,持之以恒
  在教育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他们因思想动摇而导致的反复现象,这是符合认识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变化规律的。因为许多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意志薄弱,不能持之一恒。有的学生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较深,坏习气已成为他们的一种顽症,要克服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绝不是一次批评、两次鼓励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善于抓反复,反复抓,绝不能因为出现动摇就放弃教育,而应坚持不懈,用滴水穿石的恒心去教育转化他们,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后进生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复杂、细致、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班主任作为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除依靠自身的努力外,还要谋求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经常与后进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探索学生的转化策略,促进后进生转化,实现转化目标。
  (作者单位:545799广西金秀县头排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一要平等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 二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 三要有耐心,不“计较”,不“怨怒”; 四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 五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 六要做好引导,不“事后批评”。  【关键词】班主任 谈心 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知名度主要取决于GDP,一个企业的知名度往往靠品牌,同样一个班级的知名度主要取决于优秀生。而转化双后进生就好像在贫瘠的土地上散播种子
期刊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它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呢。现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不妨来个“友情提示”  人们常说:一句赞美的话,能温暖一个冬天。教师一句满含深情的鼓励赞美的评语,是医治学生写作“头痛”“心烦”的一剂良药,而且是“糖衣片”,味儿甜甜的,药效良好。  班级里有个孩子,聪明但很怕写作文。有一次,我要求写一位同学,他很认真地写了
期刊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因此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时代社会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激励大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传统概念下的政治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在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
期刊
组班之初,班主任均会为班委会的组建而劳心,因为班委会的建立,直接关系到班级的稳定,班委会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班级发展的前景。所以,班主任会为班委会的组建而斟酌再三,权衡利弊,往往迟迟下不了决心,甚至朝命夕改。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委会则是这块阵地上的先锋。经过班主任工作的锻炼,再结合实际,深入探讨,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班委会组建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  班主任在班上应倡导的思想观念是“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沟通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的肩上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他们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
期刊
每个学生的灵魂里,都沉睡着一个最好的自己。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潜能和价值感唤醒,让学生一步步向着目标——做最好的自己勇敢迈进。  一、教师应身先士卒  “玉不琢,不成器”,写作如治玉,学生的文章可以说都是璞玉,需要后期的精心雕琢。而在指导学生学习自改作文时,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做必要的示范,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点,让学生明白修改的意义和方法。  1.面
期刊
必须大面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初中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如何让全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在语文整体教学改革实践中,注重激励,实行分步引导,获得了一些认识:那就是分以下三步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第一步:抓住契机,用新颖的教学法吸引学生  学生新入学或刚换教师,往往因为对新的学校、新的教师充满了新鲜感,容易产生一种服从心理。教师提什么要求,他们比较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