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犊牛肠道传染病。该病临床上以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近年来,该病在公主岭地区呈散发式流行,如果预防和治疗不及时,会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一例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关键词: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传染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 S85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9.040
1发病情况
2016年5月15日,公主岭市某规模养牛场突然发生了一种以腹泻、脱水和运动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牛场饲养牛80头,其中成年母牛50头、2周龄犊牛30头,先后共有15头牛发病,死亡5头,病程3~4天,发病率18.8%,病死率33.3%。发病后,该场技术员使用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3天,效果不明显,发病数量和死亡数量持续增加。5月19日到公主岭市动物检疫所就诊。笔者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最终确诊为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随即对发病牛群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2临床症状
发病牛精神沉郁,被毛凌乱,眼凹陷,脱水严重,食欲变化不大,排白色粥样粪便,具酸臭味,有的粪便中混有血凝块,个别有喜卧、跛行等情况。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犊牛2头,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十二指肠和小肠呈卡他性炎症变化,肠内容物充满液体,直肠黏膜出血或充血。胃内容物呈淡黄色液体,内含凝乳块,胃黏膜充血。肝脏、肾脏和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出血。
4实验室检验
4.1细菌的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
无菌取病死牛的小肠前段内容物以及脾脏、淋巴结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阴性卵圆形短小杆菌;无菌取病死犊牛的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病料分别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可形成圆形、湿润、光滑的无色菌落。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卵圆形短小杆菌。同时将上述病料及血液采样送至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病原鉴定,最终确诊为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4.2药敏试验
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检验,结果该菌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不敏感。
5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最终确诊为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
6治療措施
立即将发病犊牛与健康犊牛隔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得出,对发病犊牛按照说明书用量肌内注射环丙沙星,2次/天,连用6天,对发病严重的犊牛肌注强心剂和饮用补液盐,进行对症治疗;对未发病犊牛应用卡那霉素拌料,1次/天,连用5天。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措施,发病犊牛群2天后腹泻症状有所缓解,发病数量减少,病情基本被控制住,1周后电话回访,发病犊牛群基本恢复健康。
7鉴别诊断
该病与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牛轮状病毒感染、牛副结核病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群均可发生,春、秋、冬三季多发,特征是突然发生死亡。剖检病变可见十二指肠和空肠高度出血性肠炎变化,心肌和脾脏有出血点,肝脏有充血斑。抗生素治疗有效。
牛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患牛体温正常或升高,脱水明显。剖检病变主要为小肠呈卡他性炎癥。抗生素治疗无效。
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各年龄牛均可致病,但以幼龄牛最易感,潜伏期长,呈慢性经过,以肠黏膜增厚、顽固性腹泻、消瘦和脱水等为主要特征。剖检病变主要在空肠和回肠前段,肠黏膜增厚10倍。抗生素治疗有效。
8结语
牛产肠毒性大肠杆菌病传染源是患牛和带菌牛,可经消化道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另外产房消毒不严格、温湿度控制不当、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都可诱发该病。
加强妊娠母牛产前、产后的护理,产房内外要严格消毒,同时接产人员也要做好消毒,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有条件的可根据当地发病的血清型制备灭活疫苗,接种妊娠母牛,刺激母牛初乳产生高价的抗体,新生犊牛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抗体,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睿,张彦明,张耀相,王韦华,杨慧萍.犊牛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2009,(07).
[2]何昭阳,徐凤宇,管清华,付蕾.犊牛腹泻与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05).
[3]张雪寒,何孔旺,张书霞.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毒素的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3,(03).
作者简介:吴迪,本科学历,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关键词: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传染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 S85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9.040
1发病情况
2016年5月15日,公主岭市某规模养牛场突然发生了一种以腹泻、脱水和运动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牛场饲养牛80头,其中成年母牛50头、2周龄犊牛30头,先后共有15头牛发病,死亡5头,病程3~4天,发病率18.8%,病死率33.3%。发病后,该场技术员使用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3天,效果不明显,发病数量和死亡数量持续增加。5月19日到公主岭市动物检疫所就诊。笔者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最终确诊为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随即对发病牛群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2临床症状
发病牛精神沉郁,被毛凌乱,眼凹陷,脱水严重,食欲变化不大,排白色粥样粪便,具酸臭味,有的粪便中混有血凝块,个别有喜卧、跛行等情况。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犊牛2头,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十二指肠和小肠呈卡他性炎症变化,肠内容物充满液体,直肠黏膜出血或充血。胃内容物呈淡黄色液体,内含凝乳块,胃黏膜充血。肝脏、肾脏和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出血。
4实验室检验
4.1细菌的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
无菌取病死牛的小肠前段内容物以及脾脏、淋巴结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阴性卵圆形短小杆菌;无菌取病死犊牛的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病料分别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可形成圆形、湿润、光滑的无色菌落。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卵圆形短小杆菌。同时将上述病料及血液采样送至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病原鉴定,最终确诊为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4.2药敏试验
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检验,结果该菌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不敏感。
5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最终确诊为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
6治療措施
立即将发病犊牛与健康犊牛隔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得出,对发病犊牛按照说明书用量肌内注射环丙沙星,2次/天,连用6天,对发病严重的犊牛肌注强心剂和饮用补液盐,进行对症治疗;对未发病犊牛应用卡那霉素拌料,1次/天,连用5天。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措施,发病犊牛群2天后腹泻症状有所缓解,发病数量减少,病情基本被控制住,1周后电话回访,发病犊牛群基本恢复健康。
7鉴别诊断
该病与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牛轮状病毒感染、牛副结核病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牛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群均可发生,春、秋、冬三季多发,特征是突然发生死亡。剖检病变可见十二指肠和空肠高度出血性肠炎变化,心肌和脾脏有出血点,肝脏有充血斑。抗生素治疗有效。
牛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患牛体温正常或升高,脱水明显。剖检病变主要为小肠呈卡他性炎癥。抗生素治疗无效。
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各年龄牛均可致病,但以幼龄牛最易感,潜伏期长,呈慢性经过,以肠黏膜增厚、顽固性腹泻、消瘦和脱水等为主要特征。剖检病变主要在空肠和回肠前段,肠黏膜增厚10倍。抗生素治疗有效。
8结语
牛产肠毒性大肠杆菌病传染源是患牛和带菌牛,可经消化道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另外产房消毒不严格、温湿度控制不当、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都可诱发该病。
加强妊娠母牛产前、产后的护理,产房内外要严格消毒,同时接产人员也要做好消毒,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有条件的可根据当地发病的血清型制备灭活疫苗,接种妊娠母牛,刺激母牛初乳产生高价的抗体,新生犊牛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抗体,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睿,张彦明,张耀相,王韦华,杨慧萍.犊牛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2009,(07).
[2]何昭阳,徐凤宇,管清华,付蕾.犊牛腹泻与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05).
[3]张雪寒,何孔旺,张书霞.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毒素的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3,(03).
作者简介:吴迪,本科学历,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