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也看不到那个身材瘦小的老党员,再也听不到他略带口音的“故事党课”,再也握不到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再也触摸不到那因重伤而留下残疾的右臂……
2021年1月15日,这位年近九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叫韦灿英,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的一名驾驶员、班长,参加过著名的394.8高地和281.2高地争夺战,也是一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
认识韦老,是在一年多前岭南社区开展的一次党课上。
那是2019年11月13日,纷纷扬扬的小雪下个不停。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党支部决定党课就在韦老家里上。
在一群年轻党员面前,87岁高龄的韦老依然精神矍铄,英气不减当年。他微笑着说:“年轻人好好干,听党的话!”
韦老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开始给我们讲述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
1950年9月,他所在部队接到入朝作战命令,从广西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抵达辽宁丹东,从丹东进入朝鲜后,又徒步20多天抵达前线。
初冬时节,寒风凛冽。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趴在冰冷刺骨的水沟里、雪地上,隐蔽在阴冷的坑道里,吃着涩口的压缩饼干,每时每刻都在克服一个又一个超乎想象的困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他们最坚定的信念。
那时,他负责驾驶汽车运送战略物资,在敌机疯狂的轰炸下,行驶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常常是前有弹坑后有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被炸弹击中或者滑下悬崖峭壁。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他时而驶入树林,时而拐入低谷,时而隐在暗处,时而迂回前行……
在一次运输物资的途中,敌机投掷的炸弹在飞驰的车后不断爆炸,烟雾裹着尘土,始终笼罩着汽车。突然,他觉得右臂肘处一阵剧痛,瞬间便使不出力气了。原来,炸弹碎片透过车窗击穿了他的肘部,顿时血流如注,仅有一层皮连着的断臂滑下方向盘,随着车身的颠簸而摇晃着。他凭着惊人的毅力,单手控制方向盘,将车扎入一个低洼处,随即便失去了知觉。
听着韦老的讲述,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种钻心的剧痛。
战略物资保住了,可韦老的右臂却留下终生残疾,一遇阴雨天气就会疼痛。韦老卷起袖子,露出右臂给我们看。我瞪大眼睛看着他的右臂——呈120度角悬在那里,比左臂短了十几公分;我轻轻地触摸着他的肘部,坚硬,突出,像一根有结节的枯树枝。
看到我们的惊愕表情,韦老伤感地说:“我是幸运的,活了下来,可那些牺牲的战友……”说到这儿,韦老的眼里透着晶莹,声音也不禁哽咽。他最不愿意回忆清理战场时的情景——四处都是战友的尸体或残肢,让人无法直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顷刻间就失去了生命,令人心头紧缩。
说到那些葬在异国他乡的战友,韦老感慨地说:“我得替战友们好好活着,替战友们继续报效祖国。所以,转业后我选择来到北大荒。带着战友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这里建设成为国家的大粮仓。看现在百姓的生活多好、多幸福,这要感谢我们伟大的党,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从这次党课以后,我便跟韦老越来越熟识。
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党员、志愿者对小区环境进行集中治理,看着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韦老也跃跃欲试想搭把手,可他那弯成120度的右臂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使不上劲儿,我们也总是把他挡在圈外。
于是,韦老就站在不远处默默地看着我们,时不时地说:“进屋喝口水,歇一歇!”
我知道,他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也许,看到我们在努力工作,老人又想到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看到我们相互协作,老人又想到了和战友们同甘共苦的情谊;看到我们完成工作,老人又想到了当年取得胜利时欢呼雀跃的场景……转眼70年,人不同,景不同,但精神相同。
韦老少言寡语、酷爱读书,最喜欢的读物就是《党的生活》杂志。每当我们给他送去刚出版的刊物时,他都会像拿到宝贝一样翻看,那专注的神情就像个孩子。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工作节奏,也中断了我们给韦老送报刊的任务。韦老一直在关注着疫情,也一直惦记着我们,还委托女儿送来问候和捐款。那段时间,韦老自觉响应国家号召,“无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这对每日都要出来活动的韦老来说,需要很大的毅力。居家期间,他便翻看往期的《党的生活》来消磨时间,不焦虑、不抱怨、不添乱,因为他坚信有党的领导,一定会战胜疫情。
我至今仍能回想起那次党课将要结束时的一个细节:韦老拿出他的宝贝——军功章、开发北大荒功勋章和一摞摞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其中还有一本《中国好儿女》——书中记述了他在朝鲜战场上安全运输战略物资行程累计3万公里的英勇事迹。
韦老是个踏实肯干、处事低调的人,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就连子女都不是很清楚这些军功章、荣誉证书背后的故事。他们只知道,父亲是个驾驶员、机械师,在岗工作时总是很忙、很累,也很少闲在家中。
一次闲谈中,老人的一句话令我怦然心动——他说:“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
(作者单位:鹤岗市宝泉岭局直街道办事处岭南社区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