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新课程·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9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融入各个阶段教学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微课教学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逐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被推广和应用.微课融入初中物理教学有助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有效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攻克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把握微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合理融入物理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
其他文献
儿童白内障是儿童可避免盲的原因之一,其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对于完全性白内障需尽早手术,可在3月龄后进行手术,术后应及时给予屈光矫正,1~2岁眼球进一步发育后再给予人工晶
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s,ECF)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损破,肠液外溢至腹腔、腹壁,导致与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常继发于手术、损伤、炎性肠病、感染等,少数属于先天性畸形。
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ZFNs)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技术是基因靶向修饰的重要方法,为各大领域尤其是遗传疾病的基因治疗带来广阔的前景.该文对ZFNs与TALENs的作用机制、应用领域和局限性进行比较,为基因修饰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儿童以避免盲和视力损害,对儿童眼病的早期干预成为目前儿童保健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新生儿眼病筛查越来越受到眼科医生的重视.我国最早的儿童眼病筛查开始于2
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一直是外科治疗中的难题,通常为手术后的并发症(75%~85%),也可由创伤、放射性肠炎、肿瘤、Crohn病等导致。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全世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病死率位列第二.据WHO报道,每年约有1 000 000例新患病例和50 000人死于结直肠癌,借助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进行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良好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就近年来研究发现的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是肠管与腹腔或腹壁之间的非正常通道,究其病因除极少数先天畸形[1]因素外,多继发于手术、感染、创伤、肿瘤等因素,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肠外瘘的综合治疗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是导致婴儿死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染色体5q13.2,此外还发现其他多种基因与其临床表型相关.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可以明确病因,预防患儿出生.此文对该病的最新基因学及基因诊断学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