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日趋完善,大多数课堂教学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并能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下面,我就简要谈谈自己在教学评价方式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要有积极性,以鼓励为主。以往的教学评价无论在课堂,还是在作业中,或是在考试后。 更多的是以一个法官的身份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予以“是非” “对错”、“好坏”的评价,过于突出了评价的甄别功能。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执教《美丽的大公鸡》一课。 设计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还剩下一点时间,我随机出了一道问题,学生们都争着要把自己编好的念给我听。分析: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教育家蔡元培说过: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在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碍于脸面,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不错”“ 对”等稍作肯定。 2.打破百分制,优化“检测”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为了全面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是“一卷定乾坤”,以片面的成绩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评价的检测功能弱化。 片面突出了它的甄别功能。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以往考试的载体——所谓《标准化试题》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设计相宜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知识的理、感悟、应用,进行考察。(1)问题要突出实践性。 如学习《云雀的心愿》后,学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请你设计两条有关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观思想。(2)问题体现多元化。语文课程本身具有重情感体验、重感悟的特点。因此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如:“在学过的课文中。 你最喜欢的课文是——,你最不喜欢的课文是——。”案例:一位课题组的教师在班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课查问卷,结果让她认识到:一张试卷不仅不能考出学生的各项能力。 还会束缚学生的思想。 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以致达不到检测的目的。因此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 她采取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一打破百分制,考分不封顶。分析:“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打破百分制对现代的教育改革,是一项大胆而又实效的举措,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效。
二、学生的自我评价
案例:《我是你们的朋友》中“蛇有毒,还咬人。 它是我们的朋友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们的争论。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蛇对人类的作用”,分工合作完成查找搜集资料。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个小组活动开展的特别顺利,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我就请这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了一下经验。他想了一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说,有的负责写,有的上网查找资料,还有的把资料和图片制成幻灯片。 分工合作, 很快完成了任务。”我及时地给予了鼓励。 并号召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分析: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案例:教学《荷叶伞》一课,教师读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 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出了许多看法:“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哄亮。”老师读的时候注意小鱼对荷叶的感情要深。“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 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分析: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昕学生评价,学生在 “欣喜”“受宠若凉”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 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使课堂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要有积极性,以鼓励为主。以往的教学评价无论在课堂,还是在作业中,或是在考试后。 更多的是以一个法官的身份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予以“是非” “对错”、“好坏”的评价,过于突出了评价的甄别功能。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执教《美丽的大公鸡》一课。 设计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还剩下一点时间,我随机出了一道问题,学生们都争着要把自己编好的念给我听。分析: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教育家蔡元培说过: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在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碍于脸面,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不错”“ 对”等稍作肯定。 2.打破百分制,优化“检测”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为了全面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是“一卷定乾坤”,以片面的成绩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评价的检测功能弱化。 片面突出了它的甄别功能。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以往考试的载体——所谓《标准化试题》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设计相宜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知识的理、感悟、应用,进行考察。(1)问题要突出实践性。 如学习《云雀的心愿》后,学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请你设计两条有关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观思想。(2)问题体现多元化。语文课程本身具有重情感体验、重感悟的特点。因此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如:“在学过的课文中。 你最喜欢的课文是——,你最不喜欢的课文是——。”案例:一位课题组的教师在班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课查问卷,结果让她认识到:一张试卷不仅不能考出学生的各项能力。 还会束缚学生的思想。 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以致达不到检测的目的。因此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 她采取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一打破百分制,考分不封顶。分析:“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打破百分制对现代的教育改革,是一项大胆而又实效的举措,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效。
二、学生的自我评价
案例:《我是你们的朋友》中“蛇有毒,还咬人。 它是我们的朋友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们的争论。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蛇对人类的作用”,分工合作完成查找搜集资料。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个小组活动开展的特别顺利,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我就请这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了一下经验。他想了一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说,有的负责写,有的上网查找资料,还有的把资料和图片制成幻灯片。 分工合作, 很快完成了任务。”我及时地给予了鼓励。 并号召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分析: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案例:教学《荷叶伞》一课,教师读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 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出了许多看法:“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哄亮。”老师读的时候注意小鱼对荷叶的感情要深。“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 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分析: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昕学生评价,学生在 “欣喜”“受宠若凉”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 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使课堂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