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高职公共课程。本文以高职应用文教学为研究对象,选取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学内容,运用“课外线上学习+课堂线上线下交互+课程线下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改革现行高职《应用文写作》的评价机制,建立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科学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通过此次教学实践探索,以期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为学生今后的生活与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应用写作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基本的职业素养之一,学好应用文将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将为学生今后的生活与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提升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然而,当下的高职应用文教学以传统教学为主,存在信息化水平低,手段较为单一,教学资源短缺、学时不足,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对现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也是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
混合式教学即“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混合”的教学方式,也是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在当前的“互联网+”阶段,其表现形式为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整合大量在线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移动技术、在线、面授相融合,信息及时、互动互联、个性化教学的特点,把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者优势结合,优势互补,教学效率高,学生主动性强。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语境下的研究热点,也是教学改革实践的趋势之一。
一、选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文教学内容
应用文是单位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性文体,它对于学生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极强。从借条字据、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到计划总结、述职报告,再到策划文书、求职简历,乃至于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等,涵盖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因此,选取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如通知、启事、简历、求职信、电子邮件、市场調查报告、请柬、计划、总结、合同等文种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应用文写作和传播的网络化、多元化趋势,提升学生作品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按照教学目标,课题组进行研讨,设计统一的教学方案。
(1)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云班课,以年级为单位建立QQ群,并利用本教研室现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2)运用云班课、微信公众号、QQ群这三个平台进行课外线上学习。
(3)课堂进行线上线下立体交互,教师现场面授,同时借助云班课发起签到、举手、答疑讨论、头脑风暴、随堂测试等活动,形成互联网、移动终端及个人三位一体的互动互联模式。
(4)整个过程仍然属于线下课程,即以课堂面授为主、线上为辅的形式。
二是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整合教学资源,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课件。优化视频、文本、音频等教学资源,并发布到云班课、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供学生课内课外、随时随地学习。
三、全方位、科学化、立体化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现行高职《应用文写作》的评价机制,建立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科学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主体上,由传统的教师评分转变为老师评分与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相结合。
评价方式更加多元,也更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如作业采取“项目教学法”,即依据具体情境,小组合作,选定案例,在合乎文种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创意,进行写作。作业也由原来的单一纸质文本转变为电子文本、视频、音频等多元化形式。
在评价类型上,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如利用蓝墨人工智能AIMOS,基于课堂即时互动反馈采集的行为大数据,实现精准个性的画像模型、有趣灵活的“勋章”反馈机制,并随时结合云班课的Web端导出的教学数据统计、教学周报、教学资源报告、教学活动报告、学情分析报告等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决策,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应用文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学科课程的研究理论,也有助于拓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此外,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字类教学改革以及建设在线课程也可提供理论、经验和策略参考。
参考文献:
[1]管恩京著.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何鸣皋,谢志昆主编.混合式教学设计基于MOOC(慕课)的SPOC教学改革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
[3]凌越.高职院校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6):41-43.
[4]郭昕.“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18-22.
[5]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3):13-24.
[6]皮晓燕.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4):259-260.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重庆 401220)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应用写作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基本的职业素养之一,学好应用文将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将为学生今后的生活与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提升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然而,当下的高职应用文教学以传统教学为主,存在信息化水平低,手段较为单一,教学资源短缺、学时不足,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对现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也是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
混合式教学即“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混合”的教学方式,也是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在当前的“互联网+”阶段,其表现形式为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整合大量在线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移动技术、在线、面授相融合,信息及时、互动互联、个性化教学的特点,把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者优势结合,优势互补,教学效率高,学生主动性强。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语境下的研究热点,也是教学改革实践的趋势之一。
一、选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文教学内容
应用文是单位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性文体,它对于学生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极强。从借条字据、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到计划总结、述职报告,再到策划文书、求职简历,乃至于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等,涵盖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因此,选取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如通知、启事、简历、求职信、电子邮件、市场調查报告、请柬、计划、总结、合同等文种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应用文写作和传播的网络化、多元化趋势,提升学生作品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按照教学目标,课题组进行研讨,设计统一的教学方案。
(1)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云班课,以年级为单位建立QQ群,并利用本教研室现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2)运用云班课、微信公众号、QQ群这三个平台进行课外线上学习。
(3)课堂进行线上线下立体交互,教师现场面授,同时借助云班课发起签到、举手、答疑讨论、头脑风暴、随堂测试等活动,形成互联网、移动终端及个人三位一体的互动互联模式。
(4)整个过程仍然属于线下课程,即以课堂面授为主、线上为辅的形式。
二是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整合教学资源,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课件。优化视频、文本、音频等教学资源,并发布到云班课、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供学生课内课外、随时随地学习。
三、全方位、科学化、立体化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现行高职《应用文写作》的评价机制,建立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科学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主体上,由传统的教师评分转变为老师评分与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相结合。
评价方式更加多元,也更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如作业采取“项目教学法”,即依据具体情境,小组合作,选定案例,在合乎文种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创意,进行写作。作业也由原来的单一纸质文本转变为电子文本、视频、音频等多元化形式。
在评价类型上,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如利用蓝墨人工智能AIMOS,基于课堂即时互动反馈采集的行为大数据,实现精准个性的画像模型、有趣灵活的“勋章”反馈机制,并随时结合云班课的Web端导出的教学数据统计、教学周报、教学资源报告、教学活动报告、学情分析报告等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决策,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应用文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学科课程的研究理论,也有助于拓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此外,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字类教学改革以及建设在线课程也可提供理论、经验和策略参考。
参考文献:
[1]管恩京著.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何鸣皋,谢志昆主编.混合式教学设计基于MOOC(慕课)的SPOC教学改革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
[3]凌越.高职院校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6):41-43.
[4]郭昕.“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18-22.
[5]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3):13-24.
[6]皮晓燕.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4):259-260.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重庆 4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