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来源 :学术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发新动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建设是新时期实现泉州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明确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挑战及驱动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加大市场牵引力、培育创新投入的多元性、提高创新要素的协调性以及增强创新成果的验证性是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最后从区位优势的视角提出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兴产业;创新驱动;路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6)02-0016-07
  当前,世界经济经过长期的深度调整正慢慢复苏,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我国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区域经济装上了新的增长引擎。泉州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等多种红利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为主要特征的转型升级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根据要素禀赋、基础条件、发展潜力和区位比较优势,在结构调整、创新动力、要素成本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以自主知识产权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活力与持久力,寻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发展路径,是泉州突破发展瓶颈与实现转型升级的时代课题。
  一、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1经济环境
  泉州市地处闽东南部,是海内外著名的侨乡,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支撑点链接上下、沟通左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居于厦璋泉经济带的中心地位,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也是发展较早、较快,极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选择与培育赢得了先发优势。以2015年为例,泉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100亿元,实现连续多年雄居全省第一,其人均生产总值约11080美元,在全省以及全国也处前列,区域性经济发展动能与辐射效能已经显现。泉州大陆海岸线漫长,沿海大型深水泊位、公用码头、邮轮码头、公共航道和集疏运体系等港口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到2015年,泉州的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000万吨,泉州港将逐步成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港口。
  2产业环境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积累和快速发展,泉州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已基本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鞋业、水暖卫浴、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各产业生产总值整体扩张态势呈现,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二三产业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产业结构趋向合理。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07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1/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产业支撑和发展空间与潜力。包括电商、物流、文化创意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增长,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呈现出喜人发展形势,该五大新兴产业的年度产值与现价增长率如表 1 所示。
  截止当前,泉州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地区效果明显,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石狮市高新开发区、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晋江智能装备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园区、洛江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园、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永春生物医药园区、丰泽智能制造研发与创业孵化基地等为代表的高新区,日益成为集聚创新要素、产业资源、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并在区域内发挥了相应的辐射带动效应。
  3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人才和智力的培育与引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泉州市有关部门多途径多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对接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科技云”创新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升一体化的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推介等系统服务。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联合攻关机制,将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对接在一起。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纺织研究院海西院数控装备中试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海西智能制造装备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引进,为泉州逐步搭建出了新兴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打造和培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至2015年末,泉州市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1065万,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为116万,博士层次247人;全市共建设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3家,人才的聚集效益已逐步显现,创造性创新性潜力得以有效的挖掘与释放。
  泉州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十分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的企业持续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强,使其成为企业的常态行为。近几年来,泉州市的R&D (研究与开发)经费快速增长,在GDP中的比重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如表 2 所示。
  4软环境基础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发展,其城市影响力增强,并逐步为社会认可,泉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东亚文化之都”等荣誉,相继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城市形象以及“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的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与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以泉州为试验区先行先试,“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等政策多管齐下,泉州发展迎来了政策“叠加效应”的新红利和新空间,泉州先后出台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泉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设立重大专项引导资金,在行政服务、金融、税费、用地、用工、创新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措施,为泉州市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软环境基础条件。   二、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有较大增长,产业创新能力也有明显提升,部分领域还取得突破性发展,出现一批优秀的示范性企业,若干产业品牌与新兴产业集群也具雏形。2015年,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的2630亿元中,泉州市五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上工业增加值44095亿元,增加值占1/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和实现增加值增幅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整体上,泉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步明显,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新兴产业基础弱、规模化效应小
  就总体而言,泉州市的工业化虽有一定发展,但工业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处于产业链末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处于关键阶段,但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新兴产业的企业普遍规模小,利润率低,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不强,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缺乏,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尚未形成。以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为例,2014年增长率仅为3.2%,离实现产业年均增长率持续稳定在20%左右的目标差距甚大,亟需寻找产业新增长点。与省内主要城市特别是福州比较发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数量方面,泉州存在一定差距,如表 3 所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政策体系未健全
  相对传统产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其行业风险性更大,因此其发展初期尤其需要政府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何構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也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泉州市通过利用强制性和混合性政策工具,陆续一些扶持性政策,这些政策主要表现在政府管制、公共企业、信息和倡导、政府补贴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起到“助推起步”性的作用,但从行业持续不断的前进的视角来看,其政策的完善度以及政策执行度方面,仍存在较多不足。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政策体系尚未构建,有关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多是笼统地体现在“二次创业”、“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且缺少了公共企业、产权拍卖等方面配套政策,仅有的不多的政策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三)创新要素制约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速度与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所决定的产业层次的高低密切相关。而这一点恰恰是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要素中的“软肋”:一是富足后安于现状的泉商养成了偏于风险规避的行事风格,淡忘了“敢拼爱赢”的创业特质,不利于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新兴创新文化环境;二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所需要的完整的体系包括产业链知识产权代理、担保、评估、法律、会计、技术交易、高科技及物流等现代科技服务等,无论是从单一方面还是整体而言,泉州表现出或发展良莠不齐,或难以构成有效运作体系,功能建设方面有待强化,综合服务体系仍不完善。作为个体的创新载体特别是离泉州市区较远的产业基地,这种情形尤为突出,从整体而言,要“遍地开花”则远未形成气候;三是作为主体的企业其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占企业支出的比重过小。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较少,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基地建设滞后,应用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普遍缺乏,引进与追踪模仿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途径,企业在技术方面对外依存度高,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或难于持续。以2015年数据为例,泉州市发明专利申请393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15件,仍与国内先进城市的差距巨大,发明专利申请量不到广州的1/5、苏州的1/10、深圳的1/9,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只及广州的1/5、苏州的1/11、深圳的1/17。同时,依照经济总量及在全国的地位来看,泉州市创新型产业集聚园区的建设滞后于像郑州、天津、苏州、深圳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外,成熟的高能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尚未形成。与省内主要城市相比,泉州 R&D 经费情况仍存在一定差距,见表 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福州、厦门的 R&D 经费分别占全省R&D经费总量的25.17%、27.15%,均大于泉州市的18.31%之比重。在GDP 中的占比方面,泉州市还不到厦门市的一半,距离2020年达到2.8%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
  (四)资源整合不足而同构有余
  泉州市在产业选择上,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从整个产业链条中去统筹规划和整合创新资源,与周边城市存在较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本市内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现象则更为严重。新兴产业多数处在产业链条的中下端,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十分缺乏。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产业分工处于价值链低端,跨越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形成产业集群仍有很大差距,表现为多数企业仅是在地理空间上的简单聚集,相互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却不高,在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上,企业之间不能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彼此协作配套、互动共赢的发展格局。再者,集群内部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偏弱,拥有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缺乏具有辐射与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
  (五)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人才依存度高的特点,决定了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现阶段,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泉州人力资源培育效率较低。这以泉州本地区科研院校偏少,科教水平较低有关,吸引人才区位与环境优势不够,人才既留不住也招不来,导致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重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稀缺,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及IC设计、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更为明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低,产学研脱节明显,突出表现为传统专业继承型人才较多,高新技术创新型人才偏少,经济管理类人才较多,工科类人才偏少;三是产研融合度不高,研究与应用相脱节,导致科研单位所开发的技术真正能用于企业并实现产业化的比例很低,从而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如何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路径,是当下泉州战略型新型产业发展这一课题的根本所在与应有之义。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四个维度着力:
  (一)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强化市场牵引力
  市场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原始的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动力。市场需求既来自于市场自发的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的需要,也来自于产业本身对市场需求的引导培育和对市场应用环境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泉州传统优势产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用供给侧改革解决产能过剩的正确道路上,以市场需求为向导,鞋服产业为代表的一些龙头企业率先启动了供应链改革,触发对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业相关产品、服务的需求,催生出了一些新经济增长点,形成新一轮对新产品或应用的潜在需求量。此外,近两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泉州有八成多新增市场主体来自新兴的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这说明泉州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供给侧改革为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新的产业环境和基础,得到倍增的市场牵引力将进一步驱动泉州新兴产业向前发展,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业必将在未来几年成为贯穿泉州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培育创新投入的多元性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驱动发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创新投入。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下,针对创新活动的基础研究、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智力储备等各方面的创新投入是否充足,将直接影响产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及其驱动作用。当地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新兴技术转让中介等单位是提高知识技术原创性的核心主体。用于创新研發的资金投入是新兴产业必备驱动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包括企业自身投入在内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为扶持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所设立的专项发展基金。建立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应充分利用域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防范仿制意识,激励和推动科技创新二次开发。此外,智力储备也是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增长点,智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强化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引领作用。从现状来分析,泉州在以上各方面的创新投入上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与驱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型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创新效果还不显著。
  (三)提高创新要素的协调性
  产业创新发展的效率取决于创新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匹配度,下面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组织、产业集群、协作创新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对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展开分析。
  1.企业组织
  企业的组织管理机制主要体现的是新兴产业企业对研发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安排等对创新系统的内部效率的影响。从以往实践来看,股份制企业的创新效率高于其他体制的企业,正逐步成为依靠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组织管理形式与新兴产业企业的内部创新效率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企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通过改善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创新活动流程来提升创新效率,政府也应该酿造良性竞争环境,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包括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并且避免形成国有资本和市场的垄断,促成创新“多点开花”之效果。
  2.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以及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各个环节更为紧密,特别是技术创新、新材料发现、生产技术的产业化等过程的实现极度依赖于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知识技术高度依赖,决定了新兴产业的核心能力必然是技术创新。因此,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取决于企业空间集聚的形成产业集群及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形成新兴产业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当前,泉州新一代信息技术、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3.协作创新
  产业创新离不开作为工业化、产业化的最终承担者和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的企业,也需要在技术、成果、人才、信息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参与,三者共同成为产业创新能力的锻造者。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协作创新模式不仅表现为不同社会分工的生产、教育、科研的创新主体在功能优势与资源配置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也体现了技术创新体系中上、中、下游的创新资源整合优化,是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因此,通过产业联盟来整合产业链,形成有效的创新协同机制,增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及提高中介平台创新服务能力,才能铺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速路。泉州市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一方面尚未形成较为有效的联动机制。高新技术研发服务业刚刚兴起,为数不多的高新技术研发服务企业虽然拥有一些特色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普遍偏小,并且存在着研发主体错位、失位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
  4.政府支持
  政府是影响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我们常把“政府”与“市场”分别比作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市场的关系中,政府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做到不错位、不失位,做好市场“服务”工作,用“有形的手”助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和充分竞争的软环境,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它们在创新决策、资源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并根据企业和市场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和服务配套,活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土地、人才、园区服务等各类政策手段。泉州近年来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组织、引导的工作,作用不可或缺,但在尊重市场和企业的决定作用和主体作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增强创新成果的验证性
  作为产业发展水平的表达形式和重要形态,产业创新发展的质量是创新研发及应用转化成果所带来的一系列市场反应和经济效益,反而言之,也是市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检验和评价。因此,市场验证不仅是对企业创新活动成果的有效反馈,也是新一轮创新驱动的起点。企业创新产品经过市场验证后,通过反馈的信息得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进而去校正研发及生产活动。从另一方面看,市场需求经过创新成果的驱动,行以进一步明确、修订和升级,从而成为新一轮的市场需求,又可激发牵引出新一轮的创新行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近几年来,泉州产业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领域包括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现代农业、环保和综合利用等。这些创新成果以更多技术含量高、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进一步带动了产业往高端化发展。   四、促进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措施
  (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提升泉台新兴产业合作水平
  目前,台湾正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涉及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医疗护理、文化创意和观光旅游等,呈现出产业面偏向服务业、产业间互补关联性强以及内生驱动依托大陆市场的特征,和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共通性和重叠性,双方在新能源、生物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具有很多的合作空间。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泉台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台湾研发优势,拓展泉台新兴产业經济技术合作领域,实现泉台在“软”“硬”产业上的对接与合作,助推形成信息技术、太阳能光伏、农业生物科技等产业集群,培育建成若干个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在汇聚民间资本、调动民营企业活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供示范。
  (二)乘“新海丝”东风推进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泉州作为海外华侨华人重要祖籍地的独特优势,挖掘利用海外华侨华人资源,面向东南亚,架设“侨”梁,推进民间文化、科技、经贸等交流,争取在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贸易、投资合作领域方面率先突破。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丰富的舶来文化积淀,完全能够承接商贸人文的历史辉煌,推进泉州优势技术输出,带动产能输出与对外投资。应以泉州优势产业为中心进行跨国分工,重点针对东盟地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建设产业合作园区,推进农业先进技术、纺织先进技术及海水养殖、海洋生物、生物质新能源、信息等技术输出;发扬光大和创新古代“海丝”产品,推动茶叶、香料、陶瓷、雕刻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智能制造基地,瞄准“新海丝”生产价值链中上游环节,坐实跨国运营、技术研发、时尚设计和高端制造产业链环节。大力推进产业转移,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作为生产加工基地和销售市场,推动泉州从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优势向跨国界的产业链优势升级。
  (三)推进产业扶持政策落地出成效
  应充分考虑泉州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技术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慎重选择最合适的细分新兴产业重点优先发展,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组织联合产学研甚至金融机构、供应商、消费者等多种创新主体,围绕新兴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等“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的“智库”作用;完善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协同推进机制,建设运用好创新管理公共基础服务平台,提高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水平。以构建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新型行业关系为目标,围绕新兴产业相关行业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优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改善宽融资渠道
  在政府财政支持方面,做到集中力量与有的放矢,有效统筹财政资源,有针对性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特别要优先保障重点科技项目资金需求,对专项、试点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共平台等投资加大倾斜力度。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创新领域。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发挥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发展基金的作用,加大对专利权质押融资企业、保险企业、小额贷款机构的支持力度等。研究提出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惜贷的对策,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深化互融网金融服务新业态建设,进一步拓宽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服务、技术和平台创新。
  (五)多管齐下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鼓励企业运用期权、股权等激励方式,招揽、培养和留住一大批具有国际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对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整合集聚产业资源、创新要素和特色优势,通过引用相结合的方式,在产学研实训基地培养一大批基层创新人才,逐步实现人才梯队建设和产业人才需求的高匹配。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企业建立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经费投入,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力度,建立与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与专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胡毅.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研究[J] . 科技促进发展,2014(06).
  [2] 王锦斌.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完善研究[D] . 华侨大学,2015.
  [3] 王小明.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与策略研究[J] . 财经问题研究,2012(11).
  [4] 王博宇.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选择[J] . 江西社会科学,2012 (09) .
  [5] 徐婷婷.淄博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J]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8).
  [6] 陈爱芬.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 . 厦门大学,2014.
  【责任编辑 罗 雪】
其他文献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对历史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7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92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
目前,我国的聋人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聋人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和运用仍难尽如人意。针对聋校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第一,正确认识聋人学习现
文章以福建省2007年的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比较收益的概念与模型,计算、分析该省地区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现状,由此从就业与投资两个方面,原则上提出了该省地区经济结构与
目的:探讨预防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造影剂肾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2010年4月~2012年6月在我院老年心血管科住院需要使用造影剂的115例老年患者进行造影剂肾
目的:通过将整体护理程序运用于护理晨交班,观察对护士临床护理技能的影响效果。方法:2011年1~12月,我科每周五由夜班护理组长选择1例最危重或疑难病例,按照整体护理程序进行晨
目的:探讨改良McRobert体位在脐带绕颈产妇第二产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脐带绕颈产妇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仰卧膀胱截石位分娩,试验
目的:观察细节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35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安全细节管理,并将实施半年后的效果与实施半年前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
教育分布不均衡与教育资源浪费并存,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贵州铜仁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教育不发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一社区范围内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目的:总结鼻内镜联合眉弓小切口切开治疗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探讨最佳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2月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术后给予正确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