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刍议

来源 :福州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想理论创新,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高度的精神主动和文化自觉.伟大建党精神在100年前由革命先驱创建,百年来代代相传,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四个方面内在贯通,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为思想基石,形成关于初心和使命的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其他文献
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下,我国发展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时代.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当下,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可以从组织建设、群众观点、自我革命三个维度入手,这三个维度是一个互为表里的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从组织建设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坚实基石;从群众观点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力量来源;从自我革命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品格.
随着21世纪以来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其为支撑而衍生出的“数字+”理念逐渐成为未来发展之趋势所在.在多样化的新兴概念之中,尤以数字经济最为受人关注,前进势头也最为迅猛.大部分国家都希望能够抓住时机,以先进的数字技术提振经济.数字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将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两相促进.具体而言,根据杭州2016年G20峰会的定义,“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便是数字经济.它具有高效率
期刊
本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中心,探讨了处于变化中科学观念以及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通过从史料和史实这两个层面及其内在关系的研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科学观念处于争议当中,导致“唯科学主义”之衰,并引发了科玄之争.因科学观念处于争议之中,使得民主观念兴起,党际互动频繁,左翼思潮也得到极大发展.
凭借对一国战略选择的独特解释力,战略文化(strategic culture)已然成为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虽然中国学者的战略文化研究起步较晚,但来自上述两个领域的学者业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过,他们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国学者在战略文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相关争论进行梳理,评估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对该研究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
期刊
“避责”作为基层政府官员在履责过程中的异化行为,因其具备较强的策略性、互动性以及影响性,已成为责任政治领域研究的焦点议题.不同于当前学者基于问责推动、利益驱动及心理促动等视角的归因方式,本文从行政压力和制度空间两大因素入手研究基层官员避责行为,并将其归纳为“层级博弈式”避责,探究其层级互动性、利益交叉性以及双向博弈性的特点.“层级博弈式”避责根据行政压力和制度空间的大小变化,主要可以分为向下避责、平级避责、联合避责以及反向避责四种类型.通过对这四种避责类型的案例解析以及建模分析可知,“层级博弈式”避责行为
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出身政治世家,是自民党岸田派领袖,受派系力量及党内大佬之助2021年9月29日成功当选自民党第27任总裁,10月4日当选日本第100任首相.岸田内阁支持率低开将影响其执政前景;与大佬、派系关系紧密亦会导致其难以维持安倍、菅内阁时“首相独大”的政治路线.岸田内阁内外政策受各种因素影响,不确定性将明显上升.
期刊
印度是恐怖主义活动十分猖獗的国家,恐怖主义是印度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作为世界上拥有13亿多人口的南亚大国,印度反恐治理不仅对其国内有着重要意义,也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安稳.多年来,印度反恐治理的工作缓步展开,渐渐取得一定进展,但其中也仍旧存在许多难题,如政治腐败、政治效率低下、央地关系不协调等,阻碍了印度反恐治理的深入和深化.此外,不切实际的地区霸权目标和咄咄逼人向周边国家挑起事端的行为,也给周边地区反恐造成了极其消极影响.印度反恐治理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期刊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派江吻海,河网密布,形成了许多古道头码头,不仅是接纳闽江上游经济腹地资源的要冲,也是连接市镇并形成网络的重要纽带,在历史上促进了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并留下了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多重价值的文化资源.要加强对福州渡口历史记忆的建构,重塑公共空间,挖掘、延续其地方性,发展文化旅游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变动加快,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农村各地区围绕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农村组织体系、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主体结构、建立“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三个主要层面进行治理实践创新,形成了以党建引领给予农村社会治理政治保障、以协同共治增强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合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可供复制和推广的经验.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创新性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四有”动力模型和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双陀螺”模型,认为资源条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核基础,消费能力是关键动因,通达程度是显性门槛,服务配套是重要保障.深度剖析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代表性案例,探索凝练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利益联结、融合发展等四种乡村旅游发展范式.建议统筹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完善标准规范、公共服务、行业信用等“三个体系”,夯实“人”“地”“钱”等“三个基础”,用好“加”品质品牌、“减”同质竞争、“乘”文化价值、“除”机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