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若是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能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并且定能硕果累累。下面是我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探索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改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基于这两个理论,新教材更体现了层次性和互动性,亦即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以自主探究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法指导为主、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改变了原教材中把知识切块处理,一环一巩固的繁锁的、重复的记忆型学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二、切实落实新课改
1.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改变对教育现象、过程和方法的认識和看法。初一年级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新的环境对他们产生众多的新鲜感,在此时利用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学生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训练很有必要。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谈暑假生活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鼓励学生上台讲、主动讲,在小组中评出表现突出者,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从开始不愿讲到后来争着讲,这对学生后面的数学活动的参与作了一个铺垫,学生会更自然地进入新课程。在数学新教材中(人教版),其编排的第一章内容是“丰富的图形世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分析、归纳等能力的发展,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后面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今天又拿来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东西,有圆柱、圆锥、长方体,还有积木拼成的正方体,同学们都十分兴奋……这就是新教材产生的影响。
2.学习方式的变化,确保新教材的实施
(1)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绝对值时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正式球类比赛对球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有一足球比赛,用3个足球进行了检测(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其结果如下25,10,35,说一说该选那一个足球?为什么?用数学知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引进数学活动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被随之激发,起到了“导”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可随时创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会努力去探索,并且学习中不仅要使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2)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的美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是单向的活动方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改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基于这两个理论,新教材更体现了层次性和互动性,亦即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以自主探究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法指导为主、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改变了原教材中把知识切块处理,一环一巩固的繁锁的、重复的记忆型学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二、切实落实新课改
1.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改变对教育现象、过程和方法的认識和看法。初一年级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新的环境对他们产生众多的新鲜感,在此时利用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学生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训练很有必要。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谈暑假生活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鼓励学生上台讲、主动讲,在小组中评出表现突出者,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从开始不愿讲到后来争着讲,这对学生后面的数学活动的参与作了一个铺垫,学生会更自然地进入新课程。在数学新教材中(人教版),其编排的第一章内容是“丰富的图形世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分析、归纳等能力的发展,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后面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今天又拿来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东西,有圆柱、圆锥、长方体,还有积木拼成的正方体,同学们都十分兴奋……这就是新教材产生的影响。
2.学习方式的变化,确保新教材的实施
(1)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绝对值时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正式球类比赛对球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有一足球比赛,用3个足球进行了检测(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其结果如下25,10,35,说一说该选那一个足球?为什么?用数学知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引进数学活动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被随之激发,起到了“导”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可随时创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会努力去探索,并且学习中不仅要使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2)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的美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是单向的活动方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