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624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有效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趣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赏心悦目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有趣、有情、有味地沉浸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多媒课件在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同时,放映有关影视片断,展现阿炳生活的苦难,再现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的美景,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多媒体的使用避免了空洞的说白、肤浅的想象、晦涩的感悟,学生学习自然轻松自如,兴趣盎然。
  
  二、运用信息技术,人机交互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被动接受,一切都听从老师摆布。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计算机的交互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主体。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想象以直接感知到的信息为素材,在情感的推动下,感知主体把感知到的表象反复分析,重新组合,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思维的过程。想象越丰富,大脑唤起的形象就越清晰,认识就越深刻,收益就越有效。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材安排,制作《陶罐和铁罐》儿童动画系列课件。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体会陶罐的谦虚礼让和铁罐的傲慢无理,感知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这样将会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突破重难点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问是灵感的火花、思维的动力。灵感和思维是辨证统一的,它们总是在教学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出发,直至解决问题结束。语文教学时,教师运用现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突破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轻松学好语文的目的。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各种问题:妈妈为什么把雨衣给萨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不仅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能力,突破了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学习能力
  
  计算机网络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也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式教学,多采用竞争、协同、伙伴等形式,使得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都有自己的观点、建议并能随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吸纳或认同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异议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协作学习,互相补充,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样不但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也提高协作学习的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国际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也是一种获取资源,推广资源,交流信息的最好工具。这种工具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可塑性和快速发展性。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驾驭互联网这个工具。熟练地使用网上的语文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搜索、选择、管理、分析加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口耳相授”的呆板模式,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广阔空间,也促进了语文教学本身的发展。
其他文献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以往版本的教材相比新增加了多篇课文,这些新增课文选篇经典,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并且兼顾时代性,从新增篇目的教学实施入手,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等会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同样,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变革。
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不仅体现在整体流程上,更体现在教学的细节上。如果我们把数学课堂教学流程看做一条“线”,那么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看做一个个教学“点”。教师惟有在细节上下功夫,才能使课堂更扎实、有效。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对促进自己教学发展的教学细节的研究。  初探: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在哪?  “植树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现在我面对的是二年级
在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防治作用。本文通过对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学术期刊文献的计量学研究,分析其在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上的
群文阅读是指在规定的课时内,围绕一个议题,对多个文本进行任务性解读。在群文阅读中,群文放在一起肯定是有目的和解读策略的,这个目的就是议题。我们把这个目的不称为“主题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改变了视频消费模式,点播化消费行为、碎片化观看体验、移动化观看形式推动着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向IP化视频技术转变。通过对有线电视IP视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语文教学寓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呢?    一、活动形式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开展活动课要创新,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这些说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
优秀语文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智慧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优秀语文教师执教的经典课文进行研究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分析这节课好在何处,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财富。钱蓉芬﹑余
语文是一门是由“听、说、读、写”四要素构成的学科,而新课改理念下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将读与写结合教学形式提出全新的要求,这是一次创新性的变革,能够充分发挥初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