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灵的归宿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mp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都是表现田园主题的诗歌,它们在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两者的写作背景、写景抒情的不同,更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 王绩《野望》 王维《渭川田家》 比较阅读 审美感悟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田家闲逸的,用白描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图,表现出对田园闲逸的欣羡之情,也流露出诗人想退出宦途的心境。诗人面对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恬然自得的田家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
  初读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不难发现这两位诗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表现手法、语言形式,都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这两首诗人的关系也非同寻常。王绩(公元585—644年)是王维(公元694—761年)祖父王通的弟弟,故王绩和王维是爷孙关系。但是,王绩生活在改朝换代的隋唐之际,而王维则主要生活在繁荣安定的盛唐时期。因此,比较阅读这两首诗,它们在具体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又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一、就写作背景而言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动荡不安的时代,在两代都做过官,但仕途不顺。入唐以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更是对新唐有所不满。“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之二)所以他酷慕阮籍、陶渊明,最终归隐,并常以陶渊明自喻,其诗歌也主要反映隐逸生活情趣。但陶渊明在农村生活中找到慰藉和归宿,王绩却感到寂寞和彷徨。因此,读陶诗让人感到宁静和和谐,而读王诗则使人彷徨和苦闷。《野望》就是抒发诗人心怀归隐之情的代表作,诗人希望在宁静和谐的田园中找寻到心灵的慰藉,但田园的和谐美好却更反衬了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之情。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运用,又将这位前朝遗老在改朝换代之时的万般悲苦与无奈之情得以强化。正是“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易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愈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维作为盛唐田园诗人,其诗歌充满了盛唐气息。王维的诗歌创作大致以张九龄罢相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关注现实,积极进取,诗歌创作表现出昂扬的情调和豪迈的气势;后期由于知遇恩师张九龄罢相,唐朝朝政日非,王维思想逐渐消极,开始了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加之王维母亲笃信佛教,从小受家教的影响,王维对佛教是情有独钟,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心情,流连于自然界的山水清音中,并以那些宁静朗秀的田园山水诗篇来寄托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情,以找寻心灵的归宿。《渭川田家》就是这样一首抒发诗人心怀归隐之情的代表之作。在诗中,诗人展现了一幅夜幕降临时怡然自乐的农村生活图景,并欣然发出“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叹;在《山居秋暝》中,诗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些都表现出王维向往田园、渴望归隐的心情,以及在田园中怡然自适的宁静心境。
  可见,同样是田园诗,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野望》在田园中得到的是一份孤寂与无奈,《渭川田家》却找寻到了心灵的闲适与宁静。
  二、就题材内容而言
  虽然这两首诗都是抒写归隐情怀的田园诗,且田园风光都描绘得清新优美,但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诗人当时的感受不同,因此两者的内容描写也有很大不同。先看标题,《野望》之“野”字,隐含着诗人内心的苦闷无依,置身旷野找不到心灵的归宿,首联“徙倚欲何依”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而《渭川田家》之“家”字,足以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园,说明诗人已找寻到了心灵的港湾,也就有了尾联“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归隐之情的自然流露。
  三、就具体的写景而言
  《野望》描绘的是山村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登高远眺时见到的阔大而萧竦的秋景,诗人选取最易惹人愁思的“秋色”和“落晖”,并加以“皆”和“唯”强调,不言愁而愁意自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以牧人与猎人无忧无虑、欣然归家的情境反衬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渭川田家》描绘的则是一幅春末夏初的农家暮归图。诗以“归”字为中心,描写了已归的牛羊,盼归的“野老”,唤归的野鸡,以及正抽穗开花的麦苗,上箔结茧的蚕,还有荷锄而归与熟人依依话别的农夫,从而将农村的风光美、人情美写得美好又温馨,更加激起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归隐的念头。
  宋人郭熙认为:“春山烟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是说春天的景色让人舒畅,秋天的景色使人阴沉,感情是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故《野望》写的是秋天萧条冷落的景象,让人沉闷;而《渭川田家》写的是春末夏初繁荣明媚的景象,让人欣喜。
  四、就情感表达而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由于王绩以苦闷、惘然的心灵去感受世界,《野望》所写之景无不显得静谧而又黯淡、萧瑟而又悲凉,因而萧瑟的秋景更渲染了诗人忧伤苦闷的心情。而王维以恬淡闲适的心灵去感知万物,因而《渭川田家》所写之景无不显得生机盎然、多姿多彩,反映了他悠然自适的心境。尤其是两首诗都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但同样的景所烘托的情却是不一样的。《野望》通过牧人、猎人的晚归,反衬作者深感前途迷茫无依的忧伤,这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也就有了下文“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情感抒写,自我不能融入到眼前之景中,只能是一种引先贤为知己,在现实中深感孤寂的苦闷之情。而《渭川田家》将自然万物的晚归描绘得其乐融融,表现了王维对田园生活的欣喜向往之情,自我与周围之景、之人的和谐融合。一句“即此羡闲逸”,更加强烈地流露出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其欢欣鼓舞的心情不言而喻。这两首诗,“怀采薇”与“吟式微”的典故运用,正是对他们不同的怀归情感的鲜明对比。一个是遥想先贤,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宿的心灵的哀叹;一个是感悟现实,在顿悟中让心灵回归田园的欢欣。
  同样的田园题材,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同样的怀归,不一样的情怀。《野望》和《渭川田家》两首诗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感悟。
  
  参考文献:
  [1]徐季子,姜光斗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岳洲,茅宗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余群.一样怀归两样情——王绩《野望》和王维《渭川田家》对读.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7,2.
其他文献
摘 要: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意义的探索,针对金山学院首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提出了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实践模式,旨在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能力 实践模式    1.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    1.1独立学院概念。  独立学院是在社会需求、市场导向、政府行为、母体高校等多方申办的
摘 要: 中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宗教是永远存在的民族意识,哈尼族宗教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旅游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哈尼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对红河州哈尼族经典古歌《烟本霍本》传播进行研究,对其英译,并进行评述,供大家讨论,以加快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哈尼族 经典古歌 《烟本霍本》 英译 评述    一、
摘 要: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与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重中之重。本文在对阜阳市义务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的建议,主张从义务教育经费、人才资源、中小学生源配置、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以促进和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的公平与和谐。  关键词: 阜阳市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摘 要: 职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等。作者结合个人实践,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分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    职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职业选择的
摘 要: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要想行之有效,必须注意处理好与作文教学体系、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思想实际与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关系,还要注意在读写结合训练完成之后,及时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注意问题  “读写结合”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也是符合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原则之一。然而,根据对高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方法
摘 要: 当前,美术教学尤其是高考美术教学早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息,有悖于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鉴于此,作者在分析高考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变现状阐述个人识见。  关键词: 美术教学 美术高考 慢    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  ——夸美纽斯  前不久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文中提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
摘 要: 在19世纪的20至50年代的俄国文坛和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曾出现过一批独特的“多余人”形象。本文以罗亭和曾文清为例,通过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相似或相异的烙印,以及它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并探究他们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多余人” 罗亭 曾文清 共性个性 差异    19世纪20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的学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教育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如何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子的学习效果展开探讨,在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对策。  關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的学校。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们感到了不少的困难,甚至有时陷入
摘 要: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德育 隐性课程 德育功能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一是由